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头条>>正文
中红头条-慈爱民:勇立潮头尽风流——记著名侨领于学文博士的传奇人生(组图)
2022-12-05 09:48:58
作者:慈爱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说法:“人过七十古来稀。”然而,站在我面前的于学文博士,却颠覆了这个传统的定义。虽然,被我称之为于老的于博士已过古稀之年,但看上去却与实际年龄相差甚远。他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保养得很好。一头乌黑的头发梳得纹丝不乱,沉静的脸上看不出岁月的沧桑,反而透着恬淡、安详的光泽。

    我不由得感叹:“于博士,您看上去可比实际年龄要年轻20岁啊!”对我的评价他未置可否,只是淡淡地回应道:“其实,一个人外貌的年轻或者衰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服老、不怕老。只要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始终怀有追求、进取之心,保持充实、乐观、健康的生活状态。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之中把岁月不断流逝的苦恼忘掉啦!”

    于博士的回答充满哲理。我从他简短的回应中悟出了他对于生活的理解,也隐约读出了他事业如此成功的秘诀。纵览于博士丰富、曲折而充满传奇的一生,他不就是在始终保持追求、进取之心,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斗志,始终能够把握和顺应时代的大潮而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吗!

    那么,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来看看在那个改革开放大潮悄然兴起的年代,当时年龄还不到40岁的于学文如何以宽阔的视野和超凡的洞察力,投身到祖国怀抱,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篇章。

    他与美国“石油大亨”感情深厚

    1978年12月,划时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身在美国、对政治非常敏感的于学文感受到了这股清新如许的春风。作为旅居海外的侨胞,他仿佛听到了祖国母亲的召唤。

    1979年1月,中国农历春节期间,邓小平副总理访美。美国石油大亨亚蒙·哈默得到了会见邓小平的机会,他向邓小平提出访问中国并与中国合作项目的意愿。邓小平对哈默说:“我们都知道你。你是在苏联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过列宁的那个人。现在你要像当年帮助列宁那样帮助我们。”邓小平热情邀请哈默访问中国。

    亚蒙·哈默(1898~1990),是一位传奇式的美国著名企业家。他不仅拥有亿万家产,拥有医学博士学位,是享誉世界的美国石油大亨,也是一位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使者。他还是十月革命后第一个帮助苏联的美国商人,那一年他刚刚二十出头,因为同情十月革命,来到苏联,他与列宁长谈,被列宁亲切地称为“哈默同志”。

    在见到邓小平三个月后,哈默博士便率领西方石油公司16名高级官员组成的代表团,乘坐他的私人飞机来到北京。哈默博士由此也成为第一位叩开中国大门的外国大企业家,也是第一位乘私人飞机降落中国的外国人。

    也就在这一年,于学文来到哈默博士的西方石油公司,并被任命为该公司驻中国代表处总经理。当时,全球只有4家外国公司在北京设有代表处。

    采访中,于学文深情地回忆起他与哈默博士的友谊:

    西方石油公司在洛杉矶的总部大楼,位于洛杉矶最繁华的富人区——贝弗利山中心,韦斯特伍德林荫大道同威尔希尔林荫大道交叉处。

    哈默博士的办公室在大楼的顶层16楼。

    在西方石油公司期间,我曾多次到哈默博士的办公室汇报工作、沟通交流。哈默博士身材高大、满头华发,经常穿一身深色西服、一件白色衬衣。我每次向他汇报工作时,他都特别认真地倾听,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他是一位热情友好、谈笑自若的老者,十分平易近人,对中国也非常友好。从他的眼神里,我可以看得出,他是多么希望与中国的合作项目尽快有实质性进展,多么希望取得好的结果。

    哈默博士的办公室有许多特别之处,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哈默博士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当我第一次来到他的办公室,亲眼看到,他宽大敞亮的办公室墙上和桌子上,摆满了显要人物亲自题赠的照片,有列宁、勃列日涅夫、胡佛、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和尼克松一家、卡特、里根等历届美国总统,还有沙特阿拉伯的费萨尔国王、尼日利亚联邦军政府首脑雅库布·戈翁将军、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突尼斯的哈比卜·布尔吉巴总统、委内瑞拉总统佩雷斯、加拿大总理莱斯特·皮尔逊等各国政要。

    说起哈默博士,总不免想起他虽是了不起的人物,日常生活中却也有风趣、懂得人情世故的一面。有一次,哈默博士来北京时,让我给他买一块丝绸布料。可到了第二天,哈默博士对我说:“于先生啊,我把丝绸布搁在枕头下面,可能被我太太拿走了。”于是,我又买了一块丝绸给他,他开玩笑地说:“哈哈!这一次我一定要藏好,不能让我太太再拿走了。”

    陪同哈默七次见到邓小平

    从1979年开始,于学文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工作了10年。这1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迅猛推进的10年,也是哈默博士带领西方石油公司同中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艺术领域全面交流合作的辉煌10年。这10年间,于学文以美国西方石油公司中国代表处总经理的身份,住在北京饭店1407和1408房间,这一住就是10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没有开采露天煤矿的技术,为了引进西方石油公司的这项技术,中美双方从1980年就开始谈合作,双方都有强烈的合作愿望,但在权利、义务和经济利益方面,却经常出现分歧,多次反复,竟然谈了4年多。1984年底,在双方会谈接近达成协议的时候,又由于一个关键分歧导致谈判破裂,西方石油公司撤走了全部专家。

    于学文作为这个项目的具体推动者,真是心急如焚。那个年代,于学文几乎是不间断地奔波于北京和洛杉矶之间,常常是时差还没有倒过来,又要返回美国。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有一个信念始终激励着他,就是他一直记着邓小平在会见哈默时说过的一句话,开发大型能源项目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前提。他觉得邓小平的话,就是对他的嘱托,自己必须竭尽全力,让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先进的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在中国落地。

    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面对濒于破裂的僵局,于学文准备想尽一切办法挽回。很快,他约了中国煤炭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尹启农在北京饭店见面商谈。他俩分析,谈判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西方石油公司谈判代表团团长阿布德。此人本是芝加哥银行的董事长,对煤炭开发并不专业,对中国更不了解,使得谈判经常节外生枝。但对于这些,哈默博士很有可能并不知晓。由此于学文建议时任中国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亲自去美国拜访哈默博士。

    在得到高扬文的同意后,于学文建议哈默博士邀请高部长访美。哈默亲笔签署了邀请函。高扬文如期访美,在与哈默见面畅谈后,决定重新启动项目谈判。5年多马拉松式谈判,在濒临失败之际迎来了柳暗花明的转机。

    1985年6月28日,哈默博士抵达北京,当天晚上高扬文设宴款待。

    6月29日下午,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和中国煤炭开发总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签订《合作经营安太堡露天煤矿合同》,项目总投资10亿美元,年产1533万吨原煤,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项目之一,也是当时中国引用外资的最大项目。

    6月30日早晨,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哈默博士,并对项目将于第二天破土动工表示祝贺。邓小平说,这个项目是双方长期合作的一个开始。这个良好的开端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如果有50个像哈默博士一样的人来中国投资这样的大项目,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有了成功的希望。回想此刻,于学文至今仍无比激动,感慨万千。算起来,为推进这个项目,他陪同哈默博士,先后7次见过邓小平。

    也就在那天上午,于学文突然接到通知,让他马上赶到中南海胡耀邦总书记办公室。于学文很意外,也很激动,他一刻也不敢耽误,立即驱车来到胡耀邦的办公室。总书记宽大的办公室很简朴,家具不多,地面铺了红色地毯。一进门,于学文便看到胡耀邦背着手,正在欣赏地毯上展开的一幅巨画(长约3-4米,宽1米多)胡耀邦招呼他说:“于先生,快过来一起看看这幅画。”于学文走近一看,竟然是国画大师黄胄先生的巨幅精品大作,上面画了很多维吾尔族姑娘、几条牧羊犬和多匹骏马,一看就是难得的珍品。胡耀邦说:“我准备把黄胄先生的这幅《欢腾的草原》送给哈默博士,以对他在中美合作经营开发平朔露天煤矿项目中所做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他还细心地叮嘱于学文:“于先生,会见后你一定要把这幅画送上哈默博士的专机。”

    和于学文见面后,胡耀邦即在中南海会见了哈默博士和夫人一行,并设午宴款待了哈默博士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和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参加了会见和宴会。

    哈默博士收到画后非常喜欢,回到洛杉矶后就将此画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哈默博士去世后,这幅画由他的孙子收藏。多年后,受哈默孙子委托,在保利2013年秋季拍卖会上,此画由我国南方一个企业家以1.288亿元拍得。这幅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的名画《欢腾的草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美国人“选”出来的华侨总裁

    受到哈默博士对中国投资成功的影响,在美国洛杉矶贝弗利山有几位美国犹太富商也心潮澎湃,他们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也希望在沸腾的中国改革开放热潮中分一杯羹。于是,他们决定要成立一家专门做中国业务的公司,取名为美国世界中国贸易公司(WCT)。他们急于要找到一位中国本土出来的华人当公司总裁。他们看中了于学文,专门找到西方石油公司。哈默博士表示同意,但他提了一个条件,当他每次到访中国时,还必须由于学文来安排他的所有活动。

    就这样,于学文当上了WCT的总裁。当时在美国,以华侨出任美国公司总裁的已很少见,而在美国找到华侨出任美国驻中国公司总裁的却更为稀罕。香港英语商业报纸《虎报》称于学文是“华侨担任美国公司总裁第一人”。

    当时,于学文坐在一群高鼻子蓝眼睛、来自于美国贝弗利山的犹太裔富人中间,胸有成竹。董事们说,我们支持你当总裁,你也会在公司占有较大的股份,但是有一个条件,一年之内必须拿下项目。

    回到中国后,大概5个月时间,于学文就拿下了一个大项目。1985年12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WCT与北京轻工产品联合公司正式签订合资建造、经营北京亚洲大酒店的协议。由此,这几位精明的犹太商人对于学文刮目相看,因此也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全力支持。

    为了酒店的建设,于学文全力以赴、倾尽所有,与美国股东们一起在海外为酒店筹措所有建设资金,还无偿地帮助北京中方公司解决了全部注册资本。经过4年多的紧张施工建设,亚洲大酒店终于在1990年9月12日北京亚运会开幕前建成开业,投入了亚运会的使用。

    在担任总裁的5年时间里,于学文促成了中美之间多项进出口业务,在帮助中国打开美国市场的同时,也把美国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带回了中国。

    1992年,他独资成立香港纪新实业有限公司和北京纪新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在机电设备这一传统优势业务领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先后承接了中国外交部办公大楼、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国家会议中心等数以百计的国家重点工程的机电设备工程项目。

    于学文以宽阔的胸怀和真诚的感情投入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从不计较自己和公司的得失。有一年,在为天津一家大型国企引进日本先进的冷水机组时,这家国企付款晚了两个月,就在这期间日元大幅贬值,造成公司数十万美元的汇兑损失。如果于学文坚持按原合同付款,由这家国企赔偿公司的损失是顺理成章的。但于学文不仅没有索赔,还安慰对方说:“你们也没有预料到日元贬值,我很理解,就按照目前的实际汇率来付款吧,这笔损失由我来承担!”

    多年来,于学文就是以这种“甘于吃亏”的心态与所有的合作伙伴真心相处,不仅获得了事业的成功,也让他交到了许多推心置腹的合作伙伴和以诚相待、以心相交的好朋友。

    出色的中外文化使者

    于学文是成功的商人,又是颇有造诣的艺术家。由于他在文化和艺术方面的卓越禀赋,他做了大量推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工作,被誉为“出色的中外文化使者”。

    以文会友,以文交友,是于学文的交友之道之一。这样的佳话举不胜举。

    1982年3月,作为西方石油公司中国代表处总经理,于学文协助哈默博士,策划并组织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轰动全国的《哈默藏画五百年名作原件展》。于学文是这次画展的总推手。起因是此前哈默博士的藏画已经在欧洲、美洲、日本等国展出过,哈默本人非常希望能够在人口众多、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举办他的藏画展览。同时,中国的画家、艺术家及社会公众也都非常渴望看到这些必须到法国卢浮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才有机会欣赏到的大师原作。

    哈默博士和夫人亲自到北京,为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这次展览揭幕。他的揭幕词中说,很高兴能同中国人民一起分享他珍藏的艺术品,并通过伟大艺术的世界性语言对消除政治与文化隔阂尽一份力。

    这次展览极为成功,接待观众20多万人。成千上万的人每天排队等候观看这些珍品。展览为许多只见过西方名画复制品的中国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提供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机会——看到伦勃朗、鲁本斯、梵高、莫奈等彪炳史册的西方艺术大师的绘画与素描真迹。有一位河南青年油画作者,为了来北京欣赏这些大师的原作,甚至卖掉手表买了张火车票。展览期间,这位年轻人一直待在美术馆临摹大师作品。青年艺术家们对艺术如此地向往和渴求,令于学文极为感动。

    经过《哈默藏画五百年名作原件展览》的成功举办,于学文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许多艺术大家结下了深厚友谊。如当时的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作人、华君武,还有程十发、黄胄、李苦禅、黄永玉、黄苗子、吴静山、武中奇、靳尚谊、冯远、朱乃正等,都和他成了朋友。但于学文是个有原则的人,他并没有利用这层关系去索要大家的画作,一幅也没要过。他认为这是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应有的尊重。

    以《哈默藏画五百年名作原件展览》为开端,掀起了中外艺术交流的浪潮,很多艺术家都走出去,赴美交流、办展,著名画家陈逸飞就是其中之一。

    在对艺术的共同喜爱和追求中,于学文和陈逸飞成了好朋友。陈逸飞表示,他一直就梦想有朝一日能进入知名度非常高的哈默画廊举办个人展览。为实现他的这个愿望,于学文精心运作,终于为陈逸飞在哈默画廊举办展览创造了条件,并为他办理了出国邀请函及所有手续。这时,陈逸飞又提出希望哈默博士能够亲临画展并出席开幕式。但哈默博士年事已高,平时很忙,而且哈默平时在洛杉矶办公,而哈默画廊却在纽约,安排哈默专程赴纽约观看画展确有难度。

    但是于学文没有放弃。1983年10月,哈默博士去莫斯科会见苏联领导人,然后要返回华盛顿与美国总统里根会面并汇报访苏情况。得知哈默的专机中途要在纽约经停,于学文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在专机经停纽约时,西方石油公司中国业务部特意安排哈默途径画廊,做简短停留,并出席了画展开幕式。从此,陈逸飞在美国一炮走红,声名大震。开幕式后,陈逸飞展出的42幅作品,以不菲的价格一销而空。此后连续12年,哈默画廊一直包销了陈逸飞的全部作品。

    1984年,哈默博士访华时,让于学文准备一份礼物送给邓小平。时间仓促,来不及准备,于学文就把手头仅有的陈逸飞的油画作品《家乡的回忆·双桥》推荐给哈默博士。

    那天,邓小平看到这幅画后,便问:“这画的是哪个地方?”在一旁的于学文回答:“这上面画的是苏州昆山的江南古镇周庄。”邓小平当即说:“哦,周庄好!”从此,周庄之美名不胫而走。

    《家乡的回忆·双桥》这幅油画,是陈逸飞当年为感谢哈默博士的支持而送到西方石油公司北京代表处,让于学文转交哈默博士的。后来,于学文把这幅画交给哈默,他看了看便说:“不错,你拿着吧,就算我送给你了。”然而,这次哈默访华时,由于需要,于学文又毫不犹豫地把陈逸飞的这幅《家乡的回忆·双桥》贡献了出来。可惜的是,于学文永远失去了哈默博士亲自转送给他的礼物。几年后陈逸飞不幸病故,他也永远失去了一位知名画家的佳作。

    于学文与美国著名媒体人福布斯的交往,也充满着传奇色彩。

    说起梅尔康姆·福布斯,人们就会想起美国著名的商业杂志《福布斯》,大家耳熟能详的“福布斯富豪榜”,就是由这家杂志发布的。杂志的掌门人福布斯(Malcolm Forbes),是一位在美国政商界都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是历届美国总统的座上宾。福布斯爱好体育运动,尤其酷爱摩托车和热气球运动。他有一个宿愿——到中国去骑摩托车和放热气球。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人们对福布斯和这两项运动都毫不了解,就不可能允许福布斯进入中国。虽然他曾找过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前国务卿基辛格等人帮忙,也未能如愿。后来他找到了哈默博士,哈默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于学文。

    于学文起初也犯难,他想我哪有这么大的能耐啊!但是,既然哈默博士交待了,还得尽力而为。他想,福布斯走的是上层路线,找的都是大人物,自己可以试试走“基层路线”。他当时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淑芬是好朋友,经陈女士介绍,找到了当时国家体委体育服务公司经理陈汉章。这家公司刚成立,正需要搞一些有分量的活动,大家一商量,便向当时的国家体委领导汇报。这位领导认为这倒是一件好事,但担心福布斯会不会是来中国搞情报的?于学文把知道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体委也通过别的渠道作了些了解,最终同意了福布斯的请求,但有两个条件:一是不能在天安门广场放热气球;二是为防止热气球飘得太远,须由一根绳子牵引才能升空。迫不及待的福布斯马上答应了。

    1982年春天,福布斯带着6辆300cc排量的摩托车队和一整套热气球团队到达中国。摩托车旅行的起点,于学文和国家体委反复商定,特意安排在延安。目的是让这位美国资本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福布斯先生好好感受和理解中国的延安精神。于学文陪同福布斯参访了延安很多地方,包括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故居。在延安的旅行对福布斯触动很大,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吃苦、牺牲精神,令他深受触动。

    摩托车队一路往西安走。路过黄帝陵时,于学文向福布斯提议,让他按照中国的传统给中国远祖轩辕皇帝磕三个头,福布欣然接受,马上磕了三个响头,感叹道:“距今近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祖先,中国人民至今仍对他如此尊敬,这让我深受教育和感动!”后车队途经郑州、石家庄,一路上福布斯多次操动热气球升空,使沿途百姓、老少爷们儿看到从未见过的“西洋景”。

    回国后,福布斯把在中国期间录制的5个小时的录像,剪辑成“中国故事”系列纪录片,在美国第五频道反复播放,使超过5000万美国人看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于学文精心成就的福布斯中国之行,为新时代的中国做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外宣”。

    退而不休开始人生新起点

    哈默博士曾给于学文多次讲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像所有的老人一样,哈默也是60岁退休的。退休后,他在朋友的劝说下,花了8万美元,买下了濒临破产的西方石油公司。他青春焕发,全力奋进,直至他93岁逝世的当天,他还上了一天班。哈默博士在人生的晚年,用33年时间,打造一个年产值近400亿美元、全球闻名的“巨型航母”,也创造了人生暮年再创辉煌的神话。

    哈默博士退而不休再创业的精神和勇气,对于学文影响很大。于是,他在接近退休年龄时,也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把集团公司的主导权彻底交给儿子们,二是对自己的过去画个句号,一切从零开始……

    10多年来,于学文潜心学习研究祖国文化,创立了坝上春秋艺术园区。为了推进园区模式,年逾花甲的他攻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理论专业博士,获得博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当代艺术中的西方模板》一书,已由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闲暇之际,于学文最大的爱好是画画。他对中国传统水墨画很有造诣,尤爱画花卉,对画桃情有独钟,形成了多姿多彩、清新隽秀的独特画风。他还广结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国际上继续尽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努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奔走尽力。

    目前,于学文正在全力以赴推动位于东五环内的坝上春秋美术馆建设。该美术馆已经开工,由世界著名设计大师安藤忠雄亲自设计。她的建成,将为北京东部地区增添新亮点。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中红头条:群众的需求与呼唤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推出防疫方追踪报道之一(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勇立潮头尽风流——记著名侨领于学文博士的传奇人生(组图)
·特稿:(红军树)下谈共建——记万宁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与北大镇商会的“经济文化共建”
·《怀念他和他的战友们》——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致辞
·特稿:赞《刘帅风骨》——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
·特稿:落实二十大精神 紧跟习近平 紧跟共产党(组图)
·特稿:左觉农“革命的一生”
·中红头条:群众的需求与呼唤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推出防疫方追踪
·特稿:梅县区老促会举行红色革命旧址挂牌活动(组图)
·特稿:怀念毛泽东1921年10月在衡阳省立三师介绍入党的唐代文同志
·特稿:空四师鏖战朝鲜上空(三):空4师雏鹰初成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中红头条-慈爱民:勇立潮头尽风流——记著名侨领于学
慈爱民:勇立潮头尽风流——记著名侨领于学文博士的
特稿:勇立潮头尽风流——记著名侨领于学文博士的传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大健康行业系统设计与建设
何书典、郭新波:(红军树)下谈共建——记万宁市红
特稿:(红军树)下谈共建——记万宁市红色文化研究
江泽民的一张借书证(组图)
《怀念他和他的战友们》——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作者罗伯特·劳伦斯·库
特稿:赞《刘帅风骨》——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