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逝世的日子。50年后的今天,时代和人民呼唤更多“焦裕禄”。
焦裕禄虽已远行半个世纪,而他的精神却始终存留神州。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活在人们心中,活在我们身边。尤其当下党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之时,焦裕禄精神的时代价值更加熠熠生辉。
2014年9月下旬,我从天府源头都江堰抵达了向往已久的现代红色圣地、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河南省兰考县。在此,我参观、考察、交流两天,重温焦裕禄精神,缅怀焦裕禄功德,探访兰考县巨变。
焦园巧遇焦裕禄养子
走进焦裕禄同志纪念园,一座高大的英雄纪念碑上写着毛泽东同志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陵园周围环绕着参天的松柏、则柏,把整个陵园妆扮的格外庄重。离纪念碑不足 50米处,是焦裕禄同志的墓地。远看去,墓地的背景墙上闪烁着伟人毛泽东所题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8个金黄色的大字,背景墙下的大理石棺下便是长睡在这里的焦裕禄同志遗体,墓地前竖立着约2.6米的“焦裕禄同志之墓”的石碑,内镶着焦裕禄同志遗像。
张继焦同志正在为瞻仰焦裕禄烈士之墓的党政干部解说
当天,正好在此碰见为中国移动纪检干部讲解的焦裕禄的养子——张继焦。陪同我参观的兰考县政府办负责人、兰考县行政事务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建军告诉我,他就是当年焦裕禄救活的孩子,那时才1岁多,因为病重,家人要把他放弃了。焦裕禄到葡萄架村调查研究时发现了这个孩子,让人送到县医院去治疗,获得了救治。
以后,他一直照顾焦裕禄的老伴,给她端水送药,和亲生儿子一样。在展览中,我看到了张继焦小时候被父亲抱着参加焦裕禄追悼会的老照片,也拍下了年过五旬的张继焦站为参观团队讲解的情景。从10年前起,张继焦从县委招待所调到焦裕禄烈士纪念馆工作,并任副馆长。
李建军还给我讲到了张继焦名字的来历故事——
“张继焦原名叫张徐州。当年他身患重病,家里无钱医治,生命奄奄一息。是焦裕禄联系医院给他看的病,为他出的医疗费,最终在焦裕禄的关怀和医务人员的精心呵护下,他的病好了。为了表达自己对焦裕禄救命之恩的感激,他将自己的名字由张徐州改为张继焦,象征着继承和发扬焦裕禄精神”。
听罢,我无不为之震撼和感动。
是的,在兰考见到张继焦的价值可能比见到焦裕禄的儿子意义还大。因为焦裕禄爱人民,而这个养子就是许许多多受到他关爱的人民中的一个缩影。
焦裕禄的墓是一片非常开阔的地方。为什么建在这里?焦裕禄纪念馆资深的女讲解员、副馆长告诉我,这里曾是一个大的沙丘。兰考过去有三大害——风沙、水灾、盐碱地,焦裕禄活着的时候主要治理这三样事。焦裕禄临死时说:“我活着时没有把沙丘治理好,死后要埋在沙丘里,要看着兰考人民继续斗争”。
如今,兰考这“三害”早已被治理了。昔日黄沙、盐碱等重灾区,今天变成了郁郁葱葱、高楼林立、现代气息浓郁的新城镇,这些功劳理所当然应记在至今兰考及全国人民所怀念的焦裕禄同志的史册上。
在焦裕禄纪念馆内,记录着焦裕禄同志生前为兰考人民所付出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心弦的故事。展览馆里,存放着焦裕禄同志为兰考人民扑下身子、一心一意为民办事所留下的一件件遗物。
1962年焦裕禄同志简陋的办公室内,保留着焦裕禄同志所用过的桌椅、电话、自行车。旁边雕塑着焦裕禄同志像,他站在那里,身上披着一件蓝色的中山服,还在思考着兰考县的工作;套间内完整的存放着焦裕禄同志所使用过的床、被褥、脸盆、脸盆架。在展厅的陈列柜里,还保留着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县走乡串户、治理兰考恶劣的黄沙、盐碱地质所穿过的衣、鞋、帽及雨伞等遗物,特别是焦裕禄同志所盖的被子上曾缝过42个补丁,褥子上曾缝过36个补丁。
据讲解员介绍,从1966年2月至今,“焦裕禄”3个字,先后76次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的标题中。其中,1990年7月9日第1版,穆青、冯健、周原再度撰写《人民呼唤焦裕禄》长篇通讯。
讲到焦裕禄书记当年为了治理兰考“三害”(内涝、风沙、盐碱),以身作则,迎难而上,为兰考人树立了四面旗帜,这四面旗帜是“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这四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代兰考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用辛勤的双手去争取,去创造属于自己美满的幸福生活”,解说员对我说。
以前,虽说在学校课本上学过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但就在今天,我才耳闻目睹了焦裕禄同志在艰苦地工作环境中心里装着群众,心里想着群众,时刻为群众办实事的远大理想。我想,在60年代,我们的干部能深入到最困难的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建立起了鱼水关系,给我们现代的国家机关公务人员树立了榜样。
参观完焦裕禄纪念馆,我不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县委书记都像焦裕禄一样,那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我们的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像焦裕禄一样,那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我们的每一个人都像焦裕禄一样,那中国会变成什么样?我想只要每个人都脚踏实地、不辞辛苦、艰苦奋斗,我们一定能实现自己小小的人生梦,用每个人的梦来点亮更多人的梦,从而为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离开纪念馆前,我在旅游品服务部精心挑选、购买了30枚焦裕禄同志纪念像章,作为红色旅游特殊纪念品送给身边的会员同志们。同时,我也选购两套纪念焦裕禄的红色明信片,从兰考县邮局为家乡都江堰市的四大班子领导(主要是市委书记及其他市委常委、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政府市长)发去了红色考察的特殊礼物,表达了自己的一份微博的心意,并祝愿都江堰市今后有“焦裕禄”一样的好干部不断出现。
焦裕禄精神汇聚成红色旅游潮
1964年5月14日,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楷模、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与世长辞,整个兰考为之悲痛。50年过去了,如今的兰考今非昔比,万亩良田连缀成海,参天的焦桐和刺槐随处可见,下马台沙丘已被郁郁葱葱的刺槐覆盖……
焦裕禄纪念园门口,“创先进争优秀,打造红色旅游名区”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河南红色旅游龙头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近年来焦裕禄纪念园接待游客量逐年攀升。2013年共接待游客159.3万人次,同比增长18%,在党的第一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共接待了5800多个团队、82万人次。随着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展开,预计焦裕禄纪念园2014全年接待人数将突破200万人次。
徐朝钦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档案馆馆长,曾经在兰考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三年。听说我此次远道而来兰考交流考察,他专门从郑州驱车150公里赶到兰考陪我参观考察。眼前的焦裕禄纪念园,正是他在兰考挂职期间一手打造起来的AAAA级红色旅游景区。目睹一排排拜谒焦裕禄烈士墓碑的人群,此时此刻,徐朝钦也不禁为兰考迎来红色旅游的春天而深感自豪,因为,自己曾经在兰考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流过辛勤的汗水,付出过艰苦的努力。他扪心自问,那三年,没有虚度年华,没有愧对兰考人民。
兰考县刘岘纪念馆馆长曲红星对我说:“焦裕禄精神具有时代意义,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人前来参观学习。我们临近的刘岘纪念馆也很受益,来这里参观的游客也不少。”
如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从各地赶来,学习焦裕禄精神。兰考县文广局张洪奇科长告诉我,兰考以焦裕禄精神为核心,将打造成国内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让红色旅游成为兰考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样欣慰和喜悦的,还有黄河金泊岸水上农家乐的总经理袁声波。老袁经营的三星级水上农家乐位于兰考县东坝头,九曲黄河在这里形成风光独特的最后一道大转弯。离农家乐不远的岸上,是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1952和1958年,毛泽东两次站在东坝头大堤上视察黄河。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庄村看望、慰问了五保户和当地群众后,在返回兰考的途中临时决定拐到东坝头视察黄河。 一路上,陪同我重走毛主席视察、习主席视察兰考路线的李建军主任给我讲,离黄河东坝头有六七里远的张庄村,2000多口人,守着3000多亩地,人均1.5亩。但田地大多是盐碱地,并受风沙和内涝影响,种上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好多人只好逃荒要饭,苦不堪言。“焦书记来了之后,既‘贴膏药’又‘打针’,没几年时间,兰考就完全变了样。”
“既贴膏药又打针”,是当地人对焦裕禄领着兰考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褒奖。“贴膏药”,说的是将地里的淤泥翻出来盖住上面的沙土便于种庄稼;“打针”则是指在地边栽树来挡风沙。
“过去我们怕水淹,现在是把水引到地里灌溉。如今,我们村里没有一分地是荒着的,全部是肥地、好地,种出来的小麦和玉米都高产。连黄河滩地也不废,都包给人家种了。”一位正在路边撕包谷的老农说。
曾经长期给下游群众带来灾难的黄河,如今已成为一条财富之河,毛主席和习主席在这里留下的足迹,也转化为宝贵的旅游资源,为坝头乡村民带来了福祉。
“最近生意不错,一天能接待300多人。”袁声波指着贴在船上的毛主席和习主席来这里视察黄河的图片,高兴地说:“以前生意冷清,现在很火爆,感谢毛主席和习主席,还有我们的焦书记啊!”
有了精神财富,还要挖掘产业财富。兰考是焦裕禄生前战斗并为之献身的地方,当年焦裕禄的足迹遍及全县,形成了宝贵的焦裕禄精神,也留下了许多纪念地。此外,兰考通往东坝头黄河岸边的废弃铁道大部分保留着,装卸防洪抢险物资的火车站、码头也还保留着。毛主席视察黄河时,就是从开封坐专列直抵东坝头黄河之滨的。
沿途我看到,这里不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黄河在坝头乡巨大的转弯处形成了2万多亩滩涂、河心洲和湿地。这里绿树成荫,翠柳依依,风光独特,是开发黄河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的良好载体。可如何将焦裕禄留下的精神财富和其他旅游资源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业财富,是当前摆在兰考面前一份沉甸甸的考卷。
目前,兰考已经成立专门的兰考红色旅游组,由县领导负责。兰考将通过巩固和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区,把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其实,就在2013年,兰考就开辟了兰考至东坝头的旅游专线,如今这条专线已成为体验兰考红色旅游的首选。而兰考县特色文化园区和焦林纪念园等一批新的红色旅游项目也在建设中。
现在兰考的红色旅游产业还未形成规模,产品比较单一,要素不够完善,产业链较短。徐朝钦谈到,随着兰考红色旅游备受青睐,游客希望在这里不仅可以接受焦裕禄精神的洗礼,还希望在这里通过各种旅游产品,全面、深刻地体会红色精神和文化。同时,当地也可以通过完善旅游要素,拉长产业链,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兰考人心中永远的“老焦”
头发向后梳着,更显出面庞的清瘦;脸上挂着微笑,目光深邃;褐色旧毛衣的下摆插在裤腰里,外衣披在肩上;双手叉腰,双腿微曲。
这张焦裕禄的著名照片后来被塑成铜像,矗立在今日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教学大楼前。在豫东小城兰考,焦裕禄已成为一个标志。塑像、纪念馆、被称为“焦桐”的由他当年亲手植下的泡桐树等等,都成为当地的重要地标。
雷中江老人,是兰考县坝头乡敬老院的管理人员。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雷中江是坝头雷辛庄大队会计。那时还年轻的他,也和全县人民一样,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勇斗兰考“三害”。站在敬老院里的一处简朴的焦裕禄事迹展览室外,老人回忆起当年在兰考火车站偶遇焦裕禄时的情形:“他穿得很朴素,也没官架子,不说也没人认得他,那样子比老百姓还老百姓。”
老人情不自禁地做着焦裕禄当年对大家讲话时的手势,不时用黑粗的手擦着眼角,有些哽咽:
“想起那个场面,很难忘。像我们这些人,提起他就要掉泪啊!”
“为啥掉泪,他那个吃苦耐劳的劲头,那种实干精神,那种对群众的感情都是实实在在的。”
每次到兰考县城,老人都会“抱着一颗怀念之心”拜谒焦裕禄陵墓。50年来,人们对焦裕禄的怀念一直没有停止。像雷中江一样,所有亲历者谈到焦裕禄的故事,仍会哽咽流泪。
焦裕禄纪念园里,松柏苍翠、柳丝低垂,2米多高的汉白玉纪念碑庄严肃穆。据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每年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来焦园参观的有近40万人次,这两年更是突破了百万人次。每到新麦收获时,就有农民从家里带来新蒸的白面馒头,摆在焦裕禄墓前;而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提起焦裕禄,依然亲切地称之为“老焦”。
兰考县葡萄架乡农民王洪伟说:“群众无论是过上了好日子,还是有了困难,都会想起老焦。在兰考人心目中,老焦没有死。”
而在年轻一代人眼中,焦裕禄堪称传奇人物。20岁的青年农民李彦鹏说:“焦裕禄是我的偶像。没有他,就没有兰考的今天。”
作为新中国60多年历史上“最著名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一年零四个月就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却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无尽的思念。焦裕禄同志,他将共产党人的本色诠释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