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主席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治军带兵方法,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尊重人才,也留下了很多故事。
比如有两位开国上将都顶撞过上级,但是毛主席的处理方法却很不一样,体现了他不拘一格的领导艺术。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将目标锁定济南,准备拿下这座王耀武驻守的省会城市。
这是我军第一次打这么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因此华野上下非常重视,粟裕专门召开战前准备会议,研究攻城部队的任务。
各纵队司令和政委都到齐后,粟裕开始安排各纵队的作战任务,其中,宋时轮的10纵担任西线主攻任务。
但是,粟裕部署完任务后,宋时轮站了起来,对粟裕说:“我们10纵前面伤亡太大了,弹药也用光了,现在急需要休整补充。这样安排恐怕不合适,让我们打也可以,除非把人员、弹药补齐,否则,这一仗我们打不了。”
宋时轮的话一说完,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以前从来没有人敢这么说话,大家也都听出来了,宋时轮这是心里带着气。
原来,前面集中歼灭国民党整编第五师的时候,宋时轮按照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的命令,将部队撤过了黄河,可是,形势突变,10纵撤过黄河,影响了整个战局,差点造成重大损失,宋时轮就遭到了上级严厉的批评。
宋时轮有口难辩,毕竟是参谋长口头传达,没有纸质凭证,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所以,在这次开会时,宋时轮就发了一通牢骚。
宋时轮说的虽然也是实情,但军情紧急,容不得休整,粟裕就批评宋时轮说,不应该跟组织讲条件,摆困难,有困难要自己解决。
事后,华野将这件事上报到了中央军委,毛主席看到电报后,非常生气,直接批示:撤职。
不过,毛主席在作出批示后,也一直在过问处理的进程,当他得知粟裕从大局出发,认为临阵不宜换将,不同意撤宋时轮的职时,毛主席也是欣然接受。
其实,毛主席之所以做出“撤职”的批示,并不是真的要撤宋时轮的职,而是要维护粟裕的权威,不能让部队中出现下级公开顶撞上级的情况,至于粟裕同不同意撤宋时轮的职,就要看粟裕的手段了。
果然,毛主席没有看错人,粟裕顶住了上面的“压力”,没有撤宋时轮的职,还专门找宋时轮谈话,解开了宋时轮的心结,导演了一出“将相和”的好戏。
可以说,这出好戏的执行导演是粟裕,实际上的幕后导演却是毛主席,充分体现了毛主席高超的领导艺术。
在建国后,又发生过一次开国上将公开顶撞领导的事,这次的主角是刘亚楼。
新中国成立后,刘亚楼被任命为空军司令,领导新中国的空军建设,毛主席也对他非常信任。
1958年,中苏关系风云突变,苏联撤走了大批援华专家和工作人员,其中也包括苏联的空军专家。
这些专家撤走后,陪在他们身边的翻译人员及工作人员就没有作用了,因此,中央决定,这些人员都要分流,改行做别的工作。
但是,刘亚楼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虽然现在中苏关系恶化,但从长远来考虑,说不定哪一天还要和苏联打交道,另外,俄语人才本来就短缺,搞情报工作需要一大批人,因此,他觉得这部分人才应该保留,为将来做准备。
所以,刘亚楼就下了一道命令:空军部队精通俄语的翻译人员,工作暂不调动。
一位老首长听说后,专门给他打电话,说这是中央军委的决定,不能不执行。可是,刘亚楼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气,不但不执行,还顶撞了老首长。
很快,这个消息就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毛主席把刘亚楼叫过去,说:“刘亚楼,你这是跟中央唱反调。”
谁知,刘亚楼说:“这是科学的做法。”
毛主席生气地说:“就你刘亚楼懂科学,你是国防科委副主任嘛!”
过了一段时间,刘亚楼依然不执行这个规定,有人就向毛主席告状,毛主席笑了笑,说:“刘亚楼喜欢说了算,空军就让他说去吧,我管不了。”
毛主席说出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表示了对刘亚楼的支持,不是管不了,而是给刘亚楼足够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