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路史话 >> 回忆史料
王恩茂:忆南泥湾大生产
2011-03-31 11:43:12
作者:本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第二,是物质方面的困难。

  首先是没有住的地方。当时南泥湾地区几十里渺无人烟,仅有的村镇也只有几户人家,几眼破烂不堪的窑洞,经过修整,大都做了团、营生产指挥所。部队人多没处住,只得在村边、河边露营,有的用树枝搭成简陋的窝棚栖身。我们进驻时,天气冷,还下雪,尤其夜间露宿,虎啸狼嚎,寒风刺骨,大家衣单被薄,难以御寒,久久不能入睡。为了御寒和防野兽袭扰,就拣些树枝、柴草,点起堆堆簧火,大家围着簧火,渐渐地睡着了。后来,我们发动部队搭临时棚,挖土窑洞。指战员们有的上山砍柴,有的挖土掏洞,每天劳动10 多个小时,浑身汗水,土沾上去简直成了泥人,窑洞刚挖好,尽管里边非常潮湿,有的还渗水,同志们铺些干土、草灰或柴草,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了。尽管环境如此艰苦,而部队的情绪却十分乐观、高涨。战士们高兴地唱道:“窑洞草房好军营,茅草床铺软腾腾;三尺厚雪缠罗被,茂密梢林好屯军。”

  其次是缺乏吃的东西。吃粮食要到100 华里甚至数百华里外去运,当时交通十分困难,没有汽车,骡马大车也很少,必须由干部战士背粮,背粮没有口袋,有的就把自己的裤子扎上裤腿当口袋,有的把旧军毯卷成长筒,捆上两头装粮食,背一趟来回要走三四天,特别是春冬背粮,要在雪天爬山,冰河涉水,更加艰苦沿途老乡看着走在山沟、田野上的背粮队伍,感动地说:“八路军真是我们自己的队伍,要是国民党军和军阀的队伍,赶着老百姓去送粮,还送不过来哩!"

  没有菜吃,就到山上、河边去挖野菜。如果打到了野猪、野鸡,就可以打一次丰盛的“牙祭”。饭菜不多,吃不饱,但大家干劲很足

  三是穿的很困难。每个战士一年只发l 套军衣,平时就得缝缝补补,开起荒来,在树林草丛里穿来穿去,衣服磨损得更快。战士们为了节省衣服,夏天不顾烈日曝晒,冬天不顾寒风凛冽,光着膀子开荒、种地、打场,同志们的长裤磨破了改成短裤,短裤磨破了改成裤视,裤权再磨破了,就编成布条打草鞋,或糊成布壳纳鞋底,总是一块布头也舍不得丢掉。

  四是开荒的工具少。买吧,没有那么多钱,就是有钱也买不到那么多生产工具。于是我们就走群众路线,发动大家想办法解决。这一来,办法就多了。有的上山伐树加工成材,到几十里外的村镇换工具;有的到河防两岸搜集敌人轰击边区的炮弹片;有的到周围几十里处寻找废铁;有的派人潜入敌区扒铁轨,锯断后打工具,例如:717 团1 营有个战斗英雄名叫王福寿二他带领10 余名战士偷渡黄河,到口军占领的火车站去搞钢铁。搞到一点钢铁后,没有炼铁师傅,王福寿又派刘顺清跑遍了方圆百里路,从金盆湾小街上找到一个从何南逃荒来的会打铁的王铁匠,把他请到连队。王铁匠与连里的几个战士一起动手,连续几天苦战,终于打出了撅头、锄头、斧头。同志们激动地向老师傅道谢,王铁匠感慨地说:“我走南闯北,眼见日寇和国民党兵的烧、杀、抢,他们把老百姓害苦了,可是你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为了减轻群众负担,要自己开荒生产,冒着生命危险去搞铁,什么苦都吃尽了,我一个做手艺的,出点力气算什么!你们一心一意为咱老百姓,我就是豁出命来也值得!”这样,由于大家动手,旅团又统一购买了一些,工具基本上解决了,部队及时地投人了开荒生产。

  (二)

  为了贯彻中央军委关于生产自给的指示,更好地领导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我们部队于1940 年就成立了由旅、团领导同志和旅供给部长参加的生产委员会,负责领导全旅的生产运动,旅供给部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各团也成立了生产委员会,各营、连指定1 名副营长、副连长负责领导各自的生产工作。1941 年部队到南泥湾地区以后,王震旅长兼政委(1942 年起还兼任延安军分区和卫戍区司令员)主持卫戍区和军分区的工作,并统管全旅工农业、商业和运输生产,副旅长苏进和我在金盆湾主持生产练兵的日常工作。当时部队的分布是:旅直属队及特务团(团长徐国贤、政委谭文邦)驻金盆湾,717 团(团长陈外欧、政委李锉)驻临真镇,718 团(团长陈宗尧,政委左齐)驻马坊,719 团(团长张仲瀚、政委曾涤)驻九龙泉、史家盆,补充团(团长苏鳌、政委龙炳初)驻南泥湾。

  南泥湾一带的荒山上,到处是很深的篙子草和大堆的羊胡子草以及很大的山桃树,还有“咬人”的狼牙刺、蝎子草、黑葛兰,它们都成了开荒的“拦路虎”“羊胡子草一颗一大堆,软棉棉的,一锹头下去见不到土又弹回来,撅好多下才能挖掉一颗,狼牙刺和黑葛兰是一种多年生的灌木,根粗叉多,枝上黑刺长、尖、硬,还有毒,一不小心就挂破衣服刺伤皮肉,火辣辣地痛。然而生长这些树草的地方,往往都是土质肥沃的好地,同志们舍不得放弃,宁肯多花些力气,也要“攻坚”。由于有这样一些“拦路虎”,战士们刚上来又缺乏开荒经验,就是最强的劳动力干上一天,也只能开出四五分地,与计划中的开荒指标差距很大。后来通过实践,办法越来越多。刨树时,先把根扒出地面,大家把这叫做“侦察”敌情;然后砍断支根,这叫“扫清外围”;;最后看准主根,使劲把它砍断刨出来,叫做“发动总攻”。这样干,开荒效率明显提高。同时,由于每天测量开荒效率,公布成绩,更加激发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班与班、排与排、连与连之间展开了挑战应战,竞赛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旅的《战声报》和各团的生产快报,定期报道生产情况,公布各单位开荒成绩和日开荒的最高纪录,各部队你追我赶,捷报频传,开荒纪录不断刷新。717 团劳动英雄、班长李黑旦,1942 年首创纪录,l 人日开荒2 . 5 亩,随后这个纪录又不断被人刷新。718 团组织了一次有170 多个劳动英雄参加的开荒大比赛,有6 人创造了日开荒地3 亩以上的新纪录。其中李位、赵占奎分别达到了3.67 亩和4.7 亩,被边区评为特级劳动英雄。赵占奎是5 连6 班班长,1943 年,他响应王震旅长“每人开30 亩荒地”的号召,带头报名担任该连10 人开荒组组长,结果共开荒地380 亩,每人平均达到了38 亩。我们及时表扬和奖励了这些劳动英雄和开荒先进集体,并推广了他们的经验,于是“向劳动英雄看齐”的口号响遍了部队,从而又掀起了新的竞赛热潮。

  当时,我们旅从旅长到排长都战斗在开荒第一线,担负和战士一样的生产任务。所不同的是,凡出现困难的地方,干部总是冲在前面。旅长兼政委王震同志,经常挤出时间参加劳动,曾被选为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的劳动英雄,毛主席亲笔题词:“有创造精神”,表扬他。一位到边区采访的外国记者不禁赞叹道:“他的双手也象他的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苏进副旅长和我常和战士们在山上同吃同住同开荒。718 团的英雄团长陈宗尧,每年开荒,都是带着团司令部的人员,住在荒地,和战士开荒在一起,他组织了一个开荒小组,由参谋长、警卫员、司号员等8 人组成、陈团长担任组长,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撅头带领小组和战士们一起开荒,白天他还要到各连检查布置工作,晚上还得忙着开会,就这样他的开荒小组每人平均开荒1 . 4 亩,他自己也达到了平均日开生荒地1 亩。在战斗中失掉右臂的该团政委左齐,拿撅头开荒有困难,就给战士们做饭,并挑桶上山给战士们送饭送水。曾在战斗中负过15 次伤的补充团团长苏鳌也经常参加劳动。至于营连干部,更是与战士们一同劳动、生产和学习。如718 团9 连连长白银雪,一次参加开荒比赛,他连续劳动15个小时,挖了5 . 46 亩地,获得了全旅第1 名。各级干部以身作则参加劳动,使战士们很受鼓舞,也受到了毛主席的称赞。1943 年初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主席亲笔题词表彰了22 名生产英雄,其中3 卯旅的团以上干部就占4 名。

  开荒告一段落,为了不误农时,部队及时地进行了春播和夏耘。沉睡了百年的土地翻了身,大片的荒地变成了良田。看着满山遍野长出了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谷子、豆子、玉米和上豆,十分喜人。1942 年我们又开始在河沟两旁平整土地,引水灌溉,种上了稻子。辛勤的劳动换来了连年的丰收,耕地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自给自足程度逐年提高。1941 年,开荒种地1 . 12 万亩,收细粮1200 余石的,粮食自给79 . 5 % ,经费自给7 8.5 %。1942 年,开荒种地2 .68 万亩,收细粮3050 余石,粮食自给率达到96 . 3 % ,经费白给率达到90.2 % . 1943 年,开荒种地原计划3.9 万亩,由于劳动效率不断提高,开荒后半个月内即被突破,在改订计划6 万亩之后,又被突破,最后达到了种地10 万亩,全年收细粮1 . 2 万石,加上南瓜、土豆折粮(3 斤折粮食l 斤),共为1 . 5 万石,粮食自给有余,并且上交公粮约万石。群众称赞说:“尔格(即你们)真是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的好队伍啊!能打仗,能生产。过去反动军队是吃粮的,尔格军队还生产交公粮;军队不打扰老百姓,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真是天下大变样,人民坐天下了。”这一年,全旅养猪4200 多口,牛820 多头,羊7800 多只,达到了王震旅长提出的“两人l 猪,1 人l 羊,10 人1 牛”的要求,1944 年播种面积26 万多亩,农业生产获得了更大的丰收,主副食经费全部自给有余,粮食平均每人生产细粮6 石多。在开荒种地的同时,全旅指战员还打了1000 多孔窑洞,建起了600 多间平房,置了1 万多件家具和农具。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部队新到垦区,食油、照明用的油和医疗用的酒也很困难。19 41年秋后,我们在金盆湾东头开办一个油酒综合厂,修建了简易的厂房,雇请了两个老师傅,抽调了30 多个战士当徒工。用部队收获的豆子、麻子榨油,用玉米、高粱酿酒,并将豆饼、酒糟作为部队养猪的饲料,综合厂生产的油酒,不但保证了部队的供应,多余的还向附近村镇出售,并通过关系把酒外销国民党统治区的宜川、韩城,换回药品、棉花等等。

  纸张是学习、办公的必需品,当时有钱也难买到。因为缺纸,部队用桦树皮代替。为了解决部队用纸问题,1942 年我们在油酒厂增建了造纸设施,从延安请来技术工人白己造纸。开始是从部队、机关中收集破麻袋、烂绳头、碎布片作原料,曾生产出300 多刀黑粗纸和厚草纸,不久原料就供应不上了。经过调查,试用当地野生的繁殖快、纤维长的马兰草当原料,生产出了质量较好、可印书报的马兰纸,部队用纸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外,我们还创办了纺织厂、鞋厂、肥皂厂,有自己的盐井、煤井、磨坊、骡马店。旅供给部办的大光纺织厂能够织出闪光布、斜纹布、华达呢,远销清涧、吴堡等地。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王恩厚 李亚荣:我们的靠山是人民——忆冀中平原游击战中收治伤病员的工作
·下一篇:王振祥:红色铁骑下太行
·故居馆工作人员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参观学习
·陈龙狮、田悦慧:祝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讲解员连小敏同志荣获“首届全国红色旅游故事大
·特稿:祝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讲解员连小敏同志荣获“首届全国红色旅游故事大赛”的二等
·论博物馆的公共安全和应急机制建设——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为例
·八路军纪念馆建筑精神的表达与实践
·太行民兵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试论革命纪念馆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
·军号在抗战中特殊意义——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藏品为个案的研究
·近代中国“万国牌”枪械溯源
·2015年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方案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版权所有 2010 八路太行纪念馆
技术支持: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山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邮箱:bljl-001@163.com
电话:0355-6437583(办公室)、传真:0355-6438666(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