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笔者写过二十几篇怀念毛主席的文章,也曾遭到一些仇视毛主席的汉奸、卖国贼的嘲讽、辱骂、诅咒甚至恐吓,但笔者忠心不改,激情依旧,毅然坚持自己的信仰,更加热爱真正的人民领袖,因为这是广大人民的心声,是发自内心的精神崇拜。
毛主席把自己的一生完全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他毫无保留,竭尽全力,他的丰功伟绩用多少本书都写不完。故,本文采用流水账式的写法,跳跃式地挑一些闪光点,只能写个大概,虽笔力有限,但忠诚无限,在毛主席诞辰129周年之际聊表对领袖的拳拳怀念之情。
一、光辉一生,光照华夏,泽被东方,威震西方
一八九三,天将大任,地生圣贤,光照韶山,伟人出世,神州福绵。
1、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笔者曾去毛主席故居参观,从其家庭的房产、家具、灶具、农具、小作坊设备上判断,应该属于日子相对过得好的农家。那应该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现状,即便是解放后,六七十年代的北方许多农村的农民家庭也比不上。
2、毛主席出生于腐朽的清王朝的末期,光绪19年,从鸦片战争开始,外敌入侵频仍,1895年的甲午战争使国家元气大伤,开始走上快速衰败,大厦即倾,江山失辉。
3、毛主席9岁开始上学,先后在家乡6所私塾读书,接受传统启蒙教育。再次证明,毛主席的家庭属于殷实之家,当时能上私塾学习的除了地主、富农家庭,就是极个别的善于经营,勤劳苦干的农民家庭。所以,毛主席不是因为日子苦的无法过才出来闹革命,而是因为他有理想,他心里装着劳苦大众。
4、1910年秋,毛主席17岁时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临别时,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
5、1911年春,18岁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之前,受康梁改良主义思想影响。之后,读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受其影响,撰文表示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
10月,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这是他自己的决定,也是军事实践的开端。
6、1913年春,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
1914年秋,编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成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崇拜陈独秀、胡适。期间,他发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慨:“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可惜,这么有激情、有哲理的感言被一些心怀叵测的人偷梁换柱,去掉了其中的“奋”字,成为攻击和抹黑毛主席的佐证,污蔑毛主席乐于斗天、斗地、斗人,真是用心险恶之极!
7、1917年,24岁的毛主席写了一篇文章《心之力》,杨昌济老师打满分105分,被称为建国之才的奇文。
文中写到:“多年来世界强盗在中国多有斩获,故恶敌觊觎长存、忘我之心不死。”“中华古国之敌皆为西方邪恶之魔盗与汉奸,万勿混淆。”“大凡英雄豪杰之行其自己也,确立伟志,发其动力,奋发踔历,摧陷廓清,一往无前。”
在100多年前,毛主席对世界强盗的认识就非常深刻,至今仍然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这也是后来形成“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战略思想的雏形。
8、毛主席从青年时期就脱颖而出,睿智果敢,精于谋略,善于实践。
1917年11月,桂军大败湘军,长沙成了无政府状态。
湖南督军傅良佐的残兵败将逼近长沙,当时,毛泽东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年仅24岁,指挥学生兵护城。他仅用100余名学生志愿军和临时“借来”的20多名警察,利用夜晚视觉不清的良好时机,利用溃兵慌张疲惫信息不明,利用漫山遍野的灯笼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虚张声势的战术,迫使3000多溃兵放弃挣扎缴械投降,从而使长沙避免了一场浩劫。
9、1918年4月14日,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开展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8月,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首次来到北京。当时,他经济拮据,向朋友借钱来京,暂住的一个地方,屋内陈设很简单,他与蔡和森等挤在一个大炕上睡觉,人多炕窄,想要翻身,先得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10、在北京期间,得到李大钊帮助,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他在图书馆一层的第二阅览室里负责登记整理新到的报刊,记录阅览者姓名。 他对这份工作很满意,因为阅览室书报资源丰富,正是在这里毛主席博览群书,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不少人文历史知识。
他是带着斗志来北京的,好友罗章龙筹到路费准备东赴日本,写了首诗送之,“年少峥嵘屈贾才”“鲲鹏击浪从兹始”,抒发满怀豪情,表达凌云壮志。
在阅览室工作,能见到许多北大的知名人士,毛主席抱着极大兴趣走上前去跟傅斯年和罗家伦打招呼,被视而不见,他甚至颇感沮丧。“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都不把我当人看待。”
一次,他斗胆向胡适提了一个问题。胡适问提问题的是哪一个,看到毛泽东只是一位没有注册的学生,便拒绝回答。
在北京,除了因职务之便和师生之便拜访名流学者,毛主席也主动登门,拜访北大校长蔡元培、北大文科教务长陶孟和,也第一次拜会了陈独秀。曾说,“他(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11、在北京期间,毛主席恋爱了。
他说:“就是在这里,我遇上并爱上了杨开慧”。
192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毛主席又去病房,看望病重的恩师杨昌济,老师掏出一块怀表说:“润之,这块表跟我多年,在日本、英国一直戴着,送给你作个纪念吧。”毛泽东双手接过,热泪盈眶。杨昌济又说:“你和开慧的事我全知道,开慧年轻幼稚,你要多照顾她……”“老师,请放心!”
毛泽东忍痛起身,向恩师和师母深深地鞠躬。
1920冬,27岁时和杨开慧结婚。
12、年轻的毛主席很有主见,不追求潮流,即便那潮流是新式的、前沿的。比如报考北大,比如出国勤工俭学。不少同学期盼他一同赴法。有不少同学还动员他“带一个头”,“润之兄啊!你是一个有志的人,是我们同伴中所钦佩的人”,但他不为所动。
1920年3月14日,他在致周世钊的信中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
他选择留在国内,要对中国社会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要进行彻底的社会调查研究。他善于逆向思维,学术研究不囿于书斋,坚决反对崇洋媚外,具有强烈的实践意识和浓厚的现实关怀。
同时,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13、1919年4月6日,从上海回到长沙。五四运动爆发后,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毛主席在湖南组织学生响应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7月14日,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创刊,毛主席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为创刊号撰写创刊宣言以及长短文章20余篇。
14、1918年夏,他在长沙请一位老中医给母亲开了个方子,寄给舅父。
1919年春,他接母亲到长沙看病,专程带母亲和两个弟弟去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这也是母亲一生唯一的照片。
10月5日,母亲病逝,连夜赶回韶山,为母亲彻夜守灵。
8日,在母亲灵前泣泪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他还给同学写信,动情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而利人的,我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25岁时母亲去世,1920年,父亲也因病去世。27岁的毛泽东,便痛失双亲。
15、1919年12月,为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第二次到北京。在京期间,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1919年9月,毛泽东、彭璜等人在湖南发动秘密驱逐张敬尧运动。
12月18日,以长沙师范老师易培基为总代表,学生毛泽东为学界代表率领的“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赴京请愿团”到京。
毛泽东痛陈张敬尧“纵饿狼之兵奸焚劫杀、聘猛虎之政、铲刮诈捐、滥发纸币、盗夺矿产、强种鸦片、钳制舆论、勒索军饷、伪造选举”等恶行。
庄蕴宽为毛泽东的一腔正气和忧国爱民情怀所感动,了解情况后找徐世昌和时任国务代总理靳云鹏。经庄斡旋,徐世昌出面谴责,对张敬尧褫夺军职。
1920年6月,张敬尧被迫撤出湖南,驱张运动取得胜利。
16、1920年5、6月间,在上海拜见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
8月初,同易礼容等在长沙发起成立文化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
8月至9月,参加筹备成立俄罗斯研究会。
11月25日,致信罗章龙,提出新民学会,“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17、1920年11月,同何叔衡等组织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12月1日,致信蔡和森、萧子升和其他在法会友,信中表明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同月,在长沙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
18、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28岁时,他同何叔衡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0月10日,建立中共湖南支部,任书记。
19、1922年5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任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