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27日,成都宣告解放。成都是中国最后一个解放的大城市,这一天被称为成都解放日。回顾历史,成都的解放,总体来说是和平解放。但是,成都的解放,也并不是没有发生过纷飞的战火、弥漫的硝烟和巨大的牺牲。竹园铺,就是1949年冬成都战役的第一个气壮山河、惊心动魄的激战之地。
幽幽翠竹情,拳拳红色心。2019年3月2日,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24名红色会员、红色志愿者来到解放军英烈们洒满鲜血的井研县,走进竹园烈士纪念园和竹园老街,瞻仰成都战役首战遗址,寻访革命英烈足迹,祭奠为解放成都英勇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感受这片红色热土的峥嵘岁月,拉开了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成都解放七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序幕。
红色热土竹园铺
竹园镇,古称“竹园铺”,位于井研县东部。“竹园铺”古时修竹茂盛,逐渐形成了集镇,清初设置邮(驿)铺时命名竹园铺。这里是自贡、内江进入乐山的第一站,也是乐山的“东大门”。
过去,这里还是久负盛名的盐马古道重镇,川南入川的必经之路,还是四川、重庆两省(市)旅游环线要冲。这里不仅是久负盛名的盐马古道重镇,更是覆灭国民党“天下第一团”的红色热土。1949年底在这里进行的一场“竹园铺大战”,人民解放军取得解放战争中最后一场大会战——成都战役大捷首胜,为解放大西南立下了头功,也为竹园镇注入了深厚的“红色基因”。
竹园烈士纪念园位于井研县竹园镇烈士村。如今的竹园烈士园沉静肃穆,老街古朴幽静。而在1949年年底的“竹园铺”,战争的硝烟四处弥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遵照党中央关于“进军大西南,解放全中国”的指示,对四川境内几十万国民党军展开大规模包围作战,进行了成都战役。人民解放军二野第十军第二十八师在歼灭泸州、自贡等地的国民党残军后,在“竹园铺”与敌军相遇,经过18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了号称“天下第一团”的胡宗南精锐部队——国民党军第27军31师91团。
抵达竹园烈士纪念园门口,早已等候在此的井研县文联副主席、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王英,县作家协会主席王晓霞,县作协名誉主席 ,以及竹园镇分管文化旅游工作的副镇长鲍志等立即迎上前来,欢迎我们的到来。
当天,竹园烈士陵园工作人员朱老师为我们此行担任红色讲解工作。看得出来,近20年的烈士陵园管护生涯和拥有转业军人背景的朱功银老师,对解放军英烈充满真挚的情感。
西南进军一丰碑
1949年12月9日,为了妄图阻挡我军前进,以便争取时间布置岷江防线,用美式装备的胡宗南嫡系27军31师91团(自称“王牌团”、“老虎团”、“常胜军”、“天下第一团”)奉命设防竹园铺。敌军指挥部设在复兴寺,并在竹园铺周围设置了两道防线,还将防线内田坎挖成斜口刀刃形,有的田、凼把水放干,撒上石灰、稻草、谷壳等,阻止解放军前行。
竹园铺大战”拉开了成都战役的序幕,面对敌军全美式装备和“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解放军进行了成都战役中最为艰苦、惨烈的战斗,交战双方超过5000人,90名指战员在战斗中牺牲,很多战士年仅十八九岁。
竹园铺之战既是一场遭遇战,也是一场阻击战。战斗打响前,解放军二野三兵团10军28师83团一营二连5班战士、共产党员胡继海把长期积蓄下来的7000元旧币(相当于新人民币7角钱)交给二连指导员刘云龙说:“如果我牺牲了,就把这钱作为我最后的党费吧!”
随即,怕兵连战士们以敏捷紧张的动作在十几分钟内就筑好了两门迫击炮的工事。二连炮排十一班班长张德荣是百发百中的神炮手。他瞄准敌人的机枪,两炮打的敌人的机枪立刻成了哑巴。一营的突击队队员们在炮兵有力的掩护下,英勇猛追,占领了敌人最后顽抗的青蛙山头。
12月5日,我一野战军一部在由陕西汉中向南急进的同时,我二野战军主力先后在青神县附近的慈本溪、虎渡溪强渡岷江成功。17日,解放丹棱、蒲江,并向眉山前进;进而逼近成都,将敌人压缩在新津、成都方向,切断了敌人逃亡云南的道路,形成了对敌人四面八方保卫的阵势。
曾参加过西南大进军的老战士(时任班长、代理排长,解放后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上将)的李来柱,1997年在为井研县民政局编辑的《竹园铺之战》一书作序时,称此战的胜利为四川解放和全国彻底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堪称“西南进军一丰碑”。
烈士英名垂青史
跟随讲解员朱老师的步伐,我们缓缓来到耸立在蓝天白云下的竹园铺战斗纪念碑前,深深地向场面在这里的英烈们三鞠躬。纪念碑后面,是毛泽东主席的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李兴辉、张德银、崔同顺、王善修……这些在竹园铺战斗中牺牲的指战员,来自16个省、市、自治区,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不到18岁,职务最高的是营长(张德银营长,甲级二等伤残军人,牺牲时年仅27岁),年龄最大的45岁,唯一留下有照片的烈士是曾被抓过壮丁、后当解放军首长通讯员和警卫员的崔同顺。这些烈士的姓氏很多,其中,不少是平时难得见到的姓氏,比如公姓、零姓、皮姓等等。
挺进大西南途中,物资匮乏。战斗结束后,在竹园铺牺牲的战士遗体,有的用棺材安葬,有的仅能用席子和白布裹着,就地安葬在附近的3个山头。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英雄的故事,早已在井研竞相传诵。为了永远铭记英烈们的名字,井研县竹园镇有几个村子的名字分别改为烈士村、兴辉村、德银村。
这次战斗是解放战争后期西南战场最为激烈的一次攻坚战,也是最痛快的第一个胜仗,已成南京军事学院教学的经典战例之一。这场战役90位英雄壮烈牺牲,他们用青春热血,保住了成都平原免遭战乱,用生命捍卫了和平。
在解放大西南的战斗,1949年12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第十军二十八师在这里激战18小时,到14日凌晨全歼该敌团,计毙伤俘敌团长在内3300余人,缴获全部美式装备,突破了岷江防线屏障,打开了直捣成都通道。
1950年,陈锡联(二野三兵团司令员)、杜义德(二野三兵团副司令员兼十军军长)、王维纲(二野三兵团十军政治委员、军党委书记)、徐梦侠(十军政治部主任)、赵晓舟(十军司令部副参谋长)等分别为竹园铺烈士陵园题词。
青山常在,浩气永存。为纪念在“竹园铺大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1950年,荣县人民政府在“竹园铺”召开了追悼大会。1951年,原荣县、犍为、井研三县交界的竹园乡划归井研县管辖。1954年,井研县委、县政府将分散安葬的69名烈士忠骨集中起来,在竹园镇就地建立烈士陵园。
在烈士亭里,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原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来柱上将等同志亲笔书写的一幅幅遒劲隽永的书法,如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幕幕呈现在我们面前,让古堰红色儿女们深刻地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对英烈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充满了崇敬和感激。
据介绍,竹园烈士纪念园建于1954年,此后60多年里历经5次整修、改造和扩建,规模也从最初占地4亩到如今的50.2亩。上世纪80年代,陵园新修了纪念亭,扩建了陈列室和接待室。去年,入园口新建了宽敞的平坝后,竹园烈士纪念园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这里松柏常青,这里墓碑无言。竹园烈士陵园的管理也给朱功银同志的而长期坚守分不开。2001年,朱功银被分配到竹园烈士纪念园担任管理人员,在这里一呆就是16年。2017年,纪念园新来了4名工作人员。此前,朱功银一人包揽了清洁、安保、讲解等工作。
“一个人守了17年,这是何等的耐得住寂寞。”都江堰红色会员们纷纷向朱功银的红色坚守竖起了大拇指。
瞻仰完烈士墓区,红色会员、四川省古建筑设计院院长张东山激动地说:“没有这些英烈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中,为建设国家公园城市、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