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65式军装的周士标
2020年10月2日,是我父亲周士标去世十周年的日子。我不知用怎样的语言表示对他的怀念。回顾父亲的一生,最值得我怀念的是什么?我左思右想,原来还是他高尚的品德。
我的父亲周士标(原名裘愉申),1922年1月出生于浙江嵊县一个教师家庭。爷爷是晚清秀才,后致力于教育办学,拒绝了汪伪政府让他担任县教育局长的邀请,创建了县里一所非常著名的小学——剡山小学并任校长。由于爷爷思想开放进步,剡山小学从办学之初就吸收了个别共产党的地下党员担任教师。父亲在地下党老师的引领下,订阅了大量进步书籍和报刊。在进步书刊的教育下,1938年16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和同学周柏生曾想跑到皖南去参加新四军,打日本鬼子。因他们都是学生,组织上还是希望他们考取高中,在学生中做党的地下工作。我父亲只好服从组织安排,考取了绍兴高中。毕业后放弃考大学,回到剡山小学任教以掩护自己地下党员的身份,在浙东嵊新地区区委做党的地下工作。抗战期间,父亲在嵊新地区担任东区工委书记、县委委员、县委宣传部长。敌人的“扫荡”开始后,迫于形势,父亲和浙东嵊新地区区委领导只好转入地下,投笔从戎,组建了浙东嵊新地区第一支抗日武装岩头部队,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兼指导员,带领部队上山打游击。记得父亲和我说过,有一次他下山办事情匆匆回家一趟,当奶奶看到他穿的衣服领子上爬满了虱子,不禁忍不住哭了,不理解他为什么不在家过安稳的日子,继承爷爷的家业,当个老师,而要去上山受苦。我父亲从小学习很好,聪慧有才。他当时抄写的孙中山总理遗训就挂在学校门口,爷爷有心培养他继承家业,对他寄予着无限希望。可没想到他的志向早已脱离了小家,奔向了革命,打败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父亲告别了双亲,继续上山打游击。过着风餐雨露,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不拖累家人,(因我爷爷在县里是个比较有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周士标。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向浙东根据地发起“围剿”,党中央毛主席为了保存革命实力,下决心把浙东纵队北撤到江北。父亲来不及告别双亲,毅然和大批浙东纵队将士渡江北撤。一路上,遭到国民党的追捕堵截,一路打一路跑,无比艰辛地到达了江苏涟水。涟水修整后,浙东纵队正式整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后来,新四军一纵又改编为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从此,父亲和部队永不分离。他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解放战争时期,他曾被评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还被评为二十军二级工作模范、二十军建军先进分子。抗美援朝时期,父亲在美帝飞机的狂轰乱炸下,率领伤员大队转移,九死一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因此,获得朝鲜三级国旗勋章。1955年又被授予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勋章。
1958年,父亲奉命从二十军六十师调到北京国防部五院,担任“两弹一星”的干部储备工作。他在老五院做干部工作时期,引进了一批刚大学毕业或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优秀人才;培养出孙家栋、戚发軔等一批后来著名的“”两弹一星”专家。1964年老五院集体转业前,他又被调到总政治部国防科技部,后又转到国防科工委,在国防科技战线上为党服务,直到1982年底离休。1988年,父亲被授予自由独立荣誉勋章;2008年又被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父亲的一生,虽没有在前线冲锋陷阵,但他在组织干部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兢兢业业,谦虚谨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010年10月2日父亲因病去世,组织上给他评价非常之高,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这足以使父亲九泉之下得以安慰,让我作为他的子女,一生引以为豪。
二十军首届英模纪念册
父亲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从不渲染自己的功绩,也从不好大喜功,吹嘘自己。他战争年代立过功受过奖,却从不在我们面前炫耀,虽然我看到过他的立功受奖所得的珍贵笔记本,那是在他翻阅记录、怀念战友时偶然发现的。那上面有陈毅、粟裕、张翼翔等各级领导的题词,而我从来也不知那是什么奖励。1999年,新四军研究会组织去老部队二十军第一次寻访,二代代表张翔带回来二十军保留的第一次英模代表大会的纪念册,才发现那上面竟有我父亲的事迹介绍和照片。张翔回来后曾送给我父亲一本复印件,但父亲从来没告诉我,直到他去世,我才看到、才知道他还有这样的荣誉。从介绍他的事迹材料中我了解到,父亲入党后一直在浙东嵊新县委工作,任县委委员、工委书记、嵊新奉抗日大队岩头部队的指导员;后调到浙东区党委任机要秘书。北撤后,才正式调入新四军第一纵队政治部组织部,从组织干事干起。在部队评级时,他因参加正规部队较晚,把他从地方上的营级干部调为部队里的排级,连降二级,而有的在地方上比他低的干部确比他评的级别还高。许多同志都为他打抱不平,希望他去和领导申诉。可父亲却坦然接受,他说革命工作不分职位高低,他在基层岗位上也可以勤勤恳恳的工作,照样能为革命做出贡献。因为他任劳任怨,刻苦工作,关心同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工作态度和品质,使他在全军首届英模大会上,被大家一致评为二级工作模范,受到嘉奖。我看了后深受感动,也更加了解了父亲的高尚品德。
父亲还有两件事也让我记忆犹新。2008年父亲在301医院西院住院,有一天,我推着轮椅和他在小花园里散步,这时从对面走来一个人,后面跟着秘书和警卫员,看样子是个大首长,也在花园里散步。只见他走到我父亲面前,停住脚步,非常尊重地向我父亲敬了一个军礼,并和父亲握手寒暄。我当时非常惊讶,等他走后我问父亲,他是谁啊?父亲说他是军委××领导。我说他为什么向您敬礼?父亲说,多年前我曾经在部队提拔调动过他。原来,这个领导干部没有忘记他的“伯乐”,尊敬他的引路人,过了这么多年仍向父亲致敬!父亲几十年从事干部工作,经他手曾调动过成百上千的干部,他对他们的情况都记忆犹新。这里不乏有些人早已是国家和军队的高级干部、知名专家,但父亲从不愿找他们办事。父亲不卑不亢,从不炫耀自己也从不依附别人,清正廉洁,就是他一生的品格。
嵊州市仙岩镇的岩头部队陈列馆介绍周士标
2005年,叔叔的孙子在老家的一张报纸上看到大学生村官讲解红色村落——岩头部队纪念馆的消息。岩头部队是中共嵊新县委1942年7月组建的一支抗日武装队伍,驻扎在岩头村,群众称之岩头部队。纪念馆墙壁上面挂有父亲的大幅照片,眼尖的小孙子发现后叫起来,这不是二爷爷吗?我叔叔拿过报纸一看,真是哥哥的照片,上面介绍了当年岩头部队的事迹。叔叔立即把报纸剪下寄给我父亲,并埋怨父亲从来没和他们说过自己这段革命经历,说,要是换成别人,还不知怎么吹虚自己呢。同时告诉父亲,周边还有哪个村也有他的照片,我父亲只是保存起了那封信和报纸。那封信和那张报纸,我也是在父亲去世后,整理他的遗物时才看到,如今当作留给我们后辈永远的纪念珍藏起来。
父亲对待自己很严格,但对待战友却很有情谊和担当。在部队做组织干事时,一个双手负伤残疾的连长要离开部队归籍时,提出的要求就是补发二条细布被子。可是部队总务科却没有,只有粗布被子。父亲听说后,觉得他为人民流了血,要离开部队了,对部队的要求就只这一次了,应该满足他,就把自己唯一的一条细布被子给了这个连长。父亲的所为让这个干部非常感动,执意不要;父亲硬是劝说他拿了去。
父亲的堂弟夏白牺牲在解放战争中,父亲很是痛心。为了减少夏白家人丧失独子的痛苦,解放后,父亲一直照顾着夏白的父母和姐妹,每次回老家必定去看望他的父母和家人,给他们带去礼物,就连我从少年起就知道夏白叔叔的事迹,也曾和父亲多次去夏白家探望。父亲教育我要善待夏白叔叔的家人,才能对的起死去的烈士。夏白叔叔的家人也把父亲当作亲儿子,亲哥哥一样对待,有事就找他帮忙。父亲对待战友的情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几年,在听到夏白家人说夏白烈士的墓地不知迁移到哪里后,我就一直挂在心上,发动二十军后代帮助他家人寻找墓地。这不光是为了帮助英雄魂归故里,从个人来讲,也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和夙愿。
抗美援朝中,父亲年轻的战友沈维康不幸牺牲在美帝国主义的飞机轰炸下,年仅20岁。父亲很是悲痛和惋惜。为了纪念战友,他留下沈维康的一本日记,以此激励自己,努力工作。这本日记一直保存了60多年,直到去世。平时,父亲会经常拿出来翻翻,怀念战友,教育子女。记得我的一位亲戚在看完电影《集结号》,对里面打仗一次牺牲几十人有些疑问,便问我父亲那是真的吗?父亲说,当然是真的,抗美援朝我们志愿军一次战斗牺牲何止几十人,有时一个连 100多人都打光了,有时一个团也没剩十几个人。父亲很少在荣誉面前计较得失,因为他懂得,他能活着回来就是幸运。那些牺牲的战友没有看到新中国,没有享受到幸福生活,他却活到了这一天,所以他很知足。比起他们,他更没有理由再去计较个人得失,争什么名誉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