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随中央红军长征的脚步,离开台江县城,再过剑河县城,先到镇远县城,再到黄平县城。
行驶路线:我们从台江县城文昌阁出发,沿来路重回剑河县城,转高速公路后,向北到镇远县城,再向西走[S306]省道到施秉县城,最后到达黄平县城。参考路线如下(地名之间的数字km是两地之间行驶的大约公里数,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
台江县城文昌阁返回[G320]37km→上[G60沪昆高速路]1km→转换至[S25沿榕高速路]向北40km→下高速出口进镇远县城2km→上[S306]25km→施秉县城31km→黄平县城(新州镇)
原先,我打算去镇远县城时,走县道经过施洞镇的。施洞镇是红六军团(1934年9月29日)和中央红军红三、五军团(1934年12月22日)长征时到达的地方,红三、五军团还在镇上休整了三天。但我没有查到施洞镇还有什么红军遗迹遗址,加上为了节省时间,所以选择走[S25]沿榕高速路,没有到达施洞镇。
附:红军过施洞
施洞是台江县北面的一个古镇,地势平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清水江畔著名的物资集散地,商业比较发达。清朝开辟苗疆的时候,一直把施洞看作是遏制苗疆的喉咙之地,多次与起义反清的苗家义军交战、争夺,留下一段段血雨腥风的军事故事,其位置的险要非同小可。
红军到达施洞后,几位江西籍战士上街宣传革命主张和政策,散发《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中共中央告民众书》、《告工农劳苦大众》等文件材料,同当地苗族群众聊天摆家常。红军战士告诉苗族同胞说,“我们的父辈告诉我们,贵州的苗族人民,祖先都是从我们江西迁过去的。遇到他们,要认‘老乡’,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们。”苗族同胞十分认可从江西迁徙过来居住的说法,听后也当即认红军战士作“老乡”。于是,消息如炸弹一样传开,人们径相告之,纷纷围住红军认“老乡”,彼此之间拉近了距离。有些农民还拿粮食、蔬菜、酒肉、油盐、布鞋、草鞋等物品送给红军。而红军,时时刻刻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遇到苗族同胞送物品,不但折价成钱付给他们,而且还将没收财主所得的粮食、财物分给群众,更让群众受宠若惊。不少年轻人就此报名参加了红军。
1934年12月24日,苗族同胞听说红军准备架设三座浮桥过清水江时,纷纷前来支援。懂木工手艺的拿出刨、锯、凿过来修建,有木船的人家划船来架设,还有的人家折了木料、门板扛过来铺设……船工张荡东等十多人跳进寒冷刺骨的河水中,与红军工兵一道搭架浮桥。在老百姓的帮助下,半天时间,迅速搭成三座百把米长的浮桥。
红军离开施洞时,附近的苗族群众纷纷赶到桥头、河边欢送,相互赠送物品作纪念,一副依依惜别的景象。张荡东等船工和几位苗民,亲自带红军到邻近的镇远县、施秉县才转回来。
红军足迹:红六军团长征和中央红军长征都经过这里
1934年9月28日拂晓,红六军团离开三穗县梁上(又名良上)西进。经小巴冶、巴冶、贵槐过剑河县岑松镇,进入镇远县报京乡。在侗族向导的帮助下,红六军团从报京经龙崩的山路连夜赶往施洞口。红军穿山越岭,披荆斩棘,星夜兼程,经一天一夜的艰苦行军,于29日顺利通过施秉的贵科、八更,占领滨(冰)洞。下午顺利到达施洞口宿营。从施洞口再渡清水江,分两路前进,一路北入施秉,一路西进黄平。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黔东南,12月12日进入黎平,到12月31日离开施秉、黄平的17天中,足迹踏遍黎平、锦屏、剑河、榕江、台江、镇远、施秉、黄平等8县的广大地区,行程1000多里,历经大小战斗10次,毙敌俘敌600多人。中央红军渡过清水江后,先是击退黔军蒋德铭第五旅第四团两个营和军阀王家烈二十五军东路行营守军,接着于12月18日占领剑河县城,击溃黔军宋华轩团,12月27日攻占台拱县(今台江县),击溃黔军杜肇华旅第五、六团后,12月28日占领黄平县城。
在黎平会议后,12月19日中革军委以朱德、周恩来名义发出行动部署命令。
12月25日,右路中央红军一部进攻施秉,被黔军宋华轩团所阻。
同日,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和红一军团十五师师长彭绍辉率部攻打镇远古城,红十五师在距离镇远城三十里的鼓楼坡击溃黔军蒋德铭第五旅第四团的“九子枪营”,逼近镇远卫城。红军乘胜追击,直逼镇远卫城,与守敌黔军王家烈部二十五军蒋德铭旅及民团展开激战,但上午数次攻城均未得手。下午6时,红十五师四十三团一部主攻卫城西门,同时一部在右侧“狮子摇铃”高地居高临下压制敌火力,还有一部涉水过河包抄,击毙敌第一区长李锡九,攻取了卫城,并穿过长街,绕道青龙洞,飞奔祝圣桥,在桥头击溃阻敌,于黄昏占领镇远府、卫两城。当夜,红一、九军团在镇远府、卫两城宿营,军团部设在卫城刘家大个子屋。
同日,右路中央红军红一军团主力向余庆方向推进,后卫部队同国民党中央军五十九师接火,黔军第四团在镇雄关侧击红一军团。而左路红军分两路同时进入黄平县境:一路由革夷进入黄平的红军经谷陇(古垄)区的山凯乡马海、加巴乡牛场迂回谷陇的岩鹰屯;另一路由施洞口进入黄平的红军经谷陇山凯乡斑鸠寨、王坳、鸡叫坡、脚板坳到达谷陇大寨。
而左路中央红军兵分两路于25日进击黄平县城新州镇:一路从谷陇到岩鹰,与从台江革夷经牛场到岩鹰的红军汇合,然后经翁坪王家牌、重兴梨树坳,翻越海拔1356米高的冷屏山到新州的周家山、李家院、高榜田,直抵县城后街;另一路沿谷陇到黄平的大路行进,经黄泥坡、青塘、翁勇,12月26日清晨到达黄飘。红三军团担任主攻,到达黄飘乡新庄和东坡乡摆街营、老虎坳一线后,指挥所设在摆街营。
12月26日,由剑河出发的右路中央红军一部在镇远城东的两路口与敌军发生遭遇战,在两路口坚守阵地一天一夜,使右路主力从镇远顺利通过。
同日,左路中央红军红一军团二师和十五师经平寨、白溪(施秉县杨柳塘镇)围攻施秉县城,并在城外击溃黔军宋华轩团,占领施秉之后分三路进入黄平县境:第一路由湘黔公路进入黄平县境的东坡,经十里桥、五里桥进入县城东门;第二路由施秉的新桥附近往西北进入黄平县境东坡乡的黄野,经罗朗乡的高溪、桃子冲、太翁堡到旧州镇;第三路由施秉县的金坑渡过氵舞阳河,经印地坝、龙王阁、川心堡、白子桥进入旧州镇。左路红军于黄飘乡新庄村又分两路奔袭黄平县城:一路从东坡乡的老虎坳下十里桥沿湘黔公路进击县城东门,另一路则攻尖山坡,同黔军杜肇华旅刘鹤鸣团、李维亚团在尖山坡至马场一带激战一昼夜,晚10时,红军拿下尖山坡,连破黔军三道防线,黔军溃退至黄平县城四周山上。红军占领尖山坡后,占据了有利地形,然后兵分数路向县城发起总攻。由梅花五角而下的红军迅速攻占了东门的玉皇阁;由毛栗园而下的红军翻上十多米高的城墙攻进后街;由半河而至的红军攻到对角坡;由猫耳头、塔边沿河而上的红军攻进下水关;由石关沿百胜台过来的红军进到了龙洞滂山头上,架着炮向县城内轰击。黔军不敢应战,只顾夺路向重安江方向拼命窜逃。
12月26日这一天,正是毛泽东41岁的生日。
12月27日凌晨,红三军团及一军团二师攻占黄平县城(新州镇)。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及刘伯承、彭德怀、叶剑英、杨尚昆、陈云、王家祥、李富春等领导以及中央机关和军委纵队在新州住宿。此时,红军先头部队从旧州出发,经红梅到松洞宿营。
同日晨,国民党中央军逼近镇远,用迫击炮向城内轰击。这时,红军政工人员正在城五牌天后宫召开群众大会。早上,红军奉命撤离镇远,向施秉前进。
12月28日,尾追红军的蒋介石嫡系吴奇伟、周浑元两个纵队才进入贵州。黔军杜肇华旅组织反攻,被红军击退。随后,红军先头部队马不停蹄继续向旧州进击,并于深夜不费一枪一弹占领旧州古城。下午5时许,中央机关和军委纵队离开黄平县城(新州镇)向旧州古城前进。红军先头部队则进达进瓮安县境老坟嘴乡。红一军团主力继续在施秉县城休整。
12月29日,红军后卫部队红五军团最后撤离黄平县城。中央机关和军委纵队于下午向瓮安猴场进发。
我们这一路的第一目标是镇远县城。镇远,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县,已有2200年的历史。县城设在氵舞阳镇,镇子周边,雄伟绝壁石屏山蜿如雄狮昂首挺胸,姿势嵬嵬傲然,碧绿的舞阳河如一条玉带呈S型蜿蜒贯通全城,山水城浑然一体倒影成画,构成了太极图上的石屏巨镇,形成了“九山抱一城,一水分府卫”的独特风貌,被中外游客誉为“东方威尼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镇远被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镇远,是黔东重镇,素称“湘黔门户”、“滇黔通道”、“咽喉孤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城东有东关哨所,城西有文德、镇雄两关,南北皆大山,绝壁难逾。氵舞阳河水将镇远府、卫两城分开。府城在北,卫城居南。当年,军阀王家烈命令黔军第五旅旅长蒋德铭率部据守镇远,又命令军部参谋长兼二十五军东路行营主任黄列侯坐镇在此督阵指挥。中央红军红一军团十五师拿下镇远后,红一、九军团在府、卫两城宿营,军团部设在卫城的刘家大个子屋,在城五牌天后宫召开过群众大会。
但我事先查询到的,这里只有镇远地下党活动遗址、“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和平村训练班”旧址,没有发现与红军长征有关的遗迹遗址,倒是镇远古城为这里的旅游热点。所以,我们在镇远县城没有进行寻访。
经过施秉县城(城关镇)。1934年12月24日,右路中央红军红一军团从台江县施洞口上游架浮桥渡过清水江后,红军进入施秉县马号沙湾再兵分三路进发。红一军团吴忠便衣队和红五团侦察排摸到施秉县城边,缴了哨兵的械,惊动了城里的敌人,“双枪兵”以为是红军大部队来了,结果不战而逃,红军顺利进占施秉县城。我事先查询,也没有发现施秉县城里有与红军长征有关的遗迹遗址,所以,我们在施秉县城也没有进行寻访。
途中在[S306]省道上经过“学坝村”(不是“学霸”哦),梯田太漂亮了,在队友们的强烈要求下,停车观赏、拍照。
田地里的少数民族老乡正在忙碌地收割稻子。稻个子快赶上人那么高了。
我们沿着[S306]省道一直到达黄平县城(新州镇),进入城区。
中央红军在新州(现黄平县城)城外尖山坡击溃黔军守敌,进占城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