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洞”
“红军洞”在双沙镇侧一座大山上,崎岖山路、环峰绕石、峭壁峰峦、藤蔓如帘、翠绿多姿、平添了红军洞的几许神秘。因为还要去红沙古街考察,我几乎是一口气沿着石梯跑到“红军洞”的。来到洞口,只见洞上是悬岩,下是陡壁,左右是密林,十分隐蔽,外人很难发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今天的“红军洞”正是游客来双沙镇登高赏花海美景的制高点,难怪当地政府出于安全期间早已用水泥、砖头、石块把洞口封得严严实实。据说,以往人们进洞前需经“一线天”,上下高约10米,抬头见天一条线,低头见路一条缝,最窄处,只能昂头,面朝壁,背贴壁,手扶壁,一步一移,一步一挪,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下完“一线天”,便是一个开阔的崖洞,长约30米,径深约10米,洞高约20米,成半弧形状,可容纳几十人。此洞前行约10米左右,才真正到达“红军洞”,当年红军战士就在此疗伤养病,并穿越此洞到达另外一面出口,洞口旁边的岩壁上,当年红军刻下的字还依稀可见。
来到洞口,凉风习习。洞口似鸭嘴形状,高约5米左右。当地人讲,洞里怪石嶙峋,千奇百状的石笋,有如龙角独立;有如怒吼的青狮;有如狂奔的白象……。
“白沙场”
双沙吸引我的,还有一个叫“白沙场”(今“红沙古街”)的地方。
“红沙古街”距双沙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远,位于高山顶上。当天傍晚,摩的师傅搭载着我,翻越了一座陡峭的高山,才来到山顶的老街上。
据说,早在明朝时就有了红沙古街。据传,是刘家的祖婆在这里开的场。一百多年前的红沙古街就有500多户人家,解放前整个红沙街共有四个大门,街的两头有栅栏(城门),当时由于土匪肆虐,经常扰乱百姓生活,每到晚上街民把栅栏放下,街道便成了一个无人可入的城池。丙午年(1906年),红沙古街被无情大火烧了整条街,其中只有两座房子神奇般的保留了下来。
今天的红沙古街显得十分冷清,如果再不抢救、保护,要不了多久即将消失。我看到,街还是原来的街。有电杆,没路灯;有人走,没商铺;有古庙,没人朝;有古迹,没人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古街的很多木板房已被街民们改建成了楼房。五六十年前,沿街开商铺卖东西的旧式货柜 ,成为无人问津的“古董”。
红沙古街尽管早已没有了人气、商气、活力,但是,红军长征在这里留下的踪迹仍在,红军战士留下的牛皮鞋底也还在,有曾经2次援救红军战士的英雄老人杨文斗。在街的尽头, 有一个四合院是长征时期刘伯承、彭德怀在此居住过两夜的地方。吊脚楼下,红军题写的“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的红色大字依稀可见。
王氏宗祠是红沙古街背后山坡下的一座宏大的建筑,曾是红军指挥部的驻地。走进宗祠,只见门、窗、雕花、水缸、水磨无影无踪,百年老宅只有几十根结实的木柱、横梁支撑着。而院坝内外、祠堂门口,则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荒草。
当地人讲,解放后,这处古建筑资产属于国家所有的。因为远离场镇,缺乏必要的保护经费,又独处在老街背面的山脚下,一直没有专人看管,致使这处百年祠堂、红军指挥部驻地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