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抗日名将、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粟裕的血脉一一铁军精神传人有陆军80集团军重型合成第69旅、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三师和陆军83集团军中型合成第58旅(组图)
2025-07-30 16:00:44
作者:亚高原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一、車橋職役斬獲奇鉅,軍首長傳令嘉獎

    1941年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一师师长,苏中成为华中抗战最前线。1943年日军推行“竹篱笆清乡”,用300公里竹篱分割根据地,沿线设碉堡1300余座。粟裕发动“四万群众破袭战”,7月1日一夜拆毁封锁篱笆百余里。他更首创“改造地形运动”:拓宽田埂供新四军行军,挖窄道路阻日军机动,河道暗设“坝中坝”——表面可通小船,实则水下藏坝,日军汽艇屡屡搁浅。车桥战役则是粟裕指挥艺术的巅峰。1944年3月,粟裕集兵攻取车桥据点,同时在芦家滩设伏打援。此役首创华中生俘日军纪录(24人),击毙三泽大佐(后追授日军少将)。捷报中特别标注:“击毙日军中竟有9名为互刺身亡”——可见日军溃败时已精神崩溃。刘少奇赞誉“一师战果最大”绝非虚言:1938-1943年指挥战斗5386次,平均每日3战。毙伤日军13541人,占新四军歼敌总数三分之一。独创“要点争夺”战术,在日军重压下仍控制苏中百分之47土地。粟裕的奥秘在于“三无战法”:无固定防线,无主力集结,无规律行动。日军在《江北作战纪要》哀叹:“粟裕部行踪飘忽,今日传其在此,明日已至百里之外。各据点守军昼夜不敢解衣,精神损耗甚于枪弹。”

    《苏中报》民国三十三年三月十六日(1944年3月16日)头版头条报道:

    車橋職役斬獲奇鉅
    軍首長傳令嘉獎

    本報訊:車橋戰役,一師部隊获致空前伟大战果,我新四军陳代軍長、張副軍長、饒政委、赖参謀長特傳令嘉獎,原文如下:

    粟師長叶副師長暨全體指戰员:

    车橋之役,連战皆捷,斩获奇钜,發揮了我第一師部队歷来英勇果敢的作战精神,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記錄,除通报外,我们代表全军,庆祝你们的胜利!

    陈  毅(代军长)
    张云逸(副军长)
    饶漱石 (政委)
    赖传珠(参谋长)

    这是7月17日晚上22点18分,好友龙美光教授发来《苏中报》三张照片,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研究专家龙美光是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副馆长,从中学时代起,龙美光始终致力于对罗炳辉将军的研究,开办过“抗日先锋罗炳辉将军”网站。从大学时代起,他一直着力于西南联大研究,是全国第一个西南联大网站的创建者。至今,作为个人文化世界的“一文一武”,龙美光对西南联大研究与罗炳辉研究的执着始终不渝,坚定不移。他知道我研究粟裕学,在我请求下,通过邮箱发送超过一G的1944.1945.1946年的全套《苏中报》。龙美光研究员提供的《苏中报》和其他友好人士提供的粟裕文献为有关部门有关人员编撰《粟裕学概论》、《粟裕全集》和《粟裕年谱长编》奠定了良好基础。查看《粟裕年谱》之1942年 35岁

    11月12日苏中区党委决定,出版苏中区党委机关报《苏中报》,粟裕任党报委员会书记。12月2日 粟裕为苏中党委机关报《苏中报》撰写发刊词《武装头脑是进行武装斗争的先决条件》。《苏中报》算起来是12月份出版。

    抗日战争这一段粟裕最出彩的日子1941年2月18日当新四军第一师师长、4月20日当苏中军区司令员、12月26日与楚青结婚、1942年10月26日兼政委。

《粟裕同志关于车桥战役简要经过回顾手稿》

    二、新四军第一师、苏中军区、中共苏中区委领导班子

    (一)新四军第一师领导班子

    新四军第一师师长
    1.粟裕大将1941年2月18日至1945年1月,
    2.叶飞上将1945年1月至1945年4月;

    第一师政治委员
    1.刘炎1941年2月18日至1942年3月(1946年病逝),
    2.谭震林1942年3月至1942年10月26日(未到职),
    3.粟裕1942年10月26日至1944年12月;

    新四军第一师副师长:
    叶飞1941年11月至1945年1月;

    新四军第一师参谋长:
    刘先胜中将1943年2月至1945年1月;

    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
    钟期光上将1941年1月18日至1945年4月。

    (二)苏中军区领导班子

    1941年4月20日,苏中军区建立。新四军第一师师部兼军区机关,粟裕任司令员,刘炎任政治委员,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辖三个军分区。11月,第一师先后组建了12个警卫团和三个海防团。1942年6月,第六师第十八旅北渡长江,兼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1942年底,苏中第二军分区重建。1944年11月,苏中军区第二军分区撤销。同时,成立苏中第五、第六军分区。12月,粟裕率第一师主力三个团渡江南下,叶飞任苏中军区司令员。1945年4月,叶飞率领教导旅及浙东游击纵队继续南下。因第一师主力全部渡江南下,第一师不再兼苏中军区,苏中军区领导机关重组。管文蔚任司令员,陈丕显任政治委员,张藩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姬鹏飞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8月,苏中军区新组建三个旅。抗战胜利后,苏中军区及其下属第一、第三、第四军分区编入华中军区建制。1947年11月,苏中军区机关与苏北军区合编为华中指挥部。

     1941年4月26日,苏中军区成立大会在泰东栟茶(现如东栟茶)徐氏宗祠召开。

    (三)中共苏中区委领导班子和苏中抗日根据地

    苏中抗日根据地位于江苏省中部,包括扬州、泰州、南通等地区,东临黄海,南至长江,与苏北、淮北、淮南、皖江等华中抗日根据地相连。皖南事变前统称苏北。1941年3月,苏中区党政领导机构成立,苏中抗日根据地开始形成。 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随即将全军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继续坚持大江南北的抗日战争。其中,苏中部队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粟裕任师长,刘炎任政治委员。3月,苏北区党委改称苏中区党委,书记刘炎,副书记陈丕显。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改为苏中行政委员会,主任管文蔚。不久,苏中军区成立,粟裕兼军区司令员,刘炎兼政治委员,苏中抗日根据地形成。 为适应残酷的斗争环境,加强党对根据地各项工作的领导,1942年底,苏中区撤销各级军政委员会,建立各级党委,粟裕、陈丕显分任苏中区党委正、副书记。根据地军民在中共苏中区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政权建设,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冬防、冬学、冬耕”的“三冬运动”,扩建抗日武装力量,挫败了日、伪军多次大规模的“扫荡”、“蚕食”和“清乡”,巩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 1944年底,粟裕奉命率新四军一师主力南下苏浙皖边区,叶飞继任中共苏中区委书记、苏中军区司令员。4月,叶飞率部南下,陈丕显任中共苏中区委书记、苏中军区政治委员,管文蔚任军区司令员。抗战胜利时,苏中抗日根据地已发展到东到黄海,西临京杭大运河,北到兴化、东台一线,南至长江,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

    1941年3月,根据中原局指示成立,刘炎、粟裕、叶飞、陈丕显先后任书记,机关先后驻东台、台北、宝应地区。5月,苏中区委改由华中局领导。1944年9月,苏中区委抽调干部南下支持苏浙皖边区发展。1945年10月,华中分局撤销苏中区委,其辖属组织改建为华中第一、第二地委。中共苏中区委员会(1941年3月-1945年10月;简称苏中区党委)。1940年7月,苏南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抵达苏北,创建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9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批准成立苏北区党委,下辖泰兴中心县委、如皋中心县委,以及后成立的苏南京沪路北特委,所辖地区为苏北扬州、南通一线和苏南镇江至武进沿江地带。1941年春,新四军调整战略区,江苏长江以北、运河以东、废黄河以南,大海以西,包括南通、扬州一线在内的地区为苏中区。同时,中共中央中原局(后为华中局)决定将主要活动于这一地区的苏北区党委改组为苏中区党委。区党委下设组织、宣传、妇女、秘密工作共四个部,下辖苏中一地委、二地委、三地委、四地委和兴(化)东(台)泰(县)特委。1942年春,苏南沪宁铁路以北地区划给苏中管辖,后又在该地区成立苏中五地委和苏中六地委.至抗战胜利,新四军撤出苏南,苏中区党委撤销。江苏省档案馆馆藏苏中区党委档案共198卷。

新四军第二支队全体将士抗日誓师大会

    三、新四军第一师暨苏中军区、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概述                            

    1941年2月18日、6月4日,中共中央军委分别发佈新四军师、旅职干部委任令。第1师所辖部队由原苏北指挥部第1、第2、第3纵队改编为第1、第2、第3旅(每旅三团加一个特务营);共计13700人。(第1旅5500人,第2旅3700人,第3旅3200人,师部1300人。尚有守护银行、税收的2个营未统计在内)。(数据摘自钟期光1942年2月8日“一师工作报告”。 )     

    本师所辖部队的前身各部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间奉命集中开到皖南岩寺的南方各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时的第1支队第1团1个营,第2团全部;第2支队第4团的2个营;第3支队第6团的2个营。都是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下来的骨干。(摘自粟裕1943年10月10日“坚持大江南北抗战的六年”。)         

    1939年11月第1、第2支队合并成立江南指挥部,同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军分会。下辖第2、第4、新3、新4、新6团、“江抗”总挥部、挺进纵队、苏皖支队。                  

    1940年7月 ,江南指挥部北渡长江后在泰州塘头改称苏北指挥部;下辖第1、第2、第3纵队;崇启海常备旅、江苏省第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南通县保安旅、“联抗”司令部。

    第一旅:旅长兼政委:叶飞上将,副旅长:陈玉生。参谋长:张藩中将。政治部主任:姬鹏飞

    1团:团长王萱春,政委乔信明少将,参谋长汤万一(41年2月-7月;刘亨云少将41年8月-42年6月)汤万益41年8月任如西独立团长,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曾如清少将;                
    2团:团长廖政国少将,代政委张潮夫少将,参谋长张彬友,政治处主任孙克骥少将 。               
    3团:团长田铁夫,政委李一平,副团长陈宗宝,参谋长谢友才上校;

    第二旅:旅长:王必成中将。政委:刘培善中将。副旅长:段焕竞少将。参谋长:杜屏大校。政治部主任:陈时夫。

    4团:团长段焕竞41年2月-7月;刘别生41年7月-43年1月(1945年牺牲);政委郭猛(1941年牺牲),参谋长张强生大校41年2月-42年9月;俞炳辉大校42年9月任参谋长;政治处主任童炎生少将;               
    5团:团长池义标41年2月-42年9月;政委吴嘉民少将,参谋长林伟生,政治处主任林胜国大校;            
    6团:团长李忠民、张日清少将(突围后),政委罗维道少将,参谋长刘史明41年2月至4月;柴荣生大校(后);政治处主任贺桂华(烈士)41年2月至42年12月;汪志华(后)。                                  

    第三旅:旅长:陶勇中将,政委:刘先胜中将。参谋长:张震东少将、梅嘉生少将(后)。政治部主任:卢胜中将,政治部副主任:符确坚少将。

    7团:团长黄才胜(1941年病逝)、副团长严昌荣(后)(1943年牺牲),政委吴载文(1941年牺牲),汪克明少将(后);政治处主任符确坚少将(兼);            
    8团:团长王澄(1944年牺牲),政委彭德清少将,参谋长朱传保,政治处主任鲍志椿(1944年牺牲);                
    9团:团长廖昌金大校,政委兼政治处主任罗永华;参谋长蒋克定;政治处主任韩念龙(后)。

    崇启海常备旅:旅长茅珵,政治委员韩念龙。辖第1、第2团。

    江苏省第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江苏省第4区抗日游击指挥部由季方担任指挥,国民党江苏省保安第1旅旅长薛承宗与游击第6纵队司令徐承德分任副指挥。政治部主任初由梁灵光担任,后由陈同生接任。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该部被整编入苏中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季方)。

    南通县保安旅:旅长梁灵光。

    “联抗”司令部:黄逸峰任联抗部队司令,李俊民任副司令,周至堃任副司令兼参谋长,新四军派张孤梅任政治部主任。

    四、1941年1月筹建新四军第一师师部的24人名单

    皖南事变后,为迅速建成新四军新的领导机关,原苏北指挥部即作为新四军军部的部分基础,留给一师师部的人员,连同粟裕在内,全部官兵只有24人。
    1941年1月17日,粟裕从盐城出发到东台,着手组建新四军第一师。临别时,代军长陈毅问师长粟裕:“怎么样,人太少了吧?”粟裕此次单独赴苏中,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很重,但是有决心和信心完成任务。他爽朗地回答:“好男不吃分家饭嘛!请军长放心,哪里有群众,哪里有敌人,哪里就有我们的发展。”

    根据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苏中分会周敏敏老师提供的资料确认1941年1月筹建新四军第一师师部的24人名单:

    1.师长粟裕、
    2.政委刘炎、
    3.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4.供给部长蔡良、
    5.锄奸保卫科科长周林、
    6.政治部组织科长刘文学、
    7.政治部民运科长姚力、
    8.政治部机关指导员陈模、
    9.政治部秘书林平、
    10.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季尼、
    11.政治部宣传部干事丁谷、
    司令部参谋处:
    12.作战科长吴肃、
    13.侦察科长冯伯华、
    14.通讯科长李景瑞、
    15.管理科长刘德胜、
    16.副官王家兴、
    17.机要科长俞侠、
    18.无线电中队长廖昌林、
    19.无线电2台台长廖辉、
    20.作战参谋张宗仁、
    21.测绘参谋毛瑞洧、
    22.测绘员秦叔瑾、
    23.司令部速记员楚青、
    24.司令部速记员罗伊。
    25.卫生部长李振湘、
    26.作战参谋周蔚昌、
    27.侦察参谋严振衡
    (后面三人李振湘是医院院长,周蔚昌、严振衡是从皖南走路到苏北东台的,不在24人之中)。

新四军一师师部老战士楚青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 摄

军委办公厅副军级离休干部楚青同志2010年1月31日致信本文作者吴跃军。

 《粟裕学研究》主编吴跃军向楚青同志逝世敬献花圈,沉痛悼念楚青同志

    迟浩田同志2007年5月31日为粟裕诞辰100周年题词:“伟大的战略家粟裕大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陈毅和粟裕在新四军, 叶挺摄

粟裕在新四军,叶挺摄

粟裕赠张云逸照片

    五、一师苏中根据地走出了多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

    在全国抗日战争反攻阶段,宝应是苏中区抗日根据地的心脏。粟裕、叶飞、陈丕显、彭冲、姬鹏飞、季方、管文蔚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指挥千军万马,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顽固派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苏中抗日根据地东濒黄海,西迄京杭运河,南临长江,北接盐城、淮阴,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当年辖人口800多万。1944年3月16日,我党领导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规模在中国共产党员领导下的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中排第8位。当时小省级建制的苏中区党委、苏中行署、苏中军区暨一师师部党政军领导机关及所属苏中高等法院、苏中党校、苏中报社、江淮银行、苏中兵工厂、苏中榴弹厂、江淮印钞厂、华中造纸厂、苏中被服厂、飞马卷烟厂等单位同时迁入西安丰镇,并在迁入西安丰镇不久后创办了苏中公学,这是苏中抗战历史上一件重要盛事。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苏中对敌作战6000多次,攻克日伪据点500多个,毙、伤、俘日伪军6.6万多人,占华中歼敌总数的三分之一。期间,苏中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不仅展开了更为有效的军事斗争,而且广泛深入地展开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等,为夺取抗战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为全国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新四军一师人才辈出,在中共苏中、苏浙区委书记,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将军领导下,走出了很多1955年-1965年授衔的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一师将军群体和一批省部军级的书记、省长、司令员、政治委员的栋梁之才,特别是走出了粟裕、谭震林、叶飞、陈丕显、姬鹏飞、彭冲、季方等七位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

    苏中区书记、苏浙区书记、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浙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常委、负责人,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顾委常委粟裕(1907—1984),男,湖南会同人。1926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革命工作。1927年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时期,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1934年参加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任参谋长,参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新四军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苏北指挥部指挥。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中区、苏浙区党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局常委、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党委第二书记、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副主任、主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南京市市长、台海战役总指挥部总指挥、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常委、负责人,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国务院业务组成员等职。1980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新四军第一师政治委员、苏浙军区政治委员,党的八大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顾委副主任谭震林(1902-1983)。谭震林,汉族,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攸县城关镇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建国之初,谭震林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并主持华东局工作,顺利完成接管建政、清匪反霸工作,全面部署并组织实施浙江省建设发展规划,亲自领导修复杭州风景区。1954年调任中央副秘书长兼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1956年当选为党的八大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1957年谭震林回湖南攸县成功地开展民主办社试点工作,整个农业合作化期间,谭震林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作了长期艰苦努力的探索。十年内乱期间,谭震林气魄雄伟, 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同林彪、江青反党集团作坚决斗争,严厉斥责张春桥并揭露江青的野心,虽惨遭迫害仍不畏强暴,毫不妥协。1977年至1982年间,谭震林先后当选为中共十大、十一大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谭震林主动退居二线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中顾委副主任。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病逝。

    新四军第一师副师长、师长、苏浙军区副司令员,第六届、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叶飞(1914-1999)。叶飞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第六届、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海军原第一政委、司令员。皖南事变后,他担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兼政委、副师长。1944年3月,指挥著名的车桥战役,一举扫除敌伪据点,歼灭日军500余人,受到上级表彰。1945年1月,任中共苏中区党委书记、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4月,率部抵苏浙边地区,任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参与领导建立苏浙皖敌后新区。叶飞同志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975年1月,他出任交通部部长,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整顿的指示。1979年2月,叶飞同志奉命调到海军工作,先后担任海军第一政委、海军党委第一书记和海军司令员。1983年6月、1988年4月,叶飞同志连续当选为第六届、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并兼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1984年被推举为全国侨联第三届委员会名誉主席。叶飞同志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第一届、二届、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大、十三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中共苏中区党委副书记、书记,第十二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顾委常委陈丕显(1916-1995)。陈丕显,1916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任共青团赣南省委书记。1941年皖南事变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镇转入农村。时任苏中区党委副书记的陈丕显为迅速打开农村工作的局面,积极推进减租减息。1943年是苏中敌后战争最艰苦的一年。战争的残酷,加上局部地区爆发的蝗灾、旱灾、涝灾,造成根据地财政上的重大困难。陈丕显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作为抗日根据地财经工作的总方针,经过全体军民的共同努力,根据地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解决了党、政、军的财政困难问题。为进一步加强经济斗争的组织领导,区党委决定苏中区及各地委建立财经委员会,陈丕显兼任苏中区财经委书记。他带头做表率,主动削减自己的津贴费、伙食费、办公费和保健费,艰苦奋斗的习惯在根据地蔚然成风。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历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82年起任第十二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十三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

    新四军第一师一旅政治部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顾委常委姬鹏飞(1910-2000)1910年2月2日出生,山西临猗人。1931年参加宁都暴动后加入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外交部工作。历任中国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外交使团大使衔团长(1950~1953年)、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任大使(1953~1955年)、外交部副部长(1955~1972年)、外交部部长(1972~1974年)。1979年后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1982年后任国务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副组组长、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1982年、1987年分别在中共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兼秘书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长期协助周恩来、邓小平同志处理外交事务。

    新四军第1师18旅52团政治委员,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彭冲(1915-2010)。福建漳州人。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在漳州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和学生运动,曾任中共漳州地区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部长。1937年10月,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彭冲和芗潮剧社的部分骨干、进步学生百余人到平和圳心与二支队四团一营的指战员联欢。彭冲率先报名参军,他的妻子陈素兰(后改名骆平)也积极响应。彭冲和骆平都被安排在二支队政治部宣传队,于1938年3月随军北上抗日,在苏皖前线奋勇杀敌,屡立奇功。1937年10月,彭冲同志参加新四军,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宣传队副队长。他领导宣传队抓紧一切时机,在部队指战员和群众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使宣传队成为部队政治工作的得力助手和开展群众宣传工作的有力工具。1938年6月,彭冲同志任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秘书。9月,任新四军高淳办事处主任。根据上级指示,他带领工作组在安徽当涂县开展群众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使党在当涂地区的影响日渐增大,群众基础日益雄厚,该地方成为新四军东进后在苏南地区开辟的根据地。同年11月,中共当(涂)芜(湖)县委成立,彭冲同志任当芜县委第一任书记。1939年7月,任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长。1940年之后,彭冲同志历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新三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6师18旅53团、52团政治处主任,独立团政治委员兼中共江苏泰州县委书记。1941年后,任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第五十三、五十二团政治处主任,独立团政治委员兼中共江苏泰州县委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苏中军区独立旅团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十八旅五十二团政治委员,第六纵队第十八师政治部主任,第二十四军第七十二师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福建省委统战部部长兼龙溪地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副部长,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市长、市委第一书记,江苏省委书记。1974年起,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苏省革委会主任,南京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三书记,上海警备区第一政治委员。1976年10月后,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三书记、市革委会第二副主任。1978年2月至1983年6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9年后,任上海市革委会主任,政协上海市委员会主席,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市长。1980年2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3年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1988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是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政治工作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杰出领导人。

    新四军苏中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苏中行署副主任、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季方(1890~1987)。1940年进入苏中抗日根据地,任新四军苏中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苏中行政公署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1947年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48年任华东军区解放军军官教导总团团长。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政务院交通部副部长,江苏省副省长。1951年12月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局委员兼中央副秘书长。1958年起,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代理主席、主席。1978年2月至1987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7年1月,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名誉主席。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是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主同盟第一、二、三届中央委员等。

    六、新四军第一师的今日血脉和铁军精神传人

    (一)1949年2月,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兼政委叶飞)改编为第20军第58师。2017年4月,改编为陆军83集团军中型合成第58旅。

    (二)1942年11月,上级决定六师和一师对内合并,对外保留六师番号,由粟裕实际负责两个师的军事行动。次年1月,一师二旅旅长王必成率主力部队渡江来到苏南与十六旅合并为新十六旅,王必成和江渭清分别担任军政首长,全旅共有约6000余人。在王必成的率领下,十六旅作为唯一坚持在江南的队伍,采取“武工队内线游击+主力外线破袭”战术,收复溧阳、广德等地,重新站稳了脚跟。1944年,十六旅甚至打到了南京郊外,部队发展到了近9000余人,控制了14个县。抗战后期,十六旅接应一师主力南渡江南,江南部队改编成为苏浙军区,十六旅为第一纵队,王必成任担任纵队司令员。1945年10月,一纵随军区主力北渡长江,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兼政委,部队下辖五个团共1.2万余人。在解放战争中,部队又先后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六师和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谭震林和王必成担任了部队的军事主官。解放战争后期,全军大整编时改编为三野二十四军七十师,该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62年成为了我军第二个机械化师,其主力210团,成为了当时全军的第一支团级机械化部队。1966年的时候,在毛主席的钦点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24军第70师被调入到首都卫戍区,随后被改称为警卫第3师。1966年改为北京卫戍区隶属,其中的王牌210团被改编成了13团。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三师,一直到现在也沿用此番号,成为我军现役为数不多的师级单位。1982年,我国组建了武警部队。1983年,警卫第3师划归武警部队。警卫三师属于陆军兵种。具体来说:编制归属:警卫三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现役部队之一,不同于解放军中的其他常规部队或武警部队,但它仍隶属于陆军。任务职责:警卫三师主要负责首都的警卫和守卫任务,保卫党中央和中央领导机关的安全,这是其独特的职责所在。领导体制:警卫三师由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实行中央军委武警部队部队的领导指挥体制,虽然与武警部队有联系,但其本质上仍属于陆军。重要性:警卫三师作为一支精锐的警卫部队,拥有高度的训练水平和战斗力,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力量之一。

    (三)1945年2月5日,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旅长陶勇,政委刘先胜)改编为苏浙军区第三纵队。2017年4月,改编为陆军80集团军重型合成第69旅。

    以此文纪念新四军将士参加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粟裕同志诞辰118周年!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铁军血脉永流传”首期党课暨系列党建活动启动式回顾与展望(图)
·下一篇:无
·新四军模范政工萧国生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新四军模范政工萧国生
·赵林:绍兴市新四军研究会第九届一次会员大会胜利召开(组图)
·特稿:绍兴市新四军研究会第九届一次会员大会胜利召开(组图)
·江苏:党史部门主要负责人培训班在盐城新四军干部学院举办
·仰光:我的新四军“军服”
·特稿:我的新四军“军服”
·“铁军血脉永流传”首期党课暨系列党建活动启动式回顾与展望(图)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组织新四军后代到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开展“追随父辈足迹战地行
·新四军军部驻地的几次变迁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地址:安徽省泾县云岭镇罗里村 邮编:242546
电话:0563-5901022 传真:0563-5900315
E-mail:N4A194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