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凋谢的“玉兰”——追记吕玉兰 |
2014-09-20 21:32:48 |
来源:河北日报 |
作者:霍晓丽、别志雷 |
浏览次数: |
|
|
|
|
听她这一说,尽管有人不大乐意,大家还是把已经挑到手的衣物都放了回去。 吕玉兰不但严格自律、严格要求班子成员,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友。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有一回,玉兰的父亲见树林里落叶很多,就搂了一大筐,用自行车驮回家,准备用来烧火做饭。玉兰回家看到树叶,问明了情况,非让父亲把树叶给队里送回去。 父亲说:“树林里叶子那么多,搂筐叶子算个啥?” 吕玉兰坚决地说:“不管是一筐还是一片,凡是集体的东西,咱一点也不能沾!” 不光不沾,还要倒贴。几十年间,吕玉兰当干部,出差贴路费,上级来人在家吃饭贴饭菜,卖掉家里的猪仔贴给村小学买桌板……于是,人们送给吕玉兰一个外号——“赔本干部”。 “我当大队会计那些年,所经手的账上,玉兰姐没有借支过一分钱,也没有报销过一分钱。”孙文德说,东留善固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可以说是吕玉兰用甘于吃苦、吃亏、吃屈的“三吃”精神换来的。 一尘不染、廉洁奉公,不论在村里、县上,还是在省委和省农业厅工作期间,吕玉兰都做到了这一点。 在吕玉兰的遗物中,有一张中捷农场服装加工厂开具的150元钱的收费单。原来,吕玉兰1988年出访法国时,在中捷农场做了两件衣服。她问:“多少钱啊?”农场领导说:“玉兰,你给我们农场办了那么多事情,出国做两件衣服,还能要你的钱啊!”吕玉兰拒绝道:“如果不要钱,俺就不在你这儿做了。咱们领导干部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但俺在这儿做衣服要交钱,就是别的领导,包括你们农场领导在这儿做衣服,也要交钱。” 正定县委办公室原工作人员贾俊华回忆说,吕玉兰在正定工作时,出门回来晚了偶尔在县招待所就餐,或者上级来人她陪餐时,都让记上账。“她到河北农大学习后,也就是1982年10月份,我把工资交给她,她又立即退给我30元钱及一些粮票,让我抽空到县招待所把吃饭欠的账给还了。我说县领导整天忙忙碌碌,为县里办事,吃几顿饭,还算什么账?她马上严肃地说,这是规定,不能马虎。”看吕玉兰如此认真,贾俊华不敢再说什么,乖乖地拿着钱和粮票去了。当她把交款单和剩余的钱还给吕玉兰时,吕玉兰瞅着她笑了,说:“这就对了。” 吕玉兰为什么对自己这样严苛呢?首先发表于1966年6月14日的河北日报,而后被多家媒体转载的吕玉兰的文章《十个为什么?》给出了答案。文中写道—— 有的说:“咳!当干部没落头。”我不理解这话。我们天天说为人民服务,是真的还是假的呢?真为人民服务还找什么“落头”呢?其实当干部赔本的思想,说穿了,就是因为有找“落头”的思想作怪。 这朴实的话语,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荡涤灵魂,让人感觉那样珍贵。 1993年3月31日,53岁的吕玉兰因脑血栓等病复发,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她走了,但她又何曾离开过这个世界呢? 在东留善固村,弘扬玉兰精神,把村庄建设得更美好,是村“两委”班子坚持不懈的追求。昔日闻名遐迩的东留善固,今天更像一颗镶嵌在冀南平原上的明珠,熠熠生辉。 多年来,临西县大力传承弘扬玉兰精神,引导全县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干事创业为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县持续开展了“远学焦裕禄,近学吕玉兰”、“争做玉兰式好党员、好干部”等主题活动,围绕招商引资、城镇建设、高效农业等重点工作,“学玉兰、比玉兰、做玉兰”。 在省图书馆原党组书记李福生老人的书桌上,摆放着一张吕玉兰的照片。当年,他曾随省创作组在东留善固驻村3年,耳闻目睹了吕玉兰的高风亮节、公仆风范,被玉兰精神深深感动。他回省城后,虽然变换了4个单位,可不管调到哪里,都把这张吕玉兰的照片摆在案头激励自己,并经常向同事介绍吕玉兰的感人事迹。他本人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被省直工委评为省直十佳优秀人民公仆。 东留善固村吕玉兰纪念馆,吸引着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8月16日,记者在这里遇到了67岁的张桂芳老人。他们一大家子、十多口人,刚刚参观完纪念馆展厅,在纪念馆门前的吕玉兰雕像旁照了合影。“我年轻时没少受‘铁姑娘’的激励,所以这次特意带着家人来这里看一看,感觉很受教育。我觉得吕玉兰的精神今天没有过时,明天也不会过时。实现中国梦,依然需要弘扬玉兰精神啊!” 其时,一阵风吹过,院中苍翠的玉兰树飒飒作响,仿佛在深情地诉说。
|
|
|
|
|
|
|
吕玉兰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吕玉兰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