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头条>>正文
中红网红色头条-红笔杆:毛泽东在瑞金和当地老百姓的感人故事
2020-04-28 14:46:46
作者:红笔杆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中红网江西瑞金2020年4月28日电(红笔杆)

    红军桥

    在瑞金城东6公里处叶坪村,有一座木头搭建的桥,横跨绵江河,是洋溪村的主要通道。它的旁边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驻地,即叶坪革命遗址群。这座桥被群众称为“红军桥”。这座桥是毛泽东、也是党和苏维埃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1932年的一天,毛泽东赴叶坪村 相邻的洋溪村去调查农业生产方面的情况,研究部署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工作。途径绵江河,发现架在河堤上的几块木板由于岁月沧桑和洪水的冲击已经腐烂,人一上桥,桥身便晃晃悠悠,吱呀作响,非常危险。

    毛泽东看见不远处赶来陪同调查的乡干部老谢,一边招呼一边焦虑地说:“老谢你看,这座桥都成这个样子,再不修一修,说不定哪天就要塌了,人走在上面多危险呀!”

    老谢的脸刷地红到脖子根,不好意思地回答:“最近农忙,没时间顾上了,再说,农忙也很难雇人。”毛泽东在了解情况后说:“党的干部一定要急群众之所急,不能因为其他工作忙,而忽略群众的基本的生活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根据地的建设!”

    毛泽东接着说:“现在不好请人,我们自己动手。”

    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乡干部改变了原先雇请工人修桥的打算,发动乡村干部利用午休时间找木头备石料。到了施工的日子,毛泽东早早地来到河堤边,与乡村干部一起抬木头、扛石块。老谢很不安地说:“毛主席,您工作那么忙,这里由我们来做就行了。”毛泽东拍拍老谢的肩膀说:“既然来了,就一起干吧,人多力量大嘛,早一天修好就早一天方便群众。”临近黄昏,绵江河上重新又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新木桥。

    红井

    1933年4月,毛泽东随临时中央政府机关迁往瑞金城西的沙洲坝,住在元太屋。

    在这期间,毛泽东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一天,毛泽东来到村口,迎面走来一个中年汉子,挑着满满的两桶水,随着步履肩上的扁担一颤一悠,桶内混浊的水不时往外溢出,毛泽东关切地问:“老俵,这水往哪挑呀?”

    挑水的人叫杨家兴。他没想到会在村口遇上毛主席,边走边说:“挑回家做饭。”

    毛泽东一听,连忙说,你等会儿。

    “这水你从哪挑来的?”毛泽东进一步问道。

    “池塘里。”杨家兴说完,转身就要走。

    毛泽东快步走到杨家兴面前,拦住说:“你带我去看看。”

    毛泽东和杨家兴来到池塘边,只见村边连着几口池塘,有的妇女在浣洗衣服,有的挎着菜篮在洗菜,有的在涮马桶,旁边还有三三两两的老俵用水桶来挑水。“其他地方没有水源吗?”毛泽东接着问。

    “沙洲坝这个村,是个荒沙地,常年干旱缺水。平时,外乡人都说,有女莫嫁沙洲坝,无吃无穿无水洗手帕。”杨家兴无奈地回答着。

    毛泽东听了之后,想了想说:“为什么不打口井呢?”

    听说要打井,池塘边的人一下就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不是不想呀,以前连肚子都填不饱,大伙就没心思了,将就着喝塘水了。”

    “过去办不到的事,我们今天要办到,而且要办好。”毛泽东动情地说。

    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苏区军民一起开挖了一口宽1.7米、深6米的水井。并从干涸的河床上挑来了鹅卵石,用三合土垒砌了井壁。毛泽东还下到井底铺设了过滤澄水的石砾和木炭,井水常年不干,清凉甘甜。从此,沙洲坝群众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

    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几次派人要填埋水井,沙洲坝人民奋起抗争,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水井。解放后,沙洲坝人民对水井进行了维修,取名“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表达了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切怀念。红井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群众是我们的手脚

    1931年9月28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总部从永丰迁驻瑞金叶坪村。叶坪的区、乡干部前几天就开始忙着动员群众让出空房,组织村民整治村周环境,清扫垃圾,以迎接他们的到来。

    村子北头的谢老汉,早就与老伴商量好了,将楼上光线好又通风的房间都让了出来,自己搬到楼下带着两个年幼的孙子一块住。收拾停当后,见村干部领着个高个、面容和善的红军向他走来,一进屋村干部就向他介绍,这就是以前常听大名却未见着的毛泽东,安排住在你们家。谈话间毛泽东很随和地登上二楼,看见房间整理得干净、整洁,感激说:“老谢,给你们添麻烦了。”

    谢老汉一听,不好意思地回答:“不嫌弃就好!委屈你啦。”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中红网红色头条-史嘉平:《为人民服务》一文在76年前是怎样形成的(图)
·下一篇:无
·特稿:毛泽东在瑞金和当地老百姓的感人故事
·特稿:毛主席持枪上战场的大柏地战斗
·特稿:铁血丹心映太行
·特稿:新时代著名书画家重点推荐——郭爱华(组图)
·特稿:"三农"战线上的尖兵――马军(组图)
·特稿:影响力人物:红色经典传记作家梁金安(组图)
·特稿:彭湃加入广东共产主义小组时间探析(图)
·特稿:卫冕全市优秀共青团干部(组图)
·特稿:安徽金寨干部学院青年教职工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中担当重任
·特稿:红土地上好男儿 不用扬鞭自奋蹄——访闽西原中央苏区连城县蓝天志愿救援队退役军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沂蒙红嫂家乡,景区成就业“孵化器”,六百余农民就
百色起义革命旧址管理处开展“五一”节前安全检查工
百色起义革命旧址管理处志愿者圆满完成百色市政协第
百色起义革命旧址管理处召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
百色起义革命旧址管理处多举措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红笔杆:毛泽东在瑞金和当地老百姓的感人故事
特稿:毛泽东在瑞金和当地老百姓的感人故事
中红网红色头条-红笔杆:毛泽东在瑞金和当地老百姓的
钟燕林:毛主席持枪上战场的大柏地战斗
特稿:毛主席持枪上战场的大柏地战斗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