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万事万物相辅相成。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落大起,百炼成钢等,这是杰出人才成长的规律,是成就事业的必经之路。
第三,反者道之动。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格言,也是老子哲学带根本性的思想,对这句话有多种理解和阐释,其中一个意思是讲,相反的东西是前进的动力,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不管你有没有感觉到这个规律的存在,最后的结果就是如此证明的。现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叫任法融,他讲道的主题就是“反者道之动”。我曾在饭桌上听他讲过,有许多生动事例和修炼中的领悟。我们的祖国近代以来多灾多难、任人宰割,几近亡国灭种,这反而激发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通过艰苦卓绝的抗争,几代人的奋斗创造了今日的辉煌。从我们党的领袖成长来看,也可以验证这个道理。毛泽东发展三落三起,历尽极为曲折的磨难,最后终成顶天立地的伟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经受磨难是好事不是坏事,大磨难有可能成就大人才,就看自己能否摆脱一般人的视野和心态,把自己放到更高层面上去对待困难和逆境。
(四)结论:四句话
我用毛泽东对人生事业的领悟来讲。在他的爱女李讷大学毕业时,毛主席送给她自己喜爱的4句话: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亚圣孟子的话,千百年来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在穷困潦倒时不懈奋斗。这话的大致意思是,上天要赋予这样的人重大责任的时候,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还要使他做的事情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意志坚定,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2、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据耿飚回忆,这是延安时期经常说的一句话。1988年5月,美国一个商务代表团访问中国,其中一位叫德穆克的客人,让人将一张名片送给耿飚要求会面。当时,耿飚因有其他活动没有安排,德穆克就托人转给一本厚厚的影集,扉页上用英文写着一行字:“送给无所畏惧的领导——耿飚。”打开影集第一页,就是他与这位曾是美国军人德穆克的合影。
为什么是这样的称呼呢?要追溯到40多年前,也就是1944年,美军驻延安观察团,也称“迪克西”使团,组成一个7人观察组,由耿飚带领部队护送,穿过敌占区到晋察冀军区。美国人对这一充满冒险精神的行动感到很刺激,也很佩服耿飚和八路军官兵的机智勇敢。当时这个德穆克是美军观察组组长,他问耿飚:“怎样评价这次伟大的冒险行动?”耿飚想起延安学习时经常说的那句话,便回答他说:“无所畏惧!”这群美国军人听后感到非常“OK”,于是便把这次行军称作“无所畏惧行动”,把耿飚叫做“无所畏惧的领导”,所以在影集扉页写上了那句话。一支部队的官兵、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都这样认识问题,成为大家共同的信念和格言,还有不能克服的困难、不能战胜的敌人吗?肯定是天下无敌的!
3、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延安时,每当抗大举行开演典礼或结业式时,毛泽东通常都要到会讲话。他鼓励学员要好好学习,走出校门要向社会学习,指出那是“无字之书”。他还告诫大家,革命的道路如同河流一样曲折蜿蜒,要准备走“之”字路,走“之”字路,这是世界上任何事物发展的原则。著名作家刘白羽回忆说:“当毛主席讲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候,他安详沉静地朝前望着,举起右手掌慢慢向前方推去,这是推动历史前进啊!这时你的心情特别庄严,什么艰难险阻,困苦重重,都不在话下,就是付出生命,也会马上站起来毅然决然走上前。”可以看出,当你认识到这样的真理时,一切困难都成了成功的前提,都是为光明的前途做准备时,困境和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4、在命运的迎头痛击下头破血流但仍不回头。有了前三条,这样的人生态度也是必然的,有了这样态度谁能把你打倒呢,什么困难你克服不了呢?
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给自己女儿的,也是他总结的经验、他人生的写照、他信奉的格言、他成功的秘诀、他超人的智慧,他力量的源泉。为什么是这样几句,而不是其他的话,一定是在这位伟人看来,这些道理对人对事业的发展最要紧、最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