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如画的天府源头、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有一位普通的宣传新闻工作者。他站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坚持八年如一日地追寻将帅足迹、调查红色村镇、寻访长征红军、研讨长征精神、传播长征文化。2010年8月底,他被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等四个单位联合授予“红色文化传播大使”。他,就是红色文化界、红色教育界的精英人物——李崎。
“寻找中国红”,是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这些年来,李崎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红色文化传播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寻找中国红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过百年屈辱,百年奋斗。70多年来,长征精神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巨大力量源泉。长征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的崛起离不开长征精神。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步入21世纪以来,连续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全球金融危机等严峻考验,中国的崛起,更遭遇了国际上敌对势力的重重遏制和封锁。中国的新长征依然面临着来自各种不同势力、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的“围追堵截”,依然面临着“封锁线”、“娄山关”、“大渡河”和“雪山草地”。
李崎是一位外表文雅,内心却充满着激情的记者和作家。著名军旅作家赵太国曾经激情地写道:“我作为一名红军后代,重走长征路的亲历者,感受最深的是,李崎对寻找民族魂魄、弘扬长征精神,有一种令人敬畏的真情、大情、至情”。
2002年,李崎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便开始了“一个人的长征”。他坚持10年时间,利用节假日,肩挎照相机,怀揣笔记本,乘坐简陋的交通工具,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寻访红色足迹,寻找红色人物,询问红色往事,寻觅红色记忆。
期间,他先后走访老红军50多人,红军后代200多人,途经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及红25军团长征走过的200多个县市(区),80多个红色古镇;他省吃俭用,收集、购买各类红色书籍5000余册,收集红军歌谣500余首、红色书画200多幅、红色实物200余件,拍摄长征路红色照片上万张,累计总行程超过5万公里;他连续多年放弃春节、五一、国庆与家人、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只身前往邛崃山、龙门山、大巴山、大别山、乌蒙山、六盘山、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寻找红军足迹,考察老区变化。
2007年李崎出版了新闻作品专集《一个人的长征》(四川美术出版社),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08年,他出版了5.12汶川大地震见闻录《震撼-感动-奋起》(作家出版社);2009年,他又出版了报告文学集《寻找中国红》(中央文献出版社)。
值得一提的是,李崎的寻找,并不是钻进长征史籍堆中的寻找,而是在双脚寻找;他的写作也不是躲进书房中的写作,而是“在场的写作”。他的寻找和长征,具有原汁原味的现场感和现实感。他用执着的长征情怀,以双足为木槌,在二万五千里的实地实景的平台上,轰然雷响了“民族魂”这面大鼓。
10年的红色梦想,10年的红色寻觅,使李崎积累了大量的红色精神财富。然而,也遭到一些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冷嘲热讽。直到如今,人到中年了,他仍没有买房,没有购车,有的只是万卷红色书籍、红色文献、红色书画。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长征精神感染、影响、教育了越来越多的身边人。
这种真挚的情怀,通过他的两条腿、一支笔的二万五千里的行走和触摸,才得以涌动、弥漫和升华,进而化作了一个人的长征和九死无悔的寻找,化作了他笔下的二十万字“寻找中国红”硕大果实,化作了一位赤子献给母亲的情的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