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的遗愿正在变为现实
提起焦裕禄,不能不说兰考当年的贫穷: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兰考生态环境恶劣,形成风沙、盐碱、内涝等“三害”。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粮食亩产也仅有百斤左右。
上世纪60年代初,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全县人民大量栽种泡桐以改造生态,最终探索出了一条平原沙区“农桐间作”的治理模式。即按照一定密度,将泡桐树栽在农田里。这样不但风沙被治住了,小麦亩产也大幅提高,形成了林茂粮丰的格局。
眼下正值秋收季节,在徐朝钦、李建军、张洪奇的陪同下,我循着焦裕禄当年的足迹走村串户,只见到处都是成片的树林,一个个村庄掩映其中,绿油油的地里长着一排排泡桐树,成林的泡桐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景观。
当年的“焦桐”已经变成“焦林”,不但是遮风挡沙的“保护伞”,还成为兰考人民的“绿色银行”。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当地群众利用泡桐开展木材加工,生产乐器和高档家具,逐渐形成产业化。
坝头乡张庄村,是上世纪60年代兰考最大风沙口的所在地,沙口宽度达4公里。路人行走艰难,自古就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1963年,焦裕禄带领群众,在此打响了向风沙夺粮的第一枪。而今,村支书文伟清自编了这样一首诗:
吃穿不愁,白面馍,热腾腾;拍黄瓜,熘洋葱,上午面条锅里蒸;晚上几个菜,喷喷香甜都不赖;喝着酒,叨鸡蛋,全家吃得真香甜;老婆抿嘴,孙女笑,奶奶高兴直鼓掌;不忘焦书记,这都是共产党给我们的洪福享!
走访中,我听说这样一件事:因为一部有关焦裕禄的长篇电视剧拍摄需要,导演提出要在当地找一处大点的沙荒地,再现兰考当年“三害”肆虐的情景。这让当地人很是为难:“上哪儿去找呀?兰考现在真是没有大片大片的沙荒地了。”
徐朝钦说:“焦裕禄当年带领大家栽泡桐、治风沙,也许没想到会给兰考人民留下一座"绿色银行"。但从一棵树到一种精神再到一个产业,其间的变迁看似偶然,却是兰考人民坚持生态和经济并重、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然。”
当年焦裕禄的心愿是治理"三害",是治穷,现在兰考县的目标是致富。如何让这个一没资源二没工业基础的农业大县实现经济发展百姓富裕,是摆在兰考人面前最急迫的任务。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句焦裕禄生前的豪言壮语影响了几代兰考人民。早在10年前,兰考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工业兴县、民营立县、林牧富县”的发展口号,凸现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发誓要消除工业经济的“短板”,打好工业经济的“翻身仗”。
焦裕禄纪念铜像,坐落在兰考县产业集聚区。这里,曾是当年兰考最大的风沙口之一。随着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如今的风口已经形成了地跨陇海铁路至连霍高速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最耀眼的“聚宝盆”。
把兰考称做民族乐器之乡一点儿也不为过。 焦桐,成为兰考人民的骄傲,成为兰考人民致富的源泉。兰考民族乐器生产企业有34家,生产的乐器有古筝、琵琶、扬琴、古琴等20多个品种,30多个系列,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兰考桐木音板的市场占有率更让人不可思议,10个中9个产自兰考。
如今,兰考木制品加工企业达560多家,每年木材加工产业销售收入达100多亿元,形成了一条4万人就业的“泡桐经济”产业链。
今天的兰考,已经建起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兰考新城和幅员2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在兰考工业集中发展区,石油、化工、机械、纺纱、乐器、服装……成为兰考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当年焦桐今合抱 兰考焕然变新城
焦裕禄书记临终前,希望人们把他埋在兰考的沙堆上,他要看着兰考把沙丘治好!
如今,当年的焦桐已根生大地,枝繁叶茂,长到5人合抱。兰考也从风沙口、盐碱窝、内涝田变成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豫东新城。放眼望去,水清林美,街新田肥,焦书记的梦想一一成真。
焦桐“驯化”了土地,农桐间作,林茂粮丰。“减产一条线,增收一大片”,小麦亩产达千斤以上。焦桐蔚然成林,做成的板材、家具、乐器远销海外,相关企业500多家,产值超百亿元,直接带动4万人就业。
中山南北街曾是兰考县城的主干道。从百年前繁盛一时逐渐没落破败,“下雨路成河,出门扛车过”,上世纪90年代拍电影在这里取60年代的景。近几年,兰考投资4.5亿元改造中山南北街,建成后容纳近千商户,数千居民。全县累计投资10亿多元,改造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图书馆、体育场、文化苑等设施。多年脏乱的南大坑,也变成了供群众健身休闲的南湖公园。
叶叶碧梧可以见证,兰考人民的生活,正越来越好……经过兰考人民50年的艰苦奋斗,焦裕禄同志的遗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实现。8年前,兰考县城区面积不足14平方公里,现在城区面积28.5平方公里,城区面积扩大了1倍还要多!
一路上,宽敞整洁的柏油路纵横交错,盏盏路灯的灯杆上悬挂着整齐划一的宣传牌,相继开通的城市公交在道路上来回穿梭,虽已是深秋,但路两旁的绿化树依然是一片青翠。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体育场和文化活动广场、人民广场,这些事关民生的文化娱乐、休闲健身项目已风采初现;未来城、凤凰城、清华园、三环花园等一批高档住宅小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数千户居民搬入新居;健康南路、经四路、阳光路、文体路等多条新修路已建成通车。诸多项目陆续建成,兰考县新城区图上将会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的兰考县是一天一个样。为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我县城市总体规划到2030年,规划区面积6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0万。届时,‘十二横八纵一环’的县城道路构架,‘四渠、六带、六园’的绿地系统和‘六渠八湖’的景观水系将在我县呈现。”兰考县行政事务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建军介绍说。
城市建设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地方的形象所在。近年来,兰考县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县城中心区建设为载体,围绕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这一目标,坚持规划引领,突出以城带乡、产城一体,城市规模快速拓展,功能不断完善,体系不断优化,环境明显改善。
在这一大环境下,陆续致富起来的农民主动向兰考县城聚集,融入县域经济的发展之列,最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区域发展体。如今,兰考83万人口中,城镇人口就达20.1万。随着城市框架的进一步拉大,坚信还会有更多的农民朋友从兰考农村搬迁到兰考县城居住,最终达到城区人口60万的城市总体规划目标。
兰考,因焦裕禄精神而富有;兰考百姓,因焦裕禄精神而幸福。有人曾经用一句话总结了过去50年来兰考县所实现的四大转变:满天飞沙变为天蓝地绿,不毛之地变为产粮大县,农业为主变为工业支撑,外出逃荒变为就地安居。
兰考的变化,是中国变化的缩影,是中国抗灾史上的奇迹,发展史上的奇观,更是兰考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改变兰考面貌的见证。
我坚信,不久的明天,兰考这座矗立在豫东北黄河故道上的新兴城市,将成为连接开封-商丘-菏泽“金三角”的一座崭新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