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红网四川都江堰2018年11月14日电(李崎)11月13日,都江堰市玉堂镇白云村抗美援朝老兵袁志英携夫人一道前来长征书院参观,重温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
1953年,从小跟着父辈学会了木匠。不满16岁的袁志英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被分派在第一军,走上了抗美援朝前线,并参加了上甘岭战斗。退伍回乡后,袁志英重新干起了熟练的木工活。
四、五十年前,木匠是一门很吃香的手艺,小到爬爬凳、水桶、粪桶、脚盆、尿盆、脸盆,大到用于婚嫁的椅子、八仙桌、木床、柜子、农具、鸡公车、风谷车,生活里少不得木工活儿。袁志英也是十里八乡很受欢迎的木匠。那时候木工活儿全靠木匠锯、刨、划线,“挺繁重的,也要动脑筋,不然活儿做不漂亮。”袁志英回忆说。
因为有几十年的木匠生涯,袁志英对长征书院内的农耕文化陈列室和“政要、名人与木匠”木工科普文化长廊颇感兴趣。目睹墙上还挂着凿子、锯子、刨子等传统木匠工具,他说,过去自己用的木工家具基本上都是他亲手制作的。直到汶川地震前的头一年,他才没有走村串户做木工活。
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袁志英讲,过去他带了很多徒弟出来,玉堂、中兴一带不少木匠都是他的弟子。他们夫妇生于有三个子女,其中一个儿子继承了父业当木匠。当初,他叫儿子学木匠的初衷就是希望他传承‘工匠精神’,就是用心对待每一根木料,用心完成每一件作品,把木工这门手艺在我们这一代手里继续传下去。
参观结束时,袁志英感概地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木工日益微缩,木匠逐渐淘汰了,很多年轻人也不认识木工家具了。你们把弘扬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承工匠精神结合起来,算是一个创举,让老人和孩子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学有所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