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军区:1942年7月由山东第五支队机关改称,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副司令员王彬。1943年3月以后,吴克华任副司令员。下辖: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刘涵,政委仲曦东;西海军分区,司令员陈华堂,政委吕明仁;南海军分区,司令员肖镜海,政委刘仲华;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孙端夫,政委王夷藜,以及第十三、第十四、第十六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军区司令员、政委仍为许世友、林浩,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袁仲贤,政治部主任彭嘉庆。下辖: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刘涌,政委仲曦东;西海军分区,司令员陈华堂,政委吕明仁;南海军分区,司令员南若瑜,政委廖海光;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孙间夫,政委刘仲华。为执行大反攻任务,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指示,军区所属部编为第五师、第六师和警备第四、第五旅。第五师师长吴克华,政委彭嘉庆(兼),参谋长肖镜海,政治部主任刘浩天;第六师师长聂凤智,政委李丙令,副师长兼参谋长蔡正国。不久,第五、第六师开赴东北。 鲁中军区:1942年8月由山东纵队机关一部组建,王建安任司令员(兼),罗舜初任政委,周赤萍任政治部主任,辖3个军分区。1943年3月,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军区后,鲁中军区主官未变。下辖3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廖容标,政委林乎加;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吴瑞林,政委王一平;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赵杰,政委董琰;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孙继先,政委霍士廉;第五军分区司令员陈奇,政委李伯秋,以及第一、第二、第四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鲁中军区主官未变,副司令邝任农,副政委李培南,参谋长胡奇才,政治部主任丁秋生。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陈奇,政委林乎加;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封振武,政委王涛;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钱钧,政委刘莱夫;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孙继先,政委霍士廉。为执行大反攻任务,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指示,将军区部队编为第三、第四师以及警备第一、第二、第三旅(后又编第四旅)。第三师师长王建安(兼),政委周赤萍,副师长胡奇才;第四师师长廖容标(后为孙继先),政委王一平,副师长兼参谋长周长胜。不久,第三师和警备第三旅开赴东北。 滨海军区:1942年8月,山东纵队第二旅机关改为滨海独立军分区,何以祥任司令员,王叙坤任政委,辖第五、第六团。1943年3月,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后,滨海独立军分区改为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政委符竹庭,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梁兴初,政委覃士冕;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罗华生,政委刘西元,以及第四、第六、第十三团。1945年5月,日本投降前夕,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渠,政委唐亮,政治部主任赖可可。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黎有章,政委王众音;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覃士冕,政委谷牧;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赵杰,政委田海山(兼)。为执行大反攻任务,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指示,将军区部队编为第一、第二师以及警备第十、第十一旅。第一师师长梁兴初,政委梁必业;第二师师长罗华生,政委刘兴元。不久,第一、第二师开赴东北。 冀鲁边军区:1942年8月,由一一五师教导第六旅机关改称,司令员周贯五,政委王卓如。1944年1月,与清河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 清河军区:1942年3月由山东纵队第三旅机关改称,司令员杨国夫,政委景晓村,副政委刘其人,参谋长袁也烈,政治部主任徐斌洲。下辖第一、二、三、四军分区。统一领导清河区的八路军部队。1944年1月,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决定,该军区与冀鲁边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 渤海军区:1944年1月,由冀鲁边和清河军区合并而成,杨国夫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委。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傅继泽,政委陈德;第二军分区,司令员龙书金,政委曾旭清;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黄荣海,政委李广文;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王兆祥,政委徐洲;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许云轩,政委李曼村。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军区主官并无变化。副司令袁也烈,副政委刘其人。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傅继泽,政委陈德;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刘贤权,政委曾旭清;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黄荣海,政委李广文;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王兆祥,政委徐斌洲;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赵寄舟,政委岳拙元;第六军分区,司令员许云轩,政委李曼村。为执行大反攻任务,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指示,将本区部队编为第七师和第六、第七旅。第七师师长杨国夫,政委周贯五。不久,第七师开赴东北。
河南军区:为加强豫西八路军的力量,王树声等奉中共中央军委之命,率领由留守陕甘宁边区的三八五旅七七○团和警备一旅二团组织的豫西抗日游击第三、四支队共2000余人,于1944年11月初由延安出发,经晋西北、晋东南向豫西挺进。该部由济源北泉、垣曲之石曲渡过黄河,于1945年2月中旬进抵宜阳西南之东赵堡地区,除留一部与当地抗日武装组织伊洛独立支队在原地开展游击战争外,主力继续南进至登封以南的东、西百里坪地区,与第一军分区部队会师。2月底,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了河南军区,王树声任司令员,戴季英任政治委员,刘子文任副政委,熊伯涛任参谋长,吕振球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支队(兼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皮定钧,政委徐子荣;第二支队(兼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聚奎;第三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陈先瑞;第四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张才千。不久,又成立了第六支队,司令员刘昌义,政委张立雄。河南军区直属中央军委,统一领导豫西的抗日斗争。 八路军驻陕办事处: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在西安市七贤庄一号设立了红军联络处,1937年5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办事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林伯渠、董必武先后任中共中央代表,伍云甫、周子健先后任办事处处长,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宣侠父也是办事处负责人之一。1946年9月10日该办事处撤消。 八路军驻晋办事处:1936年7月,应阎锡山之邀,彭雪枫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到太原对阎锡山进行统战、联络工作。1937年3月,在新满城30号设办事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改称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彭雪枫任处长,周恩来任中共中央代表。中共中央北方局、山西省工委在此秘密办公。由于忻口战况失利,11月2日,阎锡山下令全线撤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也只得随其后撤,5日,办事处处理完一切事务,开始撤退出太原,向临汾转移。 八路军驻临汾办事处:1937年11月11日,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人员全部抵达临汾,并开始工作,住于东关贺二加胡同,不久称住城西汾河西岸的刘村镇。同年12月底,八路军总部转战到洪洞县马牧村,由于八路军总部与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等相距较近,可以直接对话,办事处已无居中联络之必要,中央决定办事处撤销,1938年2月16日,彭雪枫、张震分别带大部分工作人员赴河南工作,另大部分留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2月底,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正式撤销。 八路军驻秋林办事处:临汾失陷后,第二战区长官部迁至宜川秋林镇一带。为继续保持与阎锡山的联络,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决定在陕西宜川县秋林镇设立了八路军驻第二战区办事处,王世英、曹言行先后任处长。抗战后期,八路军驻秋林办事处停止工作。 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1937年9月,国共南京谈判时正式成立,地址在傅侯岗。初期由叶剑英、博古负责,后为李克农。上海失陷前该办事处撤离。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1937年"七。七"事变后正式成立,地址在福煦路多福里21号,潘汉年、李克农先后负责。11月日军占领上海时,该办事处撤消。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1937年10月下旬,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汉口府西1路安仁里1号成立,李涛任处长,由董必武直接领导。1937年12月南京陷落,中共代表团由南京转抵武汉,南京八办与之合并,办事处迁至汉口日租界中街89号(江岸区长春街67号),钱之光任处长。1938年春,增设新四军办事处。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办事处撤抵湖南。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1937年底,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徐特立为驻湘代表,在长沙市徐祠巷徐家祠堂建立八路军长沙通讯处,王凌波为主任,后迁至寿星街2号,1938年8月兼设新四军驻湘办事处,同年12月通讯处迁至宝庆(今邵阳)。1939年平江惨案后该通讯处撤消。 八路军驻邵阳通讯处: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于1938年12月从长沙迁至此,驻两路口曾家院子,受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领导,1939年8月由于第九战区长官部通令,被迫停止办公,徐特立、王凌波继续留湘工作,1940年9月,王凌波离湘,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工作全部结束。 八路军驻衡阳办事处:1938年10月14日成立,办事处设在卡路巷16号(今城北区蒸阳路9号),李克农任主任,工作人员均是从武汉八办撤退来的。1939年4月办事处驻地被日军炸毁,搬迁至郊外廖家湾,改称八路军衡阳交通站,张培元任站长,同年7月,交通站撤离衡阳,退至桂林八办。 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1938年11月设立,地址在桂林市桂北路138号,吴奚如任主任,由李克农直接领导办事处工作,并领导驻湘通讯处、衡阳办事处、韶关办事处。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桂军限期撤走,1月22日全部撤离转赴重庆。 八路军驻渝办事处:1939年1月1日正式办公。地址最初设在重庆机房街,5月迁至红岩村刘家园。中共南方局、中共代表团均在此办公。1947年3月撤回延安。另外,在曾家岩50号设有周恩来办公点,对外称周公馆。 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1938年1月在广州市德政北路7号成立,云广英任主任,由张云逸直接领导,4月迁至百子路10号廖仲恺故居办公,同年10月办事处随第四战区长官处、广东省府等机关迁翁源县,12月迁韶关,改名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 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于1938年12月从翁源县迁来,更名为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地址设在河西武江路62号,受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领导,1940年10月,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第二咨反共高潮,办事处被迫停止,云广英到延安,其他工作人员由中共粤北省委安排。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1938年1月,八路军香港办事处在香港皇后大道中18号成立,对外称粤华公司,廖承志为负责人,潘汉年参与领导,1939年1月中共南方局成立,办事处受南方局直接领导。1942年2月由于香港沦陷,办事处结束。 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1938年11月党中央派刘向三带50余人去洛阳,组建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由于国民党方面阻挠,只是在南关贴廓巷建成通讯处,只留少数人员,其余到渑池待命。1939年初卫立煌接任一战区司令长官后,遂改通讯处为办事处。待命人员建立了八路军兵站。5月刘子久任办事处主任,1940年10月袁晓轩任主任,后叛变革命,皖南事变年反共老手蒋鼎文接任一战区司令长官后,办事处工作难以坚持,1942年2月撤离。 八路军驻渑池兵站:1938年11月党中央派刘向三带50余人去洛阳,组建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由于国民党方面阻挠,只是在南关贴廓巷建成通讯处,只留少数人员,其余到渑池待命。1939年初卫立煌接任一战区司令长官后,正式成立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在渑池待命人员建立了八路军渑池兵站。由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领导。 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为营救西路军人员,1937年6月在兰州建立红军联络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联络处更名为八路军驻甘肃办事处,地址在南滩街54号,彭加伦任处长,朱良才任秘书长。1938年2月迁至南稍门孝友街32号(今酒泉路127号),伍修权任处长,谢觉哉为中共代表,后由赵芝瑞负责。1943年10月22日,中央决定该办事处与西安的驻陕办事处合并,11月办事处撤消,全部人员撤回延安。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1937年4月,陈云从莫斯科抵新疆,以中央代表身份在迪化市(今乌鲁木齐)设立中共办事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在迪化南梁正式设立,对外称南梁"第三招待所",陈云、邓发、陈潭秋先后任中共中央代表,滕代远任处长。1942年4月,盛世才反共,9月将陈潭秋、毛泽民等逮捕,办事处被封闭。 八路军驻豫北办事处:1941年6月,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在河南林县任村北街设立豫北办事处,负责人先后有王百评、申伯纯。1945年8月该办事处撤消。 八路军驻皖东北办事处:1939年9月,经八路军高级参谋张爱萍、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部秘书刘玉柱与国民党皖东北六专署专员盛子瑾谈判同意,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在安徽省泗县(今江苏省泗洪县)张塘村正式成立,办事处负责人为张爱萍。1940年3月,办事处完成其使命,奉命撤消。 八路军驻一战区联络处:1937年9月,八路军总部在新乡地区设八路军驻一战区联络处,负责人朱瑞、唐天际。1938年春撤消。 八路军驻贵阳交通站:1938年12月中旬,周恩来决定在贵阳设立交通站,负责转运去重庆的物资和人员,联络中共贵州地下党。交通站于1939年1月正式成立,袁超俊任站长。1941年1月20日该站被国民党查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