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专栏 >> 李东光 |
论石勒文治武功的当代借鉴意义 |
2011-03-02 16:15:53 |
|
作者:李东光 |
浏览次数: |
|
|
|
|
在我们山西省武乡老区,有两个值得人们世代传颂的历史文化品牌,一是西晋十六国时期,这里曾诞生过从奴隶到皇帝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这已经是被中外历史学界公认的历史事实;二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的首都——八路军总司令部,就长期驻扎在这里指挥千军万马,在辽阔的华北大地进行可歌可泣的神圣抗战。大学毕业后,我便开始从事这两个文化品牌的专题研究。特别是我对石勒皇帝的研究情有独钟,先是花10年时间收集研究、撰写出版了长篇历史传记《石勒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展示石勒皇帝全景式生平历程的传记体专著。后又全身心地投入了长篇电视连续剧《从奴隶到皇帝》的编剧工作之中,同时又兼攻“石勒皇帝文治武功与当代中国现实借鉴意义”的学术专题研究。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我深深地感悟到,石勒这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创业之本和建国之道,历来为古今中外政治家所推崇和借鉴,而且石勒的文治武功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人才、教育、法律、宗教、民族等领域,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下面我想就这方面的话题,略述一下我的见解和看法,并与从事石勒皇帝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爱好者共勉。 在研究石勒的文治武功时,我们不难看出石勒是一位极富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的历史人物。他从小生活在山西武乡县北原山下(今故县村)的一位羯族小酉长家庭,30岁时家乡一带惨遭百年不遇的饥荒,不幸被并州刺史司马腾卖到山东茌平地主师欢家,沦为一名耕奴,后凭“十八骑起家”,南征北站,成长为一名志在推翻西晋王朝腐朽统治的羯族农民起义领袖,继而又以襄国(今河北邢台)为首都,成就霸业,建立了“南逾淮海、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的西晋十六国时期国力最强盛、疆域最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后赵。当时,由于石勒韬略满腹、治国有方,威名远播江南塞北和辽东西域,从而使后赵之地呈现出“邻敌威惧而称藩,绝域承风而纳贡”的太平盛世,石勒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一代传奇帝王。在石勒从奴隶到皇帝传奇人生和奋斗历程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正是我们后人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说石勒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是因为他在军事方面的突出建树和战略决策而言。这首先要从石勒戎马生涯中的两次较大的军事战略转折说起。石勒凭“十八骑”起家后,先是参与晋朝司马氏王室的混战,两次攻打邺城失败后,深刻认识到——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单枪匹马独以维持,难以生存,兵马应当有所归属,于是投奔汉赵王刘渊,完成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重要军事转折。第二次重要的军事战略转折是当石勒率部南下攻占了淮河沿岸的葛陂城时,面对南方严峻的自然环境,他听从谋士张宾得建议,率军北上立足襄国城(今河北邢台市),随四处攻掠,建立了军事实力强大的后赵霸业。而且在攻城略地的每次重要战役中,石勒都巧妙地利用军事计谋和出其不意的游击战术取胜。比如说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市)刚站稳脚跟,就遭到了幽州刺史王浚的长途奔袭,于是石勒采用《墨子·备突篇》中“突门巧战”、“关门擒虎”等奇计良策,最终取得了襄国保卫战的胜利。再说石勒千里悬军袭幽州时,先让牵头部队将几千头牛羊赶进幽州城,一是以送礼迷惑幽州刺史王浚;二是用以探听城内虚实,看有无伏兵;三是用牛羊堵塞城中要道,以防王浚部将展开巷战,最终攻下了幽州。石勒的一系列奇妙的游击战术在后来的历代农民起义战争中得到了延用和发展,即便是在二十世纪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们依然能从石勒的军事谋略中得到许多历史的启迪。
|
|
|
|
|
|
|
|
|
|
|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