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在滕代远副校长、张际春副政委的领导下,做好了反“扫荡”的准备工作。当鬼子来袭击时,抗大在掩护群众转移后,冲破了敌人的“铁壁合围”,转移到外线去,使鬼子扑了空,阴谋未能得逞。在反“扫荡”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抓紧可以利用的机会,继续进行教学活动,为进行侦察、警戒、夜行军、射击、投弹等课目的训练,以及进行时事政策的教育,非同小可“抗战必胜”的信心。我们在辽县(后改为左权县)、邢台县等地区,亲眼见到了被日本鬼子烧杀抢掠后的凄凉景象,也听到了根据地群众对敌人罪行的血泪控诉。同志们见此情景后,更加深了对敌人仇恨和对人民的热爱,更加坚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我们听到一首民谣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一次鬼子来‘扫荡’, 狗肏的好厉害; 抢走了爷爷的大棉袍, 还有那根大烟袋。 奸淫烧杀又抢掠, 到处在搞破坏, 我们要打败日本强盗, 铲除这个大祸害!”
在这次反“扫荡”中,我们太行陆军中学副校长史紫千、一队队长王席珍等同志在同敌人的勇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人们在艰苦的斗争中锻炼得更加坚强了。反“扫荡”结束后,有同志说:“我们能经受住这严峻的斗争考验,感到光荣和骄傲。”
太行陆军中学后来编入晋冀鲁豫陆军中学。一九四三年初,陆中奉命从太行山区出发,冒着风雪先后通过了同浦铁路、太汾公路、高岗公路等数道封锁线,渡过了天险黄河,到达陕甘宁边区。不久,编为抗大七分校三大队,在陇东东华池、平定川地区,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继续进行教学工作。为了迎接抗日战争反攻阶段的到来,在抗大校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和大练兵运动,创造了许多物质财富,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毕业后,同学们雄赳赳,气昂昂地重返抗日战场,为争取更大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我一直没有忘记那个年代,同志们在行军的途中高兴地唱着这样的歌:
“愉快的生活在这里, 没有悲愁,只有欢喜。 我无论走到哪里, 都不会把您忘记。 您是真理的火炬, 引导我走向光明。”
这歌声充分表达了大家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热爱,对抗大母校的留念和信赖。
第三篇:《一面学习 一面生产》
一九四三年十月,我从延安抗大总校调任到七分校一大队工作,担任政治处主任。抗大七分校分布在陇东合水县、东华池、豹子川、平定川地区。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教学和生产建设,培养我党我军中、下级干部。当时,学校开展了大生产和大练兵运动,那沸腾的场面和动人的情景,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大生产,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从一九三九年起,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和经济封锁,停发了八路军的薪饷,使边区财政供给发生了极大困难,军民衣食成了大问题。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克服财经困难,坚持对日抗战,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和全边区党政军民发出号召,要求大家一齐动手,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我们抗大七分校全体教职学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九四四年,是抗大七分校的大生产运动开展得最红火的一年。当时展开了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争当突击手和劳动英雄。条件是:一天开荒地三亩以上者,评为突击手;五亩以上者,评为劳动英雄;开荒十亩者,评为特等劳动英雄(均按一天开荒地最高纪录计算)。“五一”节前是开荒比赛最为紧张的几天,大家都是鸡叫头遍就起床,跑上山去开荒。说是争取时间,早起凉快,实际上人人都憋着一股劲呢。来到地里,天刚麻麻亮,大家就甩开了膀子干将起来。别看我们起得早,兄弟单位比我们起得还早,他们点着篝火大干起来了。我们一大队也不示弱,一股作气赶了上去。收工时,月亮已升起老高了。有些同志还在借着月光继续开荒,不完成当天的任务不收工。艰苦的劳动伴着愉快的歌声,在满山遍野里荡。白天,到处都是开荒的人群,你追我赶和荒山进军。歌声一波落了一波又起:
“二月里来呀好春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 多收些五谷送军粮!……” (摘自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二月里来》)
那时候,同志们互相叫着号,互相鼓励,真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休息时,大家都感到腰酸腿痛,一坐下都难以起来。但同志们通过表演几个小节目,逗得大家哈哈笑,在笑声中消除疲劳。这种乐观主义精神,鼓舞着我们战胜了许多困难。
在大生产运动中,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带头,把指导作用和模范作用紧密结合起来。他们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也要完成开荒计划。当时,学校各级领导干部都很年轻,平均年龄二十五六岁。抗大七分校校长彭绍辉同志在前线作战中身负重伤,失去一条右臂,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一把手”。虽然身体残废,但他身残志不残,坚持参加生产劳动,翻地、种菜、浇水、施肥,并注意了解学校生产和教学情况,解决实际问题。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大大鼓舞了学员们的干劲。
战场上出英雄,大生产中也出好汉。抗大七分校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了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特等劳动英雄钱有才,铁匠出身,身材高大,体质强壮,伸出胳膊来比一般人小腿都粗,一用劲全身都隆起筋疙瘩。他开荒用的镢头是特制的,又大,又沉重,一镢头扎下去,就能翻起脸盆大一块黄土。一九四四年“五一”节开荒比赛时,有一天他一个人开荒地十亩,创下最高纪录。他开过的荒地,翻起的土块一块接着一块,都有洗脸盆大,像鱼鳞一般覆盖着地面,乌黑油亮。既叫人羡慕,又令人服气。人们纷纷表示要向钱有才同志学习。二大队知识青年丁建民,暗下决心和钱有才进行比赛,他年轻力壮,进取心强,凭着一身虎气和总结的开荒的成功经验,在一天内也开垦荒地十亩,被评为特等劳动英雄。许多同志都说,别看丁健民是知识分子,经过艰苦锻炼,同样也能成为英雄模范人物。 女生队有个叫李明的同志,是一位中学生,她年轻、健美,像个舞蹈演员,有争当模范的先进思想。开荒、种地、饲养家禽样样都行,被评为劳动英雄。后来,她和一位男劳动英雄恋爱结婚了。他俩结婚的那天,同志们纷纷向这对劳动英雄祝贺,高兴地说:“以前讲美女配英雄,今天是英雄配好汉。”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只抗大七分校,一九四四年在陇东地区开垦荒地就有两万多垧。打的粮食,种的蔬菜,养的家禽自给有余。同志们在总结时,把开荒和秋收的情景编成了诗歌:
“春暖花开遍地香,山青水绿好风光。 抗大队伍上山岗,扛着镢着去开荒。 白天开荒太阳照,夜晚挖地趁月光。 大家动手齐努力,开垦荒地两万垧。 九月菊开秋风凉,抗大同志秋收忙。 镰刀割来锄头掏,扁担挑来肩膀扛。 收获蔬菜装满窖,打的粮食堆满仓。 教学生活得改善,劳动果实甜又香。”
经过大生产运动,不仅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克服了财经困难,而且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强了军民团结,支援了前线作战。同时,抗大教职学员也得到了很好锻炼。正如毛主席所说:“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
大练兵,重返前线迎接抗战胜利
一九四四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对中国人民极为有利的变化,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为了迎接抗日战争反攻阶段的到来,争取抗战胜利,抗大校党委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加快了培养军政干部和步伐。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大练兵运动,把教学和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农闲时,集中力量练兵,农忙时,用大部分时间抓生产,不放松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工作。
在一九四三年秋季开始的大练兵运动中,抗大军政课程比例就了适当调整。政治教学时间约占百分之二十五,主要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党的建设,时事政策问题。在部分单位进行的文化课程,主要学习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常识。为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军事教学时间约占百分之七十。主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著作,重点是针对日本军队的战术特点,进行我军的战术训练。同时,进行射击、刺杀、投弹、近迫作业,统称四大技术训练。
从一九四四年起,同学们大练兵的劲头更足了,都想练出过硬的本领,再上战场,参加大反攻,迎接抗战胜利的到来。同志们兴奋地唱着:
“我们的队伍更加壮大了, 钢铁一般的团结牢。 快把力量准备好, 抗战的胜利就要来到!”
那时学校训练器材和教具都很缺乏,大家动脑筋想办法,自己动手制作训练器材和教具。训练中采取官教兵、兵教官,互教互学的办法。教职学员的情绪非常饱满,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采取各种形式研究战术和技术问题,练习军事动作。有的同志半夜起来去厕所小便后,也要到单、双杠上做几个动作,再回去休息。有的同志因为一个动作没做好,无论吃饭、睡觉、走路都在琢磨,直到学会为止。有的同志因公外出时,还要带上一颗木制手榴弹,边走边向行进的方向投去。这样,既加快了行进的速度,又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各级领导干部以普通一兵的身份,经常深入到训练现场,同学员一起讨论战术问题,亲自参加射击、投弹等项练习,并参加实弹射击、投弹等项考核,成绩优秀者,同样受到表扬和奖励。成绩不佳者,也要给予批评和帮助,使之达到训练的的要求。
“功夫不负苦心人”。由于学校领导抓得很紧,教职学员热情很高,能够刻苦学习和不断演练,大练兵运动完成了预定的计划,取得了优异成绩,提高了干部的军政素质。毕业后,同志们都满怀信心的重返前线,参加大反攻作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十多年(作者注:徐兴华同志生前写本文时,距文中所述发生事情已有四十三年)过去了,在当时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没有向困难低头。相反,通过大生产运动,克服了财经困难,做到了丰衣足食,创造了奇迹,我们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党和军民团结一致,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
那时,我们一边生产,一边训练,造就了一批人才,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今天,在建设四化,振兴中华,改革腾飞中,是多么需要发扬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啊!
[后记]
每当打开父亲的遗留文稿阅读,都会令我感到一种心灵的深深震和沉甸甸的使命感。在崇敬与怀念我们的抗战前辈的同时,我常常扪心自问:我们的前辈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我们又能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