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锋相对 反对控制
郝玉玺是在阎锡山“降日反共”方针指导下和共产党人的推荐下受命的,这就必然带来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13旅建军不久,阎锡山即派遣3名联络员,分别进驻该旅的旅部和两个团的团部(因三团不在此地)监视行动,收集情报,进行破坏。接着又派遣了“突击队”、“敌工团”和“点验员”,进行侦察和策反,还分三批抽调了70名干部到秋林集训,妄图改变这支部队的性质。
针对阎锡山的企图,郝玉玺与程谷梁研究后,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其对策是:对阎锡山的派员,从生活上热情接待,旅部和团部各派一名副官作为他们到旅、团机关和营连活动的联系人,并带他们到抗日前线去视察。另一方面对他们的企图,采取党内口头传达的方式,逐级传达到党员,指示每个党员要外松内紧,提高警惕,不听他们的花言巧语。再通过党员的活动,使每个战士都明确他们的面目。有一次,郝玉玺亲自带领驻旅部联络员程锡禹到桃花洞视察与日军的激战,使其亲眼目睹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气概。程不得不说:“你们这支部队作战勇敢,我要写报告,向阎司令长官请求,给你们补发枪支弹药。”在反扫荡的那阵子,领导对他们不强求。同时,旅团领导加强对战士进行教育,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了谁是真抗日的,谁是假抗日的。并把党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讲给指导员们听,大大提高了全体官兵的警惕性和抗日到底的正义感与光荣感。
“树欲静而风不止”。尽管我党一再倡导“团结抗战”,但是阎锡山为了存在,他要坚持“在三个鸡蛋上跳舞”,要拥蒋拒蒋,抗日降日,联共反共。他这时的主要方针是降日反共,他是决不会放过由共产党掌握的213旅的。于是除派员策反外,还调遣了三十四军、八十三军和六十一军共11个团的兵力,从北、西、南三面逼近213旅防地,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从11月中旬开始,阎军中的顽固派就不断向213旅挑衅闹事,扣留外出人员,切断新军与日军作战退路,并派遣特务引诱战士外逃。11月底乡吉特委书记赵守功前往晋西南区党委开党代会,将同上级党组织联系的电报密码带走了,213旅党的领导和上级党组织中断了联系,加之阎军的封锁,连信件也难以送出。
赴汤蹈火 壮烈牺牲
1939年12月初,阎锡山电报通知旅长郝玉玺前往总部,面谈“有关二一三旅武器弹药的补充问题”。对此,旅部领导认为,统战形势急剧恶化,阎锡山居心叵测,去的不是时机,可以借故推脱不去。但又考虑到,如果不去必然引起阎锡山的怀疑,又为顽军造谣挑衅找到了借口,最后决定还是以去为好,这能进一步了解情况,麻痹敌人,力争捞到一批武器。在这危难时刻,郝玉玺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带着副官王玉喜、丁荣之,警卫员小王和从特务连调来的两名神枪手李宝林和于太洋,一行6人骑着三匹马前往秋林总部。一到秋林,郝玉玺等人即被软禁起来,在专人的“陪同”下,从事阎锡山预先安排好的各项活动,使郝玉玺无法脱身,更不能同外界接触。这时,警卫员小王被暗害,又给配了一名叫雷光荣的当警卫,这实际上是阎锡山派的特务,时刻监视着郝的行动。直到25日,胡西安(党的单线领导成员),才以请郝玉玺吃饭之名,叫郝玉玺与牺盟总会负责人牛荫冠见面。牛焦急地说:“情况这么紧张,连我都要走了,你还来干什么?你来也不先见见我……”郝说:“阎锡山派人在半路上就截住了我,一切活动都由他安排,我无法脱身。你看怎么办?”牛要他在胡西安的帮助下,尽快离开此地,必要时可化装逃生,从小路返回部队。但是在两军对垒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阎锡山是不会让他脱身的。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发生,31日夜,阎军兵分四路向213旅发动进攻。213旅在党的负责人程谷梁的正确指挥下,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突出了重围,旅领导率领全旅官兵,掩护乡吉特委冲破阎军包围到达盘道村,与牺盟乡宁中心区机关、汾城县地方干部和区干队会合,于1940年1月1日渡过汾河到达太岳革命根据地,与决死一纵队胜利会师。
213旅向太岳根据地转移之后,阎锡山觉得争取郝玉玺无望,才于1940年1月2日晨假意给了些物资令其归队,同时安排三十四军在半路上杀害。郝玉玺一行6人带着部分武器和少数军饷过了黄河,副官丁荣之逃跑,其余5人路径不熟,仍在大路行进。傍晚时分,行至吉县西关,被三十四军的一个连包围,没收了他们的枪支弹药,押至东关扣在一个窑洞里,严密看管。是晚,郝玉玺预感到事情不好,他对大家说:“天明后,我可能要出事,你们要设法尽快归队。”说后让王副官给每人发了100块钱。
果然不出所料,3日上午开始提审,首次提审的就是郝玉玺旅长,实际上根本没有审问,直接押到通往山垢村的半路上枪杀了。郝玉玺同志就这样壮烈牺牲,时年24岁。第二次提审副官王玉喜,也被枪杀而光荣就义。第三次虚伪地提审雷光荣。最后提审于太洋和李宝林,经审讯后,送至军部特务连当战士。当时于、李2人并不知旅长的去向,几日后见到一营长的马弁身系旅长的皮带,问及此事,方知旅长牺牲了。在访问于、李两人的过程中,每当谈起旅长的指挥才能时,都流露出一种敬仰之情,谈及旅长被敌杀害时,又无不热泪盈眶。
在213旅,程谷梁等人从郝玉玺旅长离开后,心里就一直忐忑不安。他们凭着直觉,预感到这次郝旅长前往阎锡山那里,恐怕是凶多吉少。当时,阎锡山将杀害郝玉玺的消息封锁得很严密。直到后来,他们才在吉县那个村庄得知,郝旅长已遇害。当郝玉玺旅长遇害的消息传到213旅后,全体官兵们都万分悲痛,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向阎锡山讨还血债,为郝旅长报仇。可这仇如何去报,毕竟没有抓到凶手,没有抓到阎锡山的把柄,虽然明知道是阎锡山所为,但是表面上还不能对他怎么样,大伙儿只好咬破了嘴唇,血往肚子里咽……
郝玉玺同志年轻有为,23岁就当了旅长。这对一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年来说,官不能说不高,禄不能说不厚。但是郝玉玺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志在抗战到底,救国救民,他决不会为高官厚禄诱惑;危难的时刻,为了麻痹敌人,保护全旅的安全,他敢于赴汤蹈火;在敌人软禁的日子里,他没有向敌人屈服;在敌人将要下毒手的时刻,他视死如归,为正义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没有牺牲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上,却在白色恐怖的黑暗阴云下惨遭反动的阎军杀害,令人义愤填膺,更让人扼腕痛息!他的死是光荣的,伟大的、壮烈的。家乡人民不会忘记他,他曾经战斗过的吕梁山的人民不会忘记他,他的英名将永存青史,他的光荣事迹将广为传颂,并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息!
参考资料:《襄汾党史人物专题展——郝玉玺》(山西省襄汾县党史研究室)、《晋西南地区的抗战中心——汾襄乡边区》(阎长命口述)和《百度百科》等。
作者简介:赵春眉,男,中学一级教师。1969年4月生,山西省榆社县人。1992年7月毕业于晋中师专政史系。业余喜爱读书,痴迷文学,尤其酷爱诗歌。系晋中市作家协会会员、诗歌协会会员,榆社县作家协会会员、诗词学会会员。现借调于榆社县史志室参与《榆社县志》编纂工作。有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