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播报
研究毛泽东祖先的密码(组图)
2023-11-27 09:26:15
来源:丽江日报
作者:简良开(永胜县)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伟人,他以无与伦比的杰出才华和彪炳千秋的历史地位,决定了永远是中国乃至世界注目的焦点之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具有极为博大精深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20世纪80—90年代,人们在探索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时,迈进谱牒文化领域,毛泽东的家世被公之于世,毛泽东祖籍溯源热大潮随之而来。

    在毛泽东祖籍溯源热潮中,澜沧卫和毛太华其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韶山毛氏族谱》载:“始祖太华公位下书载,元至正年间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娶育子八。明洪武十三年庚申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官楚,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

    澜沧卫即今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一始祖无可非议,只因有的学者不知 “澜沧卫”的真实含义又忙于著书立说,闭门造车图省事、望文生义想当然,把澜沧卫解释成“今之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云亦云,误传误导。

    本土学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站出来发表不同意见,迎接挑战、力挽狂澜,拉开了让澜沧卫真相大白于天下的帷幕,由此把永胜推上毛泽东祖籍溯源热的潮头。

    本土学者经过数十年的博览典籍、田野调查、走访民间、考证辨析,终于穿过茫茫雾海登上了胜利的彼岸,编撰出版的《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一书诠释了毛泽东祖先事。

    研究探讨毛泽东的祖先要解读诸多密码,若不解读这些密码就无法寻到答案。今天,我们就来解读这些密码。

    密码一:何为“澜沧卫”?

    永胜县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立郡县起,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置沿革,名称多次变更,辖区范围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差异。汉称遂久县;唐置北方赕;宋置善巨郡,首府设在今永胜县城北5里许的大树坪,曰“城纪镇”;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将永胜东部改为施州,西部改为顺州,属云南行中书省(简称云南省)。施州和顺州的来历是根据唐代从昆弥河移来的“施顺部落”(即今彝、傈僳、白等族之先民)人口而命名的。

    至元十七年(1280年)又改施州为北胜州。“北胜”一名,历元、明、清3朝,沿用了41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永宁土知府与北胜直隶州合并,划为永北府,共沿用了235年。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永北县。1933年9月改名为永胜县,沿用至今。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农历八月,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部署,以傅友德为帅,蓝玉、沐英为副,率甲士30万进云南。十五年闰二月,明军继续进兵大理,接着又分兵取鹤庆、丽江、石门关、金齿等滇西各地。北胜土知州高策率众内附,明军主力部队撤走时留下杜金安百户驻守北胜,随后内地军民陆续进入。大规模进入则是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朝廷调云南中卫于北胜州,置澜沧卫。次年,澜沧卫军民指挥使王佐率督本卫官兵和所辖北胜、蒗蕖、永宁3州土司军民构筑滇西北军事重镇澜沧卫城(今永胜县城)。其间,入主北胜屯民实边的内地军民已超过15000人,从根本上改变了永胜的民族结构。这一史实,民间统称为“洪武调卫”。

    卫是明代军队编制名,防地可以包括几个府,一般驻在某地即称某卫,相当于现代的军分区。澜沧卫的建立确保了滇西北和滇川边境的社会稳定、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方的关系。

    澜沧卫是因为“城西有澜沧山,卫与驿皆以此得名”。澜沧卫城是纳入中国城池系统的标准城池。澜沧卫的设立开创了永胜文明史的新纪元。

    澜沧卫自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设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卫,以屯赋并入北胜州,共延续292年,至今广为人知。

    密码二:毛太华是避乱来、从军来或宦游来?

    毛太华从江西到云南澜沧卫的来历,众说纷纭。

    曰避乱。即元至正年间避乱西迁。这是韶山毛氏族谱的明确记载,是正确的、客观如实的、可信的。毛太华避乱西迁并非孤身一人,而是与同乡结伴同行。《韶山毛氏族谱》二修卷首《会宗说》载:“粤自吾祖太华公,元至正年间避陈友谅之乱,由江西吉州仙茶乡迁云南,因与乡人蔡姓者共躲澜沧卫……其时同族人命传公亦由仙茶乡徙云南……”经查,“乡人蔡姓者”蔡长甫,还有戴友伦,他们3人与逃难人群一道渡过赣江,至安福县又有郭会、李某加入。由此,这个避乱西行的小团队由5人组成。

    曰宦游。我们认为“宦游说”不成立。“宦游”是仕途用语,意思是为求官或做官而外出奔走。元代是蒙古人的天下,云南王镇大理,梁王管辖全省。随后,大理被段氏割据,滇西北是土酋辖区,而北胜依然是高氏领地,没有朝廷命官,不存在内地汉人来此求官或做官的情况。

    至于毛太华次子毛清二(毛用),碑文所说“宦游从戎”可以理解。毛太华与蔡长甫等人是避乱来的,实际上避乱就是逃难。因当时烽烟四起、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奔走,由于地域不同、境况不同,若讲避乱则容易引起各地官差的误解、猜忌和追究,说不定会遭受苦役或冤狱之灾,故而将避乱变相称为“宦游”,既高雅又显得有来头,既可确保人身安全又能立身扬名。明洪武十五年明军进北胜、土酋归附,毛太华等5位江西人就地应募从军,那时,毛太华等人已在此地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多年。洪武十七年晋升为百户,参与构筑北胜州城。十九年率本百户到凤羽屯垦,开创永胜边屯文化第一村,凤羽毛家湾成为永胜毛氏发祥地。后来参与构筑澜沧卫城立有军功,赐封为武德将军,的确谋得了一官半职。后人为褒扬先祖功德,可称为“宦游从戎”。

    曰从军。说毛太华在元末投奔朱元璋的队伍,明初从征云南立有军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拨入楚省。这是牵强附会、借题发挥之说,不成立。永胜屯伍中没有毛姓伍,而《乾隆永北府志·山川》中讲朵果九龙山出泉数股灌溉毛家湾,说明毛太华屯垦早于“洪武调卫”。

    综上所述,韶山毛氏族谱对其始祖毛太华元至正年间避乱,由江西吉州迁云南的记载是正确的,无可非议。

    密码三:毛太华为何在永胜落脚生根?

    元朝末年,全国各地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推翻元朝统治之际,进入群雄纷争、谁主沉浮的高峰期。刀兵对垒、烽烟弥漫、民不聊生。避乱逃难的贫苦百姓潮水般涌入云南,以为这里是理想的大后方。其实,滇南和滇西南烟瘴瘟疫横行,去者十之八九还在边沿地带便莫名其妙地丧生,使人闻风丧胆;滇中和滇东北是元之一隅、梁王统治区,而且战火刚熄、余烟袅绕;唯有大理总管段氏的势力范围内是一片净土。青年农民毛太华和同乡蔡长甫等人与其他逃难人群一样往云南来。但他们与众不同,有文化、明事理、识时务、善于分析形势、权衡利弊,经过缜密考虑作出明智抉择,确定目标去大理。

    永胜则是四川内地进入滇西的咽喉之地。我们说毛太华与北胜世守高斌祥有缘,就是在这咽喉之地传下的佳话。

    毛太华等人从盐源进入茶马古道,随同驮运锅盐、布匹、日用百货前往滇西北的马帮来到川滇交界的那马箐遭山寇拦劫,恰逢北胜府知府高斌祥率亲军巡边赶到击溃山寇、救出毛太华等人和马帮,并将他们带到北胜世守署地小吉都兵寨。高斌祥的先祖原是江西庐陵县(今吉安)人,高氏崇尚内地文化,经常与内地有联系。高斌祥得知他们是从祖籍地来的同乡近邻,格外亲热,而高府正处于兴旺繁盛、春风得意之时,奉毛太华为座上宾,说服他们在北胜落脚。

    毛太华等人遇难呈祥、转危为安,对高斌祥感激不已。而大理国已不复存在,北胜世守高氏则是原大理国权臣后裔,高斌祥是从二品高官,开明知府,且民风纯朴厚道、诚实好客,百姓生活一片升平,气候环境、自然条件好,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理想的谋生之所,遂改变初衷落脚在北胜。这已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的事。

    密码四:毛太华何时内迁湖南?

    毛太华在明洪武元年到永胜安家落户、就地从军、晋升百户、凤羽屯垦,再率本百户参加构筑澜沧卫城,立功受封。那时,他已在澜沧卫生活了30余载且已年过半百,劳苦功高、功德圆满。上司念其立有军功,顺应朝廷调遣,“江西填湖广”“拨入楚省”亦在情理之中。

    显然,毛太华“以军功官入楚省”是符合史实的,内迁的时间应在建文二年即民间所说的“洪武三十三年庚辰”(1400年)。《韶山毛氏族谱》载为“明洪武十三年庚申”是凭上辈口传耳闻,“辰”与“申”方言语音相似,“洪武三十三年”与“洪武十三年”容易混淆,也许是把“三十三”误记为“十三”造成的误差。至于公元年号,是后人用干支纪年与公元年号对应推算出来的。“庚辰”与“庚申”、“三十三”与“十三”之误,便有“1400年”与“1380年”的20年之差。

    因为,洪武十三年,明王朝还没有对云南用兵,毛太华不可能立有军功;永胜还没有设置“澜沧卫”,毛太华不可能知道将会设置澜沧卫,也不可能“以军功拨入楚省”,所以,应为“明洪武三十三年庚辰以军功官入楚省”。

    当时毛太华“以军功官入楚省”,携妻王氏、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内迁。与其同行的还有同乡蔡长甫及其长子、次子,留下三子继承军户。《韶山毛氏族谱·会宗说》载:“洪武十三年庚申(应为三十三年庚辰),奉朝廷招募之令,公偕蔡及子清一、清四来湘乡北门外绯紫桥。蔡亦分道下屯攸县之陆田。”

    密码五:毛太华之妻王氏是什么民族?

    永胜民间对汉族渊源的普遍说法是“夷娘汉老子”。就是说内地汉族男子因军屯民屯来到永胜,与当地土著女子结为夫妻,所以,永胜汉族从父系而言是汉族,从母系而言是“蛮夷”。毛太华是“洪武调卫”之前先期进入永胜的内地汉族,在当地所娶的土著女子必定是“蛮夷”女子。永胜施蛮在后来划分民族时大都归为彝族。

    新中国成立后划分民族时,永胜彝族按当时所处的社会形态分为彝族和彝族支系两部分。新中国成立前,大小凉山还基本上保持着奴隶制度,从大小凉迁徙而来居于羊坪、东山等乡的称为“彝族”,其余称为“彝族支系”。永胜的彝族支系有8个:他留、纳咱、崀峨、水田、他谷、土家、乡谈、支里,皆不同于大小凉山的彝族,他们通汉语文,以农业为主,有的兼事畜牧,早在元末明初即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永胜他留人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独特而又神奇,的确有别于彝家文化,且放之于民族文化之林也堪称首屈一指。永胜他留人的姓氏自古以王、蓝、陈、海4姓为主姓,有史以来王、蓝、陈、海4姓都是他留人中的旺族。毛太华之妻王氏是彝族支系他鲁苏(他留人先民)。无独有偶,毛太华同乡蔡长甫之妻也是王氏。

    这里且讲讲世守高氏建小吉都兵寨以及他留人来历。

    元朝末年,以红巾军为代表的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元朝统治行将覆灭。北胜世守、知府高斌祥经过深思熟虑,将施蛮之一游牧部落集中起来,按下千户之数360户伍组建成一支亲军(常备武装),在今永北镇灵源箐口建小吉都兵寨。土司亲军称“土练”,这支土练称“他鲁苏”,散则为民、聚则为兵。男丁平时得到一定军事训练,如有战事,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他鲁苏土练加其家属丁余共计近千人,按元代兵制设置,酋长为土千总,辖3个百户(把总),50户为一总旗(把目),10户为一小旗(细目)。千总、把总是世袭的,把目、细目以及土练均为世代军籍制,一人在册,全家老小都为军籍。每10户(细目)为一单元,设栅栏式的土围子居住。蓝姓、王姓、陈姓、海姓是他鲁苏四大旺族主姓,千总(酋长)是蓝姓,下面3个把总分别为王氏、陈氏、海氏。小吉都既是兵寨,又是北胜最大的村子。

    高斌祥建小吉都兵寨,使施蛮之一部落结束了游牧生涯,从此定居下来,这支土练故名他鲁苏。他鲁苏部落从迁徙游牧到定居从戎,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经历了两大转变,完成了历史上的一大飞跃,是最早接受汉文化、生产力水平和群体素质较高的部落。他鲁苏土练素以360户伍著称,直至入主他留山,成为开基创业之始祖。

    毛太华等人避乱西迁至永胜,是内地文化和农耕文明的早期传播者,由于他们精明强干、才华出众,深受高府器重和土著民族的拥戴。由北胜知府高斌祥出面撮合,促成土练王把总将长女、次女相继许配给蔡长甫和毛太华。毛太华等5位江西老乡均与当地土著喜结连理,谱写了夷汉融合的篇章,传下“夷娘汉老子”的千古佳话。

    密码六:毛太华夫妇有几个子女?

    这是有待继续考证的问题。《韶山毛氏族谱》记载是“生子八”。按理说,毛太华在澜沧卫生活了30多年,成家后也生活了20多年,“生子八”是完全可能的,但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是否全部长大成人了呢?很难说清。不过,毛太华夫妇内迁时带走长子和四子、其余子女都留在澜沧卫是客观事实。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千里寻故地,旧貌变新颜——重走毛主席视察河南之路纪实之一
·下一篇:无
·红色头条: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第十六场:毛泽东思想哺育劳模健康成
·毛泽东与毛岸青的父子深情(组图)
·葛元仁:中国“两弹一星”之父——毛泽东 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
·李新政:中国的毛泽东主席,为什么总能赢得世界历史伟人的第一人?——纪念毛主席诞辰
·温文尔雅诗情浓——毛泽东与民主人士的诗交
·毛泽东的民族观
·系统反映伟人光辉思想 《毛泽东文谭》等三种新书岳麓书会全国首发
·《毛泽东选集》编发地往事考(图)
·《毛泽东选集》编发地往事考(图)
·解放战争——笔杆子、枪杆子文武组合 《沁园春·雪》毛泽东扔出的一颗精神原子弹
毛主席纪念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主席纪念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主席纪念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主席纪念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