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解放军报》纪念创刊60周年,约请与军报有长期联系的我军高级将领撰写纪念文章。此文为该报发表的原副总参谋长张黎上将的专稿,老将军年轻时到军报投稿的经历,生动有趣,也让人回味、思考。
强军路上的良师益友
张黎
张黎上将,男,汉族。1943年11月生,山东省益都人。曾任中纪委委员、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陆军上将。1958年参加工作。曾任职于山东省临朐县机械厂、县造纸厂。1964年入伍。196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任兰州军区工程兵第2工区政治部宣传科新闻干事。1976年,任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干事。1978年,任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科副科长。1982年,任兰州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1984年起,任中央军委办公厅副师职秘书、正师职秘书。1989年,任解放军总参谋部第2技术工作总站政治委员。1990年6月,任总参谋部工程兵部政治部主任。1991年4月,任总参谋部政治部副主任。1995年起,任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1997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1998年8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助理。1999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0年6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曾兼任解放军总参谋部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2004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1997年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纪委委员,2002年当选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我入伍后,在连队第一次看到《解放军报》,就被她的内容所吸引,认真地从头看到尾。从此,每当军报发来,我都抢着看。
3个月后,上级通知我到军里参加新闻骨干集训。为了帮我提高军事素质,团政治处主任王秀珍特意把我带到一个全训连队,参加了两天战术训练。集训期间,我结合所思所见写了3篇稿子。一篇是《先穿哪一件》,探讨夜间遭袭时的穿衣顺序;一篇是《磨刀要用好磨石》,提出训练要选复杂和高难度地形;一篇是《构筑E形阵地,增强滩涂抗登陆作战能力》。第一篇很快在济南军区《前卫报》刊登。没想到几天后,我又接到军报编辑部的来函,让我把后两篇稿子再补充几个细节。这时集训已经结束,我也回到了连队,无法跟参训部队联系。于是,我把来函转给团部,把军报的信封和地址留了下来。从那以后,无论在惊涛拍岸的海疆设防,还是在戈壁大漠戍边行军;无论在青藏高原执行特殊战斗任务,还是跟随防化分队在核爆后的下风区检测,我始终把信封带在身边,并一直坚持看军报、为军报写稿。
被调到兰州军区宣传部后,我与军报的联系直接了,写稿也多了。1972年10月底,军报拟对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进行集中宣传,每个军区负责组织一个版,给兰州军区分的是第7条。军区原准备此事由刘静海副司令员、张献奎副参谋长牵头,他们担任过军事学院领导,军事理论造诣很高。但因为他们都在外地出差,皮定均司令员便让我组织几个人先干起来。我感到压力很大:这么大的事,我哪干得了?这时,作战和军训部门的同志给我送来了相关资料,我只好硬着头皮投入其中。十大军事原则第7条的内容是:“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联系军区作战准备实际,我连夜翻阅军事论著和古今战例,研究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逐步理清了思路。我组织19军和47军的宣传干事董振国、刘金波,很快写出了初稿。皮司令员认为写得不错,让我们先送到军报看一看。
到了北京,住进军报招待所,看到不少来修改约稿的军事干部,有的改了几次还没通过。我们仨胆怯地走进办公楼,把稿子交给了负责的编辑,在惶惶不安中度过了一天一夜。第三天,在军报食堂看到编辑,我壮着胆子过去问:“我们的稿子有没有改的基础啊?”他边吃边回答:“还行,你们回去吧!”我们想,糟了,肯定是连提意见的基础都没有。为了弄清情况,我们仨晚上悄悄来到编辑办公室,惊喜地看到办公桌上竟然放着我们稿子的大样,还用红笔做了很多标注,激动得跳了起来。11月25日,我们那篇稿子在军报发表。不久,这一系列文章还被汇集成册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次经历更激发了我写稿的积极性,后来我几乎每月都有稿件被军报刊用,还曾一周刊发过两个头版头条。再后来,我改做军事工作,写稿的机会少了,但仍想为军报写点东西。百万大裁军前,体制编制调整,我写了几条建议,在军报内参刊发,引起军委领导重视。继之,我又对干部工作提出几条建议,被军委领导批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