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吕玉兰传
第二章 家庭沧桑
2014-08-29 16:42:22
作者:江山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村干部杨宗振、吕廷伟闻讯赶来,进屋就问:“战士的伤咋样?”

    “伤的太厉害了,抬来就昏迷不醒,肚子一个劲地往外流血!” 玉兰父亲心情沉痛地说,“小兄弟怕不行了,快想想办法吧!”

    “唉!”杨宗振长长地叹了口气,抱头蹲在地上,“咱们村没医生,也没药,有啥办法?”

    玉兰母亲端着卧鸡蛋,走进来喂伤员。他只喝了两口汤水,一口鸡蛋咬在嘴里,始终没咽下去。

    这位战士的呼吸越来越微弱,任凭呼唤,一直没有睁开眼睛。黎明时分,终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停止了呼吸。

    大家默默地流着泪水,趁着黎明前的夜幕,悄悄地把战士埋在了村子中间的一块空地里。

    后来,每到清明节,玉兰父亲和乡亲们都要到这位战士的坟上,培土烧纸,寄托哀思。1966年春,村党支部又把这位无名烈士的遗骨,从村中移到村北树林里。用玉兰的话来说就是:“在村北那片景色最美好、空气最新鲜、环境最安静、林木最茂盛的果园里,让他春天看花、夏天乘凉、秋天吃果、冬天安息,看着荒滩变绿洲,看着沙岗变良田。”

    在合作化运动中,玉兰父亲总是主动把家里的牛和农具,给集体使用。他为人大方,手里有点余钱,第一个用处就是制买新式农具,不仅为了自己使用方便,而且乐意地借给乡亲们使用。由于他会饲养牲口,工作又认真,合作社和生产队先后让他当了20多年的饲养员。他没有辜负大伙儿的期望,常年睡在牲口棚里,精心喂养集体的牛、马、骡。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生活困难时期,他好几回把家里的粮食拿出来,去喂集体的牲口,始终把它们养得膘肥体壮。为这,他当过好几次“五好社员”呢!

    玉兰父亲生活极其俭朴。即使是丰收的季节,他赶集走了十几里甚至更多的路,也从来舍不得到饭馆里吃顿饭,总是身边带着干粮,饿了就啃一口。他常年穿一身粗布衣裤,头上扎着白毛巾,不论走到哪儿,都是这一身北方农民的打扮。他会抽烟,可总是把好烟留着招待客人,自己抽次烟。后来,他干脆买了根水烟袋,专抽那种从农村自由市场上买来的、价钱极为便宜的粗烟叶,一直用到去世。

    玉兰父亲很孝顺老人。玉兰的堂嫂孙素华告诉我:“四叔是个大孝子,一直很孝顺他的娘,经常给奶奶喂饭,吃奶奶剩下的饭。奶奶大肠干燥,大便不下来,四叔就给奶奶从肛门里往外掏大便,从来不嫌脏。”

    玉兰父亲对子女很关心。还在玉兰很小的时候,他就给讲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等女英雄的故事,经常教育玉兰要热爱祖国、热爱劳动,长大后做一个有出息、有作为的人。

    玉兰的母亲叫谈庆田。玉兰告诉我,母亲原来叫吕谈氏,没有名字,据说1948年土改时,为庆祝“打土豪、分田地”,父亲为她取了此名。她娘家在临西县西马鸣堂村。原来,这家的境况比较好,但到父亲谈万令、叔叔谈万朋这一代,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土改时他们兄弟俩的成份,都被划为富农下降,谈万朋的两个儿子,则被划贫农。谈万令、谈万朋是村里仅有的两个“土秀才”,一个写得一手好字,一个算得一笔好帐。他们俩人,都终生务农,由于有文化,也做过几天本村的私塾先生。谈万令为人老实,处事谨慎,人缘颇好,1960年去世,享年60多岁,他只有一个女儿,就是玉兰的母亲谈庆田。

这是唯一一张有吕玉兰奶奶的全家合影照,时间大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前排从左至右为:吕玉兰母亲谈庆田、奶奶王爱劳和父亲吕天聪;后排自左至右为:吕玉兰和妹妹吕玉霞。

    说起玉兰母亲的诞生,还有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

    1914年10月的一天,谈万令的妻子谈李氏生下玉兰母亲后,因为极度害臊,竟然谁也不说,自己割断了脐带,把孩子撂在木盆里,藏在桌子底下,照样干着家务活。谈李氏的婆婆——孩子的奶奶,听到屋里有婴儿的啼哭声,才知道儿媳妇生了孩子,急忙把孩子抱起来,用布包了包,放在炕上,对儿媳妇说:“让孩子跟你睡在一块儿吧!”

    到这时候,谈李氏竟然还说:“俺不要,怪脏的。”

    婆婆见她这个样子,嗔怪道:“孩子再脏,也是你身上的肉,怕啥!”说完,就赶紧去给儿媳妇做饭吃。

    这时,谈李氏又来到灶边,要给烧火。婆婆着急地说:“你来干啥,还不赶快给俺歇着!”这时,她已大汗淋漓,身体虚弱得连路都走不动了,只得慢慢地爬上炕去。

    从此,谈李氏患了产后风,一病不起,不到七天就去世了。

    由于谈万令的妻子谈李氏过早去世,玉兰母亲没有吃上娘的一口奶,就成了没娘的孩子。后来,谈万令又续了后妻,把玉兰母亲送到邻近的一个奶妈家喂养。玉兰母亲断奶后,就跟着奶奶过日子,同谈万朋的孩子们在一块儿吃住,一起长大。

    关于玉兰父母的婚姻,他们1937年结婚时,一个23,一个14,玉兰母亲比玉兰父亲大9岁。当地多年来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十八大姐九岁郎,错配姻缘怨爹娘。说他是郎年纪小,说他是儿不叫娘。”

    “俺娘为人可真好!”玉兰曾多次向我谈起母亲的品行,“娘从小没有娘,养成了委曲求全、温良恭俭让的性格。娘对老人非常孝敬,伺候俺奶奶好几十年。她对孩子要求既严又宽。严,要求做人要诚实,要勤劳,要讲团结;宽,对子女从来不着急,不骂不打。娘对街坊邻居,也很宽厚。在俺们村的那一趟街上,谁家有红白喜事,谁家有病人,娘都是热心帮助。俺家两棵桃树结的桃子,地里种的西瓜,娘都叫送人。家里有什么稀罕的好东西,自己总是舍不得吃,非要送给别人尝尝,自己吃孬的。俺从小就吸收了娘的优点,待人要好心眼,什么事不要存坏心,要注意团结友爱。娘还热爱劳动,少说多做,省吃俭用。娘比爹大,主要是来干家务活的。当时,俺爷爷、大爷们还都没分家,父兄几个20多口人,人多负担重,灾害又多,生活十分困难。平时吃糠咽菜,没灾的年头,才吃顿白面饺子。后来,俺家不断遭到天灾人祸的打击,搞得家破人亡。到1944年,一大家子只剩下8口人。爹因为家里老出事,经常向娘发脾气,而娘总是任劳任怨。别看她是个小脚女人,可在年轻的时候,家里家外,啥活都干,后来终于累了一身的病。”

    “俺爹和娘性格刚强、勤劳节俭、待人和善等劳动人民的品德,对俺怎么做人教育最大。”玉兰在谈起世代为农的家庭,对她的人生所产生的影响时,这样对我说。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第三章 香自苦寒来
·下一篇:序言:张全景:纪念玉兰同志 弘扬玉兰精神——为《吕玉兰传》再版而作
·吕玉兰,正定人民永远的怀念(组图)
·清明志 | 纪念吕玉兰同志逝世31周年(组图)
·清明志 | 缅怀 纪念 追寻——清明参观掀热潮(组图)
·吕玉兰纪念馆讲解实践感想
·吕玉兰纪念馆概况(组图)
·吕玉兰纪念馆春节假期开放公告
·吕玉兰纪念馆开展宣讲市人大会精神,赠送春联福字迎新年活动(组图)
·简述请求翻拍吕大姐老照片始末(图)
·吕玉兰纪念馆举办“我们的节日”主题宣教活动(组图)
·吕玉兰纪念馆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活动之——我们
吕玉兰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吕玉兰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