红军喜得法文地图
我们跟随中央红军长征的脚步,离开黄平县城(新州镇),再到旧州镇(黄平老县城)。
行驶路线:我们从黄平县城(新州镇)出发,向北走[S204]省道到旧州镇(黄平老县城)。参考路线如下(地名之间的数字km是两地之间行驶的大约公里数,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
黄平县城(新州镇)[S204]向北27km→旧州镇(黄平老县城)
旧州镇是黄平老县城。当年,红六军团和中央红军长征先后到达这里。
红军足迹:红六军团长征和中央红军长征都经过旧州
1934年9月30日至10月3日,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途经黄平苗乡山凯、谷陇、黄飘、东坡、罗朗、旧州和松洞,10月2日凌晨,红军先头部队攻克旧州城,进城后,军团司令部设在万寿宫,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夜宿于此,于天主教堂获一张法文版贵州地图。他们带着这张地图,走雄山、过险水、转战贵州和湘西,为中央红军长征开辟了通道。
12月26日深夜,中央红军先头部队不费一枪一弹占领旧州古城。12月28日下午5时,中央军委纵队离开新州镇,向旧州古城前进,晚上在此住宿。不久前红六军团过境颇得人心,旧州许多群众自发迎接中央红军。
旧州镇原是黄平老县城,也是“云龙州治”的先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比苏”,县属盖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属永昌郡。宋代(大理国时期)为“云龙赕”治所在地。元明两代,均为云龙治所,历时千余年,故名“旧州”。旧州古城是贵州九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古城面积约1.4平方千米。旧州古建筑群主要古建筑有万天宫、文昌宫、万寿宫、禹王宫、天后宫、仁寿宫、杨泗庙、黑神庙、二郎庙、轩辕庙、梅葛庙、五显庙、文庙、张爷庙、财神庙、火神庙、鲁班庙、武庙、土主庙、祖师庙、孙膑庙、老君庙、城隍庙、鼓台山寺、宝相寺、宝珠寺、长庚阁、玉皇阁、观音阁、指归庵、广长庵、归元庵、平播桥、福众桥、西上街民居18幢,以及古街、古巷、古井、古驿道、古码头。天主教堂建于1903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及旧州当地信徒出资修建,现已恢复原状。
进入城区,在[S204]省道上远远就看到高坡上醒目的军旗造型的红军长征黄平纪念碑。有点破旧哦!
可是要到达纪念碑,从镇头是很难走到高坡的,要进入镇中拐进一条巷子才能到达。
近前,看到纪念碑上由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题字。从纪念碑褪色斑驳的表面和杂草丛生的碑座,就看出这个纪念碑的“待遇”如何了。
这个纪念碑位于旧州古镇古城东门南侧,占地923.7平方米,主碑为钢筋混泥土铸塑的一面中国工农红军军旗,高达5米;碑座四周阴刻相关文字,正面为肖克将军亲笔题写的“红军长征黄平纪念碑”碑额,背面为毛泽东同志手书的七律《长征》诗,南面是《红军长征过黄平简介》,北面是《丰碑记事》。碑四周建有护栏,水磨石地坪。碑高9米,长方体碑座高4米,宽5米,水磨石装饰。纪念碑建的还是有规格的但维护的不太好。
《红军长征过黄平简介》石刻全文:(上下掉了十块石板,文字有缺失)……中国工农红军曾两次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光辉……的星火、真理的种子,播撒在黄平山乡。一九三九年九月三十日至十月三日,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途经黄平苗乡山凯、谷陇、黄飘、东坡、罗朗、旧州和松洞,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夜宿旧州,于天主教堂获取一张法文版贵州地图。他们带着这张地图,走雄山、过险水、转战贵州和湘西,为中央红军长征开辟了道道。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工农红军左路纵队由合江向黄平挺进,夜宿谷陇,二十六日清晨飞奔黄平县城,在尖山坡至马场一带,激战一昼夜,连破黔军三道防线,二十七日占领黄平县城新州。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红军高级将领刘伯承、彭德怀、叶剑英、杨尚昆、陈云、王家祥、李富春等以及中央机关和军委纵队在新州住宿。二十八日,中华苏维埃主席毛泽东随红军右路纵队一军团第二师由施秉经牛大场到旧州,与从新州出发的左路纵队及中央军委领导朱德、周恩来等会合。二十九日,中央红军离开旧州向瓮安的猴场进发。红军长征所到之处,广泛宣传革命真理,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民族风俗,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留下了“只有苏维埃才能免除苗族痛苦”等革命标语,与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雨水情谊,流传着许许多多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佳话,为中央红军顺利……
《红军长征过黄平简介》的石刻显然是计算机控制刻的,字体标准规范,但竟然掉了十块石板!
《丰碑记事》石刻全文:(有的字不清楚)漫漫长征路,滔滔军民情。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一九九六年五月,在×黄平乡友满怀拳拳赤子之心,联名发起修建“红军长征黄平纪念碑”倡议。黄平县委、黄平县政府成立了建碑筹委会,并向社会广泛募捐。长征途经黄平的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将军欣然挥毫,喜题碑名,室内外乡友及黄平各族人民热烈响应,献计出谋,踊跃捐资,集腋成裘,聚沙为塔。红军长征黄平纪念碑的落成,凝聚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厚望,凝聚着关心、热爱黄平这片热土的志士仁人的智慧和心血。功在当代,利惠千秋。饮水思源,勿忘光荣历史;建树丰碑,弘扬长征精神。黄平各族人民谨此告慰先烈。 红军丰碑永存 长征精神不朽
在红军长征黄平纪念碑所在平台的下方,向阳的坡上修建着黄平不同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之墓。
我们回头走到巷子的路口,迎面立着镇里最高的老建筑,就是天主堂。
天主堂之有名,不仅因为它是红六军团司令部旧址,还因为它在红六军团长征途中,发生的“一张法文版贵州地图”故事。
一张珍贵的法文版贵州地图:
1934年10月2日凌晨,红六军团先头部队攻占旧州城。进城后,在天主教堂发现一张近一平方米大的法文版贵州地图,但没人看得懂。
恰在10月1日,红六军团途经太翁堡到旧州时“抓获”的外国传教士瑞士人阿尔佛雷德•勃沙特(鲁道夫•博萨哈特)牧师懂法文,肖克将军当即请他到军团司令部作口译,亲自笔录,把地图上的法文翻译成中文。事隔多年,肖克同志对这件事仍记忆犹新:“对我来说,这是一件不能遗忘的军事活动,我们从湖南进入贵州,用的是旧中国中学生用的地图,图上只有省会、县城、大市镇和大河流、大山脉,只有约二十平方厘米大。得到这样一张一平方米大的贵州地图,我们多么高兴啊!虽然在那以前,我们对于传教士的印象不佳,但这位传教士帮我们译出了这张地图,而且在口译时,边译边谈,提供了不少情况,使我在思考部队行动方向时,有了一定的依据。在合作之后,固有隔膜无形地消除了不少,尤其令人难忘的是,我们后来转战贵州东部直到进入湘西,其间几年全是靠这张地图。”
这张地图对于刚进入贵州开展武装斗争的红六军团,无异于无价之宝。第二天,勃沙特牧师携夫人随红军长征。他在逐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耳闻目睹红军的真实情况之后,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曾多方写信到上海、南京等地为红军采购药品、筹集经费。其间,艰苦的根据地生活曾使他试图离开红军,因湘西周围敌情严重,情况复杂,他去而复返。在艰苦的转战途中,他有时骑马,有时步行,整整走了半年,直至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逼近昆明,红军首长考虑到军情紧急,战事多端,才让他离开部队,前往昆明,临行还送了旅费。勃沙特在红军队伍中生活了18个月(湘鄂川黔根据地一年,从湖南长征到云南半年),与贺龙、肖克等红军指战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回国后不到半年,他把在跟随红军长征途中的见闻写成了《神灵之手》一书,在世界多个国家编译出版,这也可能是外国人介绍中国红军的先例。这个中文名字叫薄复礼的西方传教士是如此评价红军的:“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著是前所未有的。”“他们的热情是真诚的,令人惊奇的。他们相信自己所从事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们正年轻,为了他们的事业正英勇奋斗,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革命激情。”
阿尔佛雷德•勃沙特晚年侨居于英国曼彻斯特市郊的卓尔敦。多年后,为怀念这位外国友人,州话剧团编排了《红星与十字架》话剧以表纪念。1988年,肖克托人在英国找到了88岁高龄的薄复礼。
如今,勃沙特的半身雕像就立在天主堂的门口附近。雕像基座上的碑文: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立下汗马功劳的法国传教士勃沙特 1897-1990 祖籍瑞士,出身于英国。20世纪20年代来到中国,在贵州的遵义、镇远、黄平一带传教。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攻占黄平旧州,当先遣队夜宿天主教堂时,军团长肖克将军在天主教堂内发现了一张近一平方米的法文贵州地图。当时,勃沙特正准备从旧州到镇远,在路上被红军战士扣留带回旧州。肖克将军当即把勃沙特叫到教堂,让他帮助将地图翻译成中文。此图为红六军团东出湘西、转战云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勃沙特随红二、六军团长征辗转湘西、云南,历经18个月。1936年4月,在红军将要到达昆明时,考虑到军情紧急,战事多端,送给他一些银元作路费后,让他离开了红军。后来他写成了《神灵之手》一书,这是外国人宣传中国工农红军的最早著作之一。勃沙特是第一个参加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外国人,也是参加红军长征的唯一两名外国人之一。
此碑文的署名作者是袁熙坤,“参加红军长征的唯一两名外国人之一”这句话中的“唯一”、“两名”是相互矛盾的。参加红军长征的两名外国人,除了这位阿尔佛雷德•勃沙特(鲁道夫•博萨哈特),另一位外国人显然就是共产国际代表、充当红军军事顾问的德国人李德(奥托•布劳恩),他在中央红军行列中走完了长征。
我们继续往街里走,来到文昌宫。
文昌宫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1788年),其构架、屋面均保持清代原貌,以前是黄平革命陈列馆,现在已改为其他陈列了。文昌宫旁边原是朱德、毛泽东等行居的万天宫,已经被拆除了。 继续前行,就到了仁寿宫。仁寿宫墙上原有的红军标语已经无法辨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