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主席曾收到一封来信,是已故妻子杨开慧的好友李淑一寄来的,信中有一首李淑一对丈夫,也是毛主席昔日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悼亡词作,并希望毛主席能够有所指正。
而这首词,令毛主席“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当即提笔作词,回赠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全词不仅表达了对烈士遗孀和昔日老友的关爱,更寄托了毛主席对两位烈士的无限崇敬与缅怀。沉痛悲壮,广为流传。
革命路上,无数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毛主席更失去了许多亲朋挚友。而他与杨开慧的故事,更被无数人铭记与传诵,从相恋到分别,再到天人永隔,毛主席都曾作词抒怀。
然而,鲜少人知的是,早在杨开慧牺牲不久时,悲痛万分的毛主席就曾写下一首悼亡词《蝶恋花·向板仓》,只不过一直到2014年,官方刊物才首次公开披露了这篇词作。
《蝶恋花·向板仓》
近现代·毛泽东
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 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 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 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
1918年,毛主席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来到北京,在此期间与杨开慧有了更深入的接触并开始相爱。
而处于热恋中的两人在往来的书信中,也常以“霞”“润”相称,就连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每每与毛、杨两家亲戚数次提到杨开慧时,也称其为“霞姐”“霞姑”。
1920年,相互扶持的二人举办婚礼,结为革命伴侣。期间杨开慧,一不坐花轿,二不要嫁妆,三不用媒妁之言,以示“不作俗人之举”。
此后多年,杨开慧一面照顾家中老幼,一面为革命贡献力量。两人皆积极投身于革命建设中,尽管聚少离多,但彼此的情意却与日俱增。
然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仅存的温情与美好转瞬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中支离破碎。
此时杨开慧按照党的安排,带着孩子回到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她虽与毛主席分隔两地,但却一直在并肩作战,并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坚持斗争整整3年。
直到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回到板仓看望家人时,意外暴露行踪,当晚便被抓捕。
在狱中,杨开慧面对敌人的种种严刑拷打与威逼利诱都不曾屈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她说:
“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
“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
而面对敌人逼问毛主席的去向,并要她公开宣布与之脱离夫妻关系时,杨开慧斩钉截铁地拒绝道:“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最终,1930年11月14日,已然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时年29岁。
不久后,得知这一噩耗的毛主席,悲痛欲绝,并在给杨开慧家人的信中表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随后亲自拟写碑文,寄款为其修墓立碑。
同一时期,又提笔写下这篇《蝶恋花·向板仓》,字字句句,落满沉痛的追忆与悼念,更饱含革命的信念与烈火。
在毛主席心中,杨开慧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革命路上的战友,他们风雨同舟,休戚与共。
因而多年后,当有人问毛主席为何在“我失骄杨君失柳”这句中,不用一般赞颂女子的“娇”字而用“骄”字时,毛主席曾充满激情的答道:“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杨开慧在牺牲前曾留下许多手稿,将它们藏在墙壁的砖缝里,记录着对毛主席的思念与关切:
“我们彼此都有一个骄傲脾气,那时我惟恐他看见我的心(爱他的心)。”
“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我暗中行事,使家人买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
可惜,这些自述与那首“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的《偶感》,直到1983年翻修房屋时,才在老屋墙壁的砖缝里被发现。而此时,毛主席也早已离开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