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西麓,浊漳河东畔,矗立着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山城。一千六百年前,她从帝王佛教的图腾中走来,历经风雨沧桑,传载着济世的荣光。跨入新世纪后,她又涅槃重生,创造着崛起与腾飞的惊世奇迹,打造着山川秀美、和谐文明的山水生态宜居的现代城市。她就是驰名中外的化石之乡——榆社县城。
榆社县城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大兴二年(319),当时,邑人石勒称帝,建立后赵,在武乡水(今漳河)与仪川河(东河)的交汇处修筑新城作为武乡县县治所在地,此为“故武乡城”,即今县城。后赵时期的志书《上党国记》亦载,赵建武元年(335),佛图澄遵奉石虎之命,带着自己的弟子道安到榆社城(今县城),见“县衙建在佛掌之上”。于是和县令商量,扩建县城“集民夫三千,凡五载毕”。扩建后的榆社城半为县衙、寺庙,半为民居,且城内外建寺庙316所,僧尼有两千多人,佛图澄与弟子留此传教说法,至此奠定了榆社古城建筑格局。由于榆社城内外寺庙众多,因此当时又被人称为“小西天”。据唐《元和郡县图志》“榆社县”条目载:“县城,故武乡城也,石勒时筑”。北宋《太平寰宇记》亦延续这一说法,称:“县城,即古武乡也,石勒时筑”。以上清楚地说明,县城是原来的武乡县治,即故武乡城,县城是后赵石勒时期修筑的,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榆社县城经过历代修筑至清末,据清朝光绪版《榆社县志》载:“当时有土城两座,垒石成壁,东为上城,西为下城。”(清光绪版县志图6幅)城内设有县署、典史署、教谕署、查学署、察院等。古建筑有文庙、大同寺、五道庙、扶舆阁、东岳庙、先农坛、义学、漳龙阁、社稷坛、仙翁庙、真武阁、七神庙以及紫荆树、浴浪桥、碰珠滩等。城外有泰山庙、北文昌庙、河神阁、土地祠、南文昌庙、文峰塔等。到民国26年(1937),县城已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种字号店铺分列东、南、北三条街上,每逢集日,四乡村民云集,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可是,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山城,在日寇的猖狂入侵下,也未幸免于难。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寇侵占华北地区。1938年春节刚过,日军向太行山根据地大举进犯,首次动用8架飞机空袭赵王村。3月23日(农历正月二十日)上午9时,县城东南上空突然钻出5架日军轰炸机,倾刻间飞临县城上空,一颗颗炸弹尖叫着从人们头顶落下,刹时,爆炸声震耳,硝烟蔽日,碎石乱瓦横飞,民房中弹,店铺起火,庙宇纷纷倒塌,目标较大的鼓楼被炸弹掀向半空,大同寺的大树被拦腰折断,訇然倒地,人们到处乱窜乱躲,敌机又向慌乱的人群投下了炸弹。这次空袭,日机投下了60余枚炸弹,炸死群众107人,李彦祖孙三代全部惨死。国民党第3军94师驻在城内,伤亡500余人,城内房屋炸毁过半。硝烟还未散尽,人们惊魂未定。第二天上午10点左右,3架日机又飞至县城上空,在全城一片哭喊声中投下30余枚燃烧弹,当时正刮着风,县城居民住房大多是砖木结构的两层建筑,燃烧弹下,全城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之中,绝大部分房屋被烧毁。紧接着25日下午,又出动一架日机向东街残存的房屋投下三枚炸弹。然后向东河滩树林连投数弹,把数十株树木连根拔起,在树林里躲藏的老百姓哭叫着四处逃命。
1939年农历3月11日,日机出动飞机4架,15日出动6架,17日出动10架,投弹100余枚,再次轰炸县城,县城被炸成一片废墟。
1940年5月11日,日军1000余人,由武乡出发,侵占榆社县城。坂津大队藤本二中队驻扎第八中学,四周构筑工事碉堡,架设铁丝网。指使汉奸组织宣抚班宣传“王道乐土”、“东亚共荣”。强迫县城周围三里内村庄“维持”,四处“扫荡”,抓人抢粮,拆毁民房建筑炮台,修建了沿北、王景、管头、石匣等7个据点。沿北有敌20余人,王景有敌六七十人,都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和碉堡。
1940年8月,为了打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活动,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扩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战役,这就是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经过20天的激烈战斗,百团大战第一阶段胜利结束,华北敌人的各条交通线都陷于瘫痪。
为了进一步打击敌人,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又提出了乘胜扩大战果的设想。9月16日,八路军总部发出第二阶段作战命令,要求各部队继续破坏日军交通线,摧毁深入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据点。其中,八路军第129师的任务是:实施榆(社)辽(县)战役,拔除榆社至辽县(今左权县)公路沿线之敌军据点,相机收复榆社、辽县两县城。
1940年9月24日,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率部突破榆社城垣后,与周希汉参谋长(前右)察看战果。
榆辽公路是敌人深入根据地的平辽公路的前锋段,敌人企图把这条公路由榆社向西伸延,经武乡与白晋铁路连接,以分割太行山根据地。榆社县城,是日军自正太路经平辽公路、辽榆大道向白晋公路各据点,转运粮秣弹药的重要枢纽之一,因此设防最为坚固,由素以骠悍善战著称的滕本中队担负守备。该敌自进驻榆社以来,利用东关省立榆社中学及文庙等坚固建筑为核心,构筑大小碉堡8个,配备山炮两门、掷弹筒四个、重机枪两挺、轻机枪六挺,并储备了足够一年使用的弹药、枪械和粮秣。该中队除派出1个分队固守王景、沿北外,尚有220余人,并配有伪军60余人。
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结束后,陈赓率三八六旅司令部进驻榆林以南的宋家庄。9月18日,因眼病住进羊角医院的周希汉溜了回来。陈赓一见就说:“不用问,你这次回来没有经医院的批准。”机灵过人的周希汉哈哈一笑:“旅长,你这样对我说话,说明你这个当旅长的对我偷着跑回来,表示支持了。”陈赓冲他一乐:“不,没有表示支持,只是表示认可而已。”“旅长会说话。”周希汉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当初我去医院时,邓政委就说‘去住吧,以后还要打仗’,现在到了打仗的时候了,那就是说,不用再住院了。”“放心,”陈赓说,“榆辽战役马上就开始,我就等着你出来挑大梁哩!”
9月21日,陈赓接到了进行百团大战第二战役的作战命令。刘邓命令他指挥三八六旅、决死一纵队两个团的左集团,攻占榆社、沿北、王景三据点,并规定榆(社)辽(县)战斗于9月23日23时全线发起进攻。9月22日,陈赓和周希汉又接到刘伯承的指示,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之后,日军情绪低落,我军必须乘机在两日内歼灭榆社敌人,夺取榆社城,坚决割掉这块危害抗日根据地发展的毒瘤,以阻断平汉路、正太路和白晋路北段的敌人增援。鉴于这次战役的重要性和我八路军没有太多的攻坚战经验,刘伯承、邓小平下达的榆辽战役命令中,特别强调:“如某些据点之敌较久顽抗时,则以各种必要手段,如强袭、坑道作业等,务求克复之!”
受命后,陈赓情绪陡涨——他的逻辑是不打仗反而会伤元气。这也是战争的逻辑。陈赓决心也很大。通常,八路军打仗,都是用一个老团带一二个新团打。但这次,陈赓改变以往战略:由周希汉参谋长率领第772团和第16团,直接打榆社;他自己指挥那两个新团,即决死1纵队的第38、第25团,前去打沿北和王景这两个小据点。因此他对参谋长周希汉说:“希汉哪,见面分一半。你指挥七七二团和十六团攻榆社。我指挥二十五团和三十八团攻王景和沿北。走,先把地形看一下。”
周希汉随陈赓看了地形,仍觉不放心,又叫上七七二团团长郭国言、十六团团长查玉升,化装成农民,有的背上粪筐,装作拾粪;有的手里拿着镰刀,背着筐装作割草,围绕着榆社城分散侦察,一直摸到城门附近。
经过侦察后,指挥员们对于敌人构筑的地形工事和火器配备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大家认为守敌工事坚固,防御周密,奇袭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但强攻又可能招致重大伤亡。因此,各团都准备了梯子、煤油、燃烧弹、铡刀、地雷、炸药等破坏器材。根据侦察所得情况,周希汉和各团领导研究决定:用两个主力团的两个主力营形成攻击拳头,猛砸西关,撕开口子,突入城中。具体部署是:772团一个营配山炮1门,攻击西关西南角;16团一个营配机关炮1门,攻击西关西北角。为保证主攻方向胜利完成任务,周希汉又在其他方向的部署上作了精心的安排:第772团以2个连攻击城南敌哨所,第16团1个营在城北佯攻,并派1个连用火力封锁东门外敌碉堡,其余部队为预备队。
1940年9月,陈赓和周希汉率386旅参加百团大战突破榆社城垣后。
9月23日夜,微寒笼罩着榆社城四周的山野,中秋节以后的月亮还没有升上来,部队按预定计划开始向榆社秘密推进,由于部队在第一阶段的正太路破袭战中连战皆捷,干部产生轻敌思想,夜间行军不肯绕过村庄,队伍又不肃静,招致沿途村舍狗吠不停。第772团刚到河南街准备展开时,狗吠声四起,惊动了敌人,第16团尚未到达,日军便开始射击,我军的奇袭不得不变成了强攻。
23时,对榆社的攻击正式展开了。但是马上就遭到了敌人的顽强抵抗,我军尽管有压倒敌人兵力10倍左右的总兵力,但在火力上却并不占优势。打了整整3个小时后,我军主攻部队仅仅占了西关靠近城墙的几排房子,离敌军堡垒仅10余米。但由于敌人的火力太猛,再也无法靠近一步。当然,敌军也不敢出堡垒一步。在这种情况下,周希汉命令各团立即就地构筑工事,以小部队坚守,主力疏散隐蔽,待命再攻。
天亮后,周希汉非常着急,立即召开团、营、连干部会议,研究第二次进攻方略。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运动时狗叫惊动了敌人,是处于被动的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火力分散,组织得不好,未能压制敌人的火力。散会后,周希汉带着大家,冒着日军的炮火,利用各种地形地物,爬行抵近日军前沿,仔细观察日军明暗火力点和碉堡射孔情况,并重新组织了火力,规定了严格的射击纪律。发动攻击前,周希汉又同各团团长、政委一起认真进行了检查。广大指 战员把敌人火力点、射孔都编成号,并对自己的火力作了更具体的分工。炮兵把山炮抬到离西门约50米的一座楼上,从炮膛里直接瞄准日军城门楼火力点。轻、重机枪和特等射手,都把射击位置选在了距离敌人枪眼、射孔很近的地方,保证更加准确地命中目标。
下午16时30分,第二次强攻开始了。周希汉一声令下,战士们一齐开火,汇成连续不停的震天动地的巨响。密集的枪炮压制住了敌人的火力,敌人很难还手,只得施放大量毒气,并用四架飞机对我军进行低空轰炸扫射。
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们,不仅不因敌施放毒气而稍有停顿,反而更加勇猛顽强地接近两边的重要工事,巧妙地利用敌工事的死角,将大量手榴弹不断地投入敌人的碉堡里面。炮兵也准确地摧毁了两边的碉堡,杀伤了碉堡上面的大量敌人,接着又将城门上的大碉堡打开一个大缺口。16团12连的6班长王石德第一个冲上去,一口气将他所带的手榴弹全部投完,接着又把后面的战士递上来的二十多个手榴弹都投入碉堡。这位班长负伤后,另一位班长接着冲上去,继续向碉堡内投掷手榴弹,一直到将敌全部消灭,占领了碉堡。
经过一番恶战,敌人核心阵地西北角及西面的碉堡,都被我军攻克,守敌大部被歼。滕本中队长下令向城东的榆社中学转移,并利用西南角和东北角堡垒继续负隅顽抗。我突击部队几度猛冲都未奏效,毒气波及全城,我指战员几乎全部中毒。
为避免过多伤亡,周希汉命令各团暂停进攻,巩固已占阵地,防敌反扑。同时,在已得阵地上,再次召开干部会,总结经验,并利用已得阵地组织敌前侦察,这才搞清了守敌核心工事的构筑。
敌人的核心工事是位于城东的榆社中学,地势较榆社城略低,除了与榆社东门有一条道路相通外,其他皆沟道环绕,边缘阻绝;地坎高10米至35米不等;敌人在这里构筑了大小八个碉堡,形成互相支援的交叉火力网,还利用地形,将四周沟道修成峭壁,每道峭壁上又架上几层铁丝网,非常牢固。
针对这种情况,周希汉要各团广泛开展军事民主,研究战法,并积极准备攀登峭壁的梯子和破坏铁丝网的刀具,准备夜间再战。
这时陈赓来了。他说:“25团、38团已攻占沿壁、王景,38团击毙敌60余人,生俘4人,打得非常漂亮。他们说要向你们老大哥学习,你们打不下榆社怎么办呢?”
周希汉和在场的各团团长、政委,都异口同声地说:“没有问题,我们一定能攻下榆社。”“好!”陈赓说,“那就看你们的喽!”他又和周希汉一道摸到敌人阵地前面,数清敌人工事上的每个枪口、炮口和上下角度。陈赓压低声音指指两个大碉堡,说:“先抠了这两个眼珠子,再扫掉其他的胡子眉毛。”“行。部队正在绑云梯,准备登30米的峭壁。”
当晚23时30分,第三次强攻开始了。急促的冲锋号声,传达着攻击的命令。颗颗炮弹在敌人工事作响,轻重机枪、步枪的子弹射向日寇碉堡的枪眼,一排排手榴弹炸得敌人不能抬头。战士们提着铡刀,一鼓作气冲了上去。16团5连1排排长连破五道铁丝网,给冲锋部队开辟了通路。一批战士抬着几条梯子接起来的云梯,登上了30米高的峭壁,以迅猛的动作突破日军阵地,攻占了文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