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毛泽东接见了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小国弱国来访人民后,要求发表消息,让熊向晖起草。以下是熊起草后交毛泽东审阅的对话。
主席改完后,将稿子交给我,并问:你有什么意见?我说:后两处,主席改得非常好,“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最后胜利”,只表达了可能性,主席加上“一定会”,就表达了必然性。“感谢这些朋友对中国人民的称赞”,太庸俗,主席把“称赞”改成“友谊”,含义和格调就完全不同. 既亲切,又得体。只是主席对第一处的修改,我不理解。
主席问:有什么不理解的?
我说:“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是拉丁美洲朋友的原话,也完全符合事实,我不理解为什么主席那样改。
主席说:人家那样讲,我们不能那样写。我们搞了这些年的建设,不能说没有成就,说“伟大成就”就不符合事实。“一穷二白”的面貌还没有改变,有什么伟大呀?
我说:“成就”是“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所取得的”,这符合事实吧?
主席说:为什么一定要说毛泽东的领导呀?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就取不得成就了?这是唯心史观,不是唯物史观。我把唯物史观的精髓概括成一句话,叫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过去打仗,靠的是人民;现在建设,靠的还是人民。一切成就都来自人民自己的努力。你不赞成?
我说:唯物史观并不否定杰出的领导人的作用。
主席说:这是半截子唯物史观。领导人和人民不能分开,而是人民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其中包括了你们,也包括了我。如果脱离人民,做官当老爷,那就不能包括。领导人和人民也不能等量齐观。今天我向拉丁美洲朋友讲了,你在稿子上也写了,“人民是决定的因素”,应当突出决定的因素”,不应当突出“非决定的因素”。就是说,应当突出人民,决不要突出个人。
刘宁一同志说:主席的指示很深刻,我们要好好学习。时间不早了,这篇新闻稿就这样定下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