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现状:因习近平知青插队历史而彻底改变
梁家河村民们回忆,习近平主要为他们做了几件事。第一件是他带头建了四个大坝,挖了水井。建大坝时,村里采用“水冲坝”的方式——用柴油机将水抽到高处,把土冲下去筑坝。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一是速度要快,劳动强度大;另外水会溅到裤子上,很冷。”石春阳说,习近平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
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从1973年开始,村里有余粮了。“他见到社员,问‘吃完饭了没有’,社员说:‘吃完了。’他指着肚子问:‘这儿好了没有’,社员说:‘好了。’”石玉兴说。
习近平为村子做的第二件事是修了沼气池。1974年,习近平去四川绵阳考察之后,回村便修了第一口沼气池。今天,在他当年居住过的北京知青窑洞里,当地又开办起了农村沼气展览室。石春阳记得,沼气管道一开始被堵,习近平用棍子捅,沼气“呼”地冒了出来。“成功了!”在那一刻,习近平手舞足蹈,高兴得像个孩子。他走的时候,村里一共打了22口沼气池。沼气被用于做饭、点灯。
第三件事是种蔬菜,为村民改善生活。石玉兴说,此前村里除了土豆,吃的菜很少。习近平买来种子,在河滩的6亩平地种上了辣椒、洋柿子、豆角、香菜、茄子等,还派了一个老头专门看管。收获时,一个六口之家,每种蔬菜可以分上两公斤。
此外,习近平为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小店(代理小商店)。磨坊里有磨面机、碾米机,由柴油机带动。裁缝铺由两个女社员打理,村民带着布料去免费做衣服,女社员挣工分。铁业社同样如此,打镰刀等农具,农民不用掏钱了。
30多年时光流逝,梁家河村的面貌早已发生了变化。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村打下的水井,如今仍然是村里的水源。他带头筑起的四个大坝,有一个还在使用。那片洒下知青汗水的山地,早已退耕还林。当年那些沼气池,现在还在用于沤肥。
蒋家河原党支部书记梁玉明曾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习近平当年常提到的是,梁家河如何富起来,如何从粗粮变成细粮。张卫庞的母亲曾在习近平刚到梁家河时给他做过一段时间的饭,当年吃的主要是玉米馍馍和洋芋叉叉。1992年,习近平回到梁家河村还问当时住在他原先住的窑洞里的村民张侯娃,吃白馍了没有,多长时间能吃一次肉?
梁家河村从粗粮变细粮的变化始于退耕还林。1998年后,梁家河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原来在山里耕种的土地不再种植庄稼,政府给一些补贴。如今,村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以来,当地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9平方公里,完成治沟造地面积1605亩,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5亩,粮食亩产由3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
习近平1970年住进去的窑洞,现在是村民张侯娃的家。包产到户后,1983年,梁家河村集体所有的窑洞对外出售。张侯娃以1360元的价格,买下了包括习近平住处在内的三孔知青窑洞。当时,住在1号窑洞内的知青,分别是习近平、雷平生、王延生、戴民、杨今生、佟大民。如今,这座院子仍保留着当时的原貌,建起了知青生活陈列室。院子坐北面南,背靠着一座小山丘,东侧有一棵槐树,由西向东分布有三孔窑洞。窑面上题有“为人民服务”,两侧竖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落款为1970年。
坐落于黄土高原的梁家河村,原本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46年前,习近平在此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2012年起,梁家河村内开始出现外地游客,甚至有浙江、新疆等地的游客远道而来。一到“五一”、国庆等长假,许多老年人或学生会专程乘大巴车来参观。梁家河之所以出现能车来人往的盛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习近平那段插队的青春岁月。
据村史馆管理员石玉兴介绍,这几年,每年都有近10万游客慕名来参观。每到长假期间,外地散客大幅增长,以阖家自驾游为主。梁玉明,曾经是习近平同志当年的入党介绍人。在发展红色旅游大潮中,他家率先开办了农家乐。游客们争相品尝“主席套餐”,一桌价格为860元人民币,旅游黄金周期间,每天约售出20桌,套餐主要包括油旋、年糕、麻汤饭、炖羊肉、洋芋叉叉、荞麦饸饹等。
我欣喜地得知,梁家河兴起红色旅游后,村里增加了就业机会,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返乡办农家乐,从事摆渡车司机、保安、服务员等工作。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就到了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乡亲。目前,梁家河已成为延安红色旅游的重要一站,“十一”黄金周期间,日均接待游客逾3000人次。
梁家河未来:借古镇开发东风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梁家河村位于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0户347人,其中在村常住人口42户110人。文安驿镇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始筑城设文安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并入延川县,明清时期是陕北地区规模较大的驿站和繁华的贸易集镇。悠久的历史为文安驿留下了古县城墙、文州书院、古道驿站、烽火台等众多文化遗址。
据《史记》记载,在秦代的时候,都城通往北方包头一带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就经过文安驿。 从地名上这个“驿”字可以看出,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
文安驿古镇历史悠久,境内史迹遗址较多,古文化遗址有西魏大统三年(537)筑的文安县城、文州书院、古驿站、烽火台,魁星楼、文安驿石像等,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地。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践行2014年10月习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要求,由延川县政府、陕西旅游集团、陕西大美术文化产业集团,把文安驿千年驿站文化复兴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合力打造占地27公顷、投资6亿元人民币的文安驿古镇项目。
文安驿古镇项目以文安驿古驿站为核心,以原生村民社区为延伸,立足古镇风貌保护,以丰富村域产业结构为着基点,着力表现古镇驿站文化、道情文化、窑居文化、知青文化等陕北风情文化、本土特色文化等,打造一个一千年古道驿站、一千孔传统窑居、回味一千名知青生活、追朔一步路遥人生小说真实原型,集精品住宿、特色餐饮、主题文化展示和人文体验、艺术家写生采风基地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古镇。
同时,文安驿古镇项目涵盖梁家河。据了解,梁家河乡村旅游在规划设计上,定位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开发将以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同志插队生活的素材为原型,修复当年习近平同志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时带领全村人民修建的知青坝、沼气池、铁匠铺,展现知青时代的生活,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的再教育。同时,也让全国的艺术家通过梁家河村的参观、学习、采风、写生、体验,完成一批讴歌这个时代、守望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优秀文艺作品。
今年10月16日,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1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到当年梁家河村的经历时说道:“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
梁家河——这个习近平总书记曾挥洒了七年青春的地方,历史注定将记住这个地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