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将台堡(今属宁夏)会师。不久,在周恩来的干预下,被张国焘关押的廖承志等人获释。12月,廖承志抵达志丹(原保安)县,参加红中社工作,负责翻译全部外文电讯,同时参加写评论、刻蜡版等工作。1937年1月,红中社在延安改名为新华社。同年春,廖承志调到中央党报委员会,仍领导新华社工作。1937年10月,他离开延安赴香港主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6年7月,中共中央任命廖承志为新华社社长。当时,他在南京参加中共代表团工作。9月到延安。廖承志重返新华社后,按照党中央要求,积极完成了新华社的战备工作及其向战时体制的转变,胜利实现了新华社从延安到太行、到平山县的大转移,同时组建了全国的军事报道网和通讯网,出色地完成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宣传报道任务。解放战争时期,他还担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部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历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华侨大学校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等,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当选为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红中社时期的先辈,参加过长征的还有王观澜、李柱南等。王观澜(1906-1982)是红中社最早的负责人,1931年11月“一苏”大会召开期间,他在大会秘书处负责宣传工作,参加了创办红中社新闻文字广播的工作。同年12月,《红色中华》报创刊后,王观澜是实际上的业务主编。1932年8月,王观澜从红中社调到土地部工作。1934年参加长征,任红军第一、第三军团地方工作部科长、中央工作团主任。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任农业部副部长、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等。李柱南是译电员,他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和长征后到陕北都在红中社工作,一直到延安时期才从新华社调到新四军部队,他对电码娴熟,译电时可以不查电码本,人称李“本子”。1945年在通过敌人封锁线时牺牲。
“红色中华”牌匾的发现与回归,体现了新华社先辈的“红色中华”情结和长征精神,正如新华社社长傅华今年7月4日在新华社历史陈列馆举行的“红色中华”牌匾入馆仪式上所指出的:“‘红色中华’牌匾所承载的,是新华人与生俱来的政治忠诚,体现了新华社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优良传统;所凝结的,是新华人薪火相传的理想信念,让我们体会到前辈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如磐初心;所书写的,是新华人献身事业的执着追求,向我们传诵着新华人为党和人民鼓与呼的奋斗历程,为新华社留下了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我们从新华社先辈们的长征故事中,可以深切体会到“革命人”“党的人”精神品格、风骨气象,从而从光辉历史中接受思想的涤荡、精神的洗礼,汲取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