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大娘向施夫俊指示敌指挥所位置。邹健东摄
施夫俊生前拿着当年的照片深情怀念沂蒙大娘。资料照片
走进沂蒙老区蒙阴县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在负一楼主展厅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沂蒙大娘为我军炮兵指示目标的珍贵历史照片。
照片反映的是1947年5月中旬,孟良崮战役打到第三天的上午,鹿死谁手还没有见分晓,在外围,敌人的炮火压得我军官兵抬不起头来。这时,我军得到一份情报,援敌整编第83师第1团指挥所就在对面的刘家河疃村庄的商店。时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某炮兵连连长的施夫俊接到立即炮击的命令后,却在地图上怎么也找不到目标的具体方位。就在施夫俊焦急万分、束手无策时,一位久经风霜的沂蒙大娘,给施夫俊介绍了刘家河疃村庄商店的地理方位。一旁的新华社记者邹健东摁下快门,记录下这样一个精彩瞬间。摸清敌人的地理方位后,施夫俊所在连只用了十几发炮弹,就压制了敌人的指挥所,摧毁了敌人的两座地堡,协同兄弟连队完成了阻击任务。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战事紧急,施夫俊既没有来得及询问这位沂蒙大娘的姓名,也浑然不觉自己和大娘都上了记者的镜头。
1975年,时任兰州军区某师政委的施夫俊,无意中翻阅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革命战争摄影作品集》,目光不由得在一位大娘为我军炮兵指示目标的照片前停留下来,照片上身着军装的小伙不就是自己吗!那大娘叫啥名字?她现在在哪?为此,施夫俊以《从一张历史照片想到的》为题投书报社,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想以此引起大家的关注,寻找这位大娘的下落。
曾任蒙阴县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李作义闻知此事后,在1987年至2003年任职期间,只要因工作进村入户,深入当年战场搜集故事,他总要问问身边的老人记不记得一位老大娘为我军炮兵指示目标的事儿,但始终一无所获。
光阴如梭,转眼到了2002年5月,蒙阴县依据党史部门提供的名单,邀请了在兰州军区合肥干休所疗养休息的施夫俊出席蒙阴县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55周年暨国防公园奠基仪式。在活动现场,施夫俊眼含热泪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沂蒙大娘为我炮兵指示目标的故事。
受其委托,笔者在2003年6月以《怀念不知名的沂蒙老大娘》为题撰文投书报社,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帮助寻找大娘。但此后仍然没有音讯。
笔者在与施夫俊老人交谈中,曾问起他寻找大娘的初衷。他饱含深情地说,在沂蒙山区,他先后两次负伤,都是靠着人民群众的掩护和调养才转危为安顺利返回部队的。在解放战争中,施夫俊在华野某部工作,当时部队多在水网地带和山区活动,行军途中经常靠人民群众架设浮桥,拉炮扛弹。在沂蒙山区、滨海、胶东等地区的转战中,为了便于行动,部队只留下施夫俊所在连的两门炮和几百发炮弹,那时,铁路、公路都被敌人控制着,部队经常沿着崎岖的山路行军,大炮和炮弹只能靠人抬和肩挑。尤其是沂蒙支前民工营,在行军中每一门炮由32个战士和民工抬着走,其余的每个民工包括相当一部分的沂蒙妇女,肩挑两发炮弹,迎着炮火硝烟行军支前。
当笔者又问起施夫俊当年的沂蒙大娘为什么会冒着生命危险给我军炮兵指示射击目标?施夫俊不假思索地说,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回忆道,入伍后,指导员与他第一次的谈话,说的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讲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在战斗间隙,他们也坚持为人民群众做好事。“水没有挑满缸,我们一不走;地没有扫净,我们二不走;东西没有送还,我们三不走”,与沂蒙老区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