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良好精神风貌。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靠着艰苦创业精神,在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创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自然,建设家园,涌现出了莒南县王家坊前、高家柳沟、厉家寨等先进集体,成为当时全国农业的典型代表。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五年和一九五七年分别为这三个村作了批示。最有代表性、最能体现艰苦创业精神的是莒南县厉家寨人开山劈岭,改造自然的感人事迹。 解放前,厉家寨流传着这样一条谚语:“穷山恶水种地难,既怕涝来又怕旱,十年就有九年欠;沙石盖子旱龙岗,锄地丁当响,种地不打粮。”1951年,厉月坤任厉家寨乡党总支书记,同时兼任厉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领导着厉家寨人改造家园。1954年冬至1955年春,他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发起了治山治水的攻坚战,凿平了11个岭头,填平了70多个大汪和300多条大沟,凿通了三道大岭,迫使13条山河改了道,把1180块小地整成了“三合一”标准梯田。为此,毛泽东做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亲笔批示, 并引发了全国性的“愚公移山, 改造中国”的大生产运动。改革开放之初,临沂九间棚村人均收入只有180元。刚上任的党支部书记刘加坤带领全村9名党员和全体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架电、修路、引水、植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这块不毛之地上,创造了人间奇迹。2010年,九间棚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亿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0元。这说明我们党在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做到深入了解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
现阶段,有些党员、干部存在形式主义作风,主要表现在知行不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党员、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督查,强化问责。完善督查制度,严厉问责,让搞形式主义的人付出代价。其次要完善群众监督制度。毛泽东指出,识别和考察干部必须走群众路线。干部好还是不好,有何特点和能力,群众最有发言权。
“无私奉献”要求现阶段党员、干部坚决反对奢靡之风,做到敬民,清廉,“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
“无私奉献” 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流血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比如,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 、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等;1959年至1961年期间,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并接收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为顾全大局,根治淮河,沂蒙山区有527个村、27万间房屋被拆迁,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被淹没,40多万库区农民舍了家园,生活跌到了贫困线以下;改革开放时期,王廷江把自己600多万的合法收入无偿献给集体。这是因为党的清廉提升了沂蒙人民的道德境界。
现阶段,有些党员、干部存在奢靡之风,主要表现在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大兴土木、节庆泛滥,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党员、干部应该认真学习沂蒙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党员、干部认识到: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坚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做到艰苦朴素、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情。
沂蒙精神,对于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必须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