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在7日电报发出后,又于当日晚与张震作了彻夜的商讨,形成了将敌人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的明确建议,8日晨即上报了军委、陈邓并华东局、中原局。电报中说,如果各老解放区对战争尚能给予比较大的支持的话,我们应迫使敌人现在江北之部队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与我在江北作战,造成我在江北大量歼敌的机会。如果认为这个方针是对的,“则我们在此次战役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州)蚌(埠)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歼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铁路,以阻延敌人南撤。”这个电报受到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9日,毛泽东为军委起草的复电指出:“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
整个淮海战役期间,粟裕以他积极的指挥行动,努力把握战场形势,关照战役的各个方向,保持和发展战场的主动,并以顽强的毅力,勇挑重担,实现了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淮海战役中他所负责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歼灭敌军一个“剿匪”总部,四个兵团,一个“绥靖区”的光辉战绩,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粟裕在二十多年频繁的战争年代中,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既努力学习战争理论,又注意从战争实践中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创新,经过反复的认识和实践,获得了驾驭战争的很大程度的自由。正是因为如此,他在战局发展到关键的时刻,都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更难能可贵的是一旦全局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又能以出色的战绩去实现全局的意图,为全局作出贡献。在军事指挥战线上,有的指挥员善于运筹帷幄,有的指挥员擅长战场指挥,粟裕是少数能够集二者于一身的堪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典范的军事家。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