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的国文课堂里,教员杨树达正在给学生解惑。现场的人听着杨树达诙谐幽默的解释,不由得听得入了神。
在这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杨树达的课,杨树达也成了学校“知名人物”。
毛泽东听到这件事之后,对杨树达非常感兴趣,遂找了个时间前去他的课堂旁听。一节课后,毛泽东也认可了杨树达这一老师。
彼时,如果说毛泽东与杨树达只有一面之缘,算不得师生,那么,6年后的一场行动彻底将坐实了两人的师生关系。
一、驱逐,师生
1918年,皖南军阀张敬尧接受了北洋政府的授命,以武力统治了湖南。得到湖南的掌事权后,张敬尧变得更加猖狂,烧杀抢掠、坏事做尽。
张敬尧的举动自然引起了湖南百姓的不满,碍于张敬尧身份问题,百姓有苦难言。为了还给百姓们正常的生活,毛泽东组织了一小部分有志之士。
就这样,“驱张运动”由此展开。
在“驱张运动”的推动下,学生、教职工等无数人加入了其中,他们通过罢课、游行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可惜,张敬尧是个恶人,为了不听到反抗声音,他让军队以暴力手段威慑反抗之人。由于张敬尧本意是压制,其手下下手毫不在意轻重,害不少人丢掉了性命。
张敬尧这一个举动非但没换来平静,反而让毛泽东、杨树达等在内的爱国人士对他更加反感。
1919年12月18日,杨树达、毛泽东两人团结协作,带领着“驱张”代表团前往北京。到达北京后,“驱张”代表团联系的其他正义人士也纷纷站了出来。
由于人数众多,北洋政府也不敢草草了事,但让他们尽快解决也很困难,因而北洋政府决定先拖一下。
事关这么多人,又怎么可能推脱?
北洋政府的做法激怒了众人,他们推开了阻挡的人群,闯进了北洋政府内部,当北洋政府总理秘书长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堵住了代表团。
见到总理秘书长出现,毛泽东本想上前问清楚北洋政府政策与,未料到,杨树达先一步跳了出来,怒斥道:“今天来的大多都是学生,湖南人民的疾苦你们压根不了解,不然谁愿意来到这里。”
听着杨树达的愤慨发言,毛泽东明白,杨树达此举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保护自己。
12月28日,碍于“驱张”代表团施压,北洋政府官员最终表态:“定会驱逐张敬尧。”
尽管北洋政府答应得好,实施起来又是另一种结果。这之后,毛泽东、杨树达等人又与北洋政府拉扯了许久,张敬尧才得到了应有的结果,被迫离开了湖南。
“驱张”运动就此画上尾声,而在这次活动中,杨树达与毛泽东亦师亦友,且互相牵挂。认可对方的重要性后,变故发生:两人30余年未曾见面。
二、恩师:密切关注
原来,在“驱张”运动结束后,毛泽东发现早先的计划并不适用于为百姓们带来幸福生活,所以他就一直在不断摸索,并顺势走上了革命道路;反观杨树达,则重回教育之路。
两人在不同领域努力,却从没有忘记彼此,杨树达虽在教育领域,却时常关注毛泽东的革命斗争,甚至还在1935年红军通过雪山草地的时候,高兴地为其写了一首诗。
杨树达一心想要走教育之路,然而,时局混乱,他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让杨树达被迫离开了北京,回到了家乡湖南,在湖南,杨树达重操旧业,继续教育之路的同时,等待曙光到来。
终于,杨树达等到了,碍于我军战士的勇敢,日军逐渐呈现了衰败之势。
1945年,日本抵抗不了,选择了投降。对于日本人的投降,百姓们欢呼雀跃,而杨树达也同样感到高兴。不过,他的高兴之中却也藏有着紧张。
作为一名史学家,杨树达知道的历史很多,似乎也察觉到后面会发生的事情,在他听说毛泽东要去重庆谈判的时候,心中的紧张更甚,因为他害怕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会对毛泽东下手,毛泽东生命受到威胁。
好在,毛泽东对于成功之路上的困难都早有准备,他靠着自身才能与智慧,成功击败了国民党,迎来了最终胜利。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此时,对于毛泽东这个学生,杨树达说不出来的自豪。之后,两人又因为写作观点不同开始用信件联系了起来。
对于杨树达这个恩师,毛主席从来没忘过。
1954年11月,毛泽东因为工作来到了长沙,这一次,他找人接来了恩师杨树达,而这个分别30余年的师生终于得到相见。
三、病重塞钱
在这之后,两个师生又如曾经一样,各自回到了自己的领域。然而,此时的杨树达所剩下的时间却一天比一天少。
早在两人相见之际,杨树达就已经患了重病,这一面结束后,杨树达的病情更加严重,大多时候都要卧病在床。
1955年,毛泽东终于空了下来,他找了个时间,来看望恩师杨树达。
看着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人如今竟变成这种模样,毛泽东心中自然难受,在得知恩师家中因没钱无法看病的时候,当即,毛泽东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500块钱塞给了一旁站的师母,嘱咐道:“这钱先用着,不够再给我写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