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唯有一人配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六大缘由彰显,即便万年之后,亦无人能超越毛泽东!
【一、如果回到当年的井冈山,你能不能从这里开始,把红旗插遍全中国?】

1927年9月11日,主席整合修水、安源、铜鼓三地的武装力量,编成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并正式发起“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的部队被整编为四个团,总人数大约五千多人。
然而,截至1927年9月29日,当主席带领起义军抵达江西三湾时,部队人数已锐减至仅800多人。
主席在三湾将800余人整合编为一团,此次改编后来被称为“三湾改编”。
然而,主席带领800余人抵达井冈山脚时,山上的王佐、袁文才两股势力却称“山寨空间有限”,仅接纳了起义军的300余名伤员,婉拒了其余500人上山。
主席无奈,只得带领剩余500余人在井冈山附近露宿行军打游击,与地主武装和民团进行小规模的反复驱逐斗争。
数月后,经过与王佐、袁文才的多次诚挚交流,并赠予山寨百余支步枪,他们终于答应主席率队入驻山寨。
此时,主席带领的小部队人数已锐减至不足400人。
试问,若重返当年井冈,面对那般险恶环境,换作他人,生存尚且艰难,谁又能断言终将红旗插满神州大地?
【二、如果让你重回赤水河畔,你能不能把数倍于我的蒋军玩弄于股掌之间?】

1935年1月,遵义被中央红军攻占后,大批蒋军迅速在遵义、桐梓周边集结。为摆脱困境,主席决策北渡长江,赴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主力会合。
此为军史著名的“四渡赤水”,当时敌我兵力悬殊,敌军多达40余万,而我军仅3万左右,敌我比例高达40:3。
主席率红军自遵义启程北进,意图经四川泸州与宜宾间渡过长江。蒋军迅速调遣重兵至川黔边境布防,严密封锁长江渡口。
二渡赤水时,主席指挥红军猛然回击,重返贵州,突袭娄关山,相继重夺桐梓与遵义,成功歼灭敌军二十余团。
主席为迷惑敌人,指挥三渡赤水后,第三次过河进入川南,假装要北渡长江。蒋军上当受骗,分兵进行围堵。
主席率红军四渡赤水后东进,再渡乌江逼近贵阳,诱使蒋介石急调滇军增援。此举顺利实现了红军“调出滇军”的战略意图。
在“四渡赤水”战役中,主席指挥3万中央红军,于蒋军40余万重兵围堵下,于川黔滇边境灵活机动,寻机歼敌,成功实现战略转移。
试问,若重返昔日赤水河畔,除主席外,谁能如此从容不迫,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将四十余万蒋军如棋子般掌控?
【三、如果重返解放战争,你敢不敢用127万对敌430万,并最终以碾压之势彻底击败敌人,建立政权?】

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领导人均备有一份清单,各自心中有数。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力量达到历史巅峰,其军队总人数攀升至430万之众。
我国各大战略区域、解放区及根据地的军事人员总数达到127万。
国民党拥有500万兵力,而对方仅有127万,战力对比悬殊,优势无疑倾向于国民党一方。
当时,重庆各界普遍认为,和谈若败,内战将起,鉴于国共实力悬殊,中共几乎无望战胜国民党。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北部,气候寒冷,拥有广袤的黑土地,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煤炭、石油等资源丰富,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国民党军队配置了7个军部、21个师团,总兵力达到28万人。
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麾下部队,总计拥有兵力32.5万人。
敌我双方兵力对比为1:1.1,即我方兵力略少于敌方,但差距不大,仍需谨慎部署战略,确保战斗的胜利。
晋察冀地区,作为特定地理区域,涵盖了山西、察哈尔和河北三省交界地带,其战略位置重要,历史上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
国民党军部署含6军及东北挺进军指挥部,共22师,兵力约24万。
我部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所辖,总计拥有兵力24.7万人。
敌我双方兵力相当,对比比例为1:1,实力均衡。
晋绥地区,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地理区域,其地位与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略要地,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国民党军队部署包含8个军及20个师,但因暂编师人员短缺严重,整体兵力总计仅为18万人。
我部乃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麾下,总计兵力达5.6万人。
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我方兵力明显少于敌方,具体比例为 1:3.2,形势较为严峻。

中原地区,位于中国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古迹与文化遗产,地理上连接南北,贯通东西,战略地位显著。
国民党军队配置了4个军部及下辖的12个师,总计兵力大约为15万人。
我部由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指挥,总兵力达6万人。
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显著,我方以1对2.5的劣势面临挑战,兵力对比约为2.5:1,形势严峻。
内战初起,关键在于中原地区,这一战役被称为“中原突围”,标志着全面冲突的开始。
晋冀鲁豫地区,即山西、河北、山东与河南四省交界地带,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是连接华北与中原的关键区域。
国民党军队配置了14个军部、36个师团,总计兵力大约为45万人。
我部由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指挥,总兵力达32万人。
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情况为,敌方兵力是我方的1.4倍,即我方兵力与敌方兵力的比例为1:1.4。
华中与华东地区,作为两大重要区域,各自承载着独特的地理与经济特色,两地在国家发展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共同推动着区域乃至全国的繁荣。
国民党军队配置了26个军、69个师,总计兵力大约85万人。
我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麾下,由陈毅、张鼎丞、粟裕指挥的部队,总兵力合计约37万人。
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明显,我方处于劣势,具体比例为敌方兵力是我方的2.3倍。
陕甘宁与川陕地区,作为重要区域,其地位显著。这些地区在历史上扮演着关键角色,地理上相互关联,共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战略意义。
国民党军部署5个军及配属部队共16师,含大量暂编师与骑兵师,总兵力约15万人。
我部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代司令员王世泰指挥,兵力达2.9万余人,加之延安总部直属队的5000余人,总计约3.4万兵力。
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对比明显,敌方兵力为我方之4.4倍,形势严峻,需精心策划战略,以应对此不利之比例。
华南地区,地处中国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
中共军队在华南仅有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总兵力不足2万,故国民党军在华南仅派驻3军9师,兵力约10万。
敌我双方兵力悬殊,我方以五敌一,面临巨大挑战。
综上所述,至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在各大战略区已部署80个军超240万陆军。同时,还留有近200万机动部队,随时准备行动。
回顾我军,上述数字构成了当年我们的全部军事力量与资源,展现了我军的实际情况与实力基础。
解放战争史,满载惊心动魄之事,道之不尽;亦充满荡气回肠之情,言之难穷!
试问,若重回解放战场,谁能拥有以127万兵力对抗430万敌军的胆识,并最终以绝对优势将敌人彻底击溃?
【四、再来一次抗美援朝,你能不能义无反顾出兵朝鲜,并把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

朝鲜战争中,新中国毅然出兵朝鲜,对抗包括美国在内的17国联军,这份胆识与气魄,面对如此强敌,实属难能可贵。
新中国初期,面临着来自国内多方面的严峻压力与挑战,形势颇为复杂。
就国内而言,战争创伤待愈,军队需休整;土改未完成,匪患未除尽。我军装备远逊美英,无制空权作战艰难,出兵难度与风险极大。
就国际影响而言,出兵朝鲜关乎新中国能否获国际认同。因新中国对朝鲜无国际义务,开战可能阻碍其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出兵即意味着肩负更重国际责任与自身风险,可能面临战败重来的极端情况,一切努力付诸东流,重返起点。
若按兵不动,帝国主义必将屯兵半岛,锋芒直指台湾,届时中国所要承受的代价将更为惨重。
在战略部署时,主席全面考量了中国军队面临的不利形势,并预设了可能遭遇的最严峻后果。
主席决定出兵朝鲜,基于对国内形势的全面分析、国际影响的顾虑及战略利弊的衡量,认为参战益处显著,不战则损失惨重,遂决心派遣军队赴朝作战。
事实证明,主席决定出兵朝鲜的睿智举措,让这场关乎国家立足的战役,赢得了长达70年的和平局面。
试问,若抗美援朝重现,何人能有此胆识,毅然决然赴朝作战,并将联合国军重逼回三八线?
【五、重回1949年,你能不能在千疮百孔的基础上,仅用28年时间就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世界第六工业强国?】

1949年新中国诞生,政治上实现了从分裂到高度统一,各民族空前团结,社会凝聚力大增,使中国成为了拥有强大国家能力的世界重要政治大国。
1840年以前,中国被划分为“古代”时期,这一时段标志着中国历史的早期至近代之前的漫长岁月。
1840年后,中国步入了“近代”时期。
1949年起,中国进入了“现代”阶段。这一时间点标志着现代中国的起始,保持了历史发展的逻辑连贯性,并准确界定了现代时期的开端。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可将此时期界定为“当代中国”,这一划分基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与发展。
新中国在1949年10月建国后的28年里,即从1949年至1978年初,成功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向世界第六工业强国的转变。
试问,对于拥有10亿人口的大国,除了国家主席,还有谁能规划出如此宏大的发展蓝图?这样的成就,实属非凡。
当代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归根结底得益于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开创性工作和坚实基础。
【六、重回六十年代,你能不能用不足十年时间,制造出卫星,氢弹,原子弹?】

中国在极其落后的基础上,面对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撤离的困境,依然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为新中国在国际上奠定了坚实地位。
战略上,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大幅增强了中国国防,推动了科技与经济发展,打破了核讹诈与垄断,改变了国家面貌与国民心态,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
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与讹诈,中国在科技领域自力更生,凭借自身力量成功掌握了核技术与空间技术,彰显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国际关系上,中国若未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及卫星,便难称大国,难有今日之国际地位。这些成就彰显民族能力,是国家与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对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至关重要,是无可替代的国之重器,其意义远超任何先进武器。
试问,若重返六十年代,除主席外,谁能引领全党全军,在短短不到十年内,成功研制出卫星及氢弹、原子弹?
以上六个缘由,清晰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
全球唯一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物,便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