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宝塔山合唱团在演唱《延安颂》。(中红网李学叶摄)
胡乔木之女胡木英(右二)和梁诚烈士之子梁宁宁(右一)等在演出现场合影留念。(中红网李学叶摄)
中红网北京2015年4月25日电(李学叶)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多位革命后代今天在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观看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演出的录制。录制现场,北京宝塔山合唱团演唱了《延安颂》、《南泥湾》等歌曲。
北京宝塔山合唱团的大多数团员,都曾在延安成长或父辈在延安战斗过。宝塔山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想必这也是合唱团以宝塔山命名的寓意。这些年过花甲的团员们有时还称自己是“延安娃”,或许是因为他们的童年都与延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胡乔木之女胡木英在录制现场告诉大家,《延安颂》这首歌非常优美、非常激扬,创作这首歌是和当时全国抗日战争的形式是分不开的。当时日寇侵占了国土,他们烧杀抢掠使百姓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全国的爱国青年面对这样的情况做出了参加抗战的选择。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已经到达了陕北,在陕北举起了抗战的大旗,号召全国人民抵抗日本的侵略。很多爱国青年通过他们的眼见耳闻和亲身感受,感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是真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所以很多青年抛弃了自己的家园,从各地成群结队地奔赴延安。
胡木英还讲了《延安颂》的创作背景。她说,延安当时是黄土高原上一座又穷又小的县城,各方面条件都很差,但是这么多青年还要奔赴那去,他们认识到共产党真是在抗日,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所有力量融入到抗日潮流中去。奔赴延安的很多青年,特别是一些文化工作者,到那后的生活跟他们以前比是天壤之别,但他们发现延安到处都是歌声,感受到一种朝气和抗日的氛围。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要把日本鬼子赶出去、消灭掉。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延安颂》词作者莫耶、曲作者郑律成,就特别想为延安创作一首颂歌。他们深深地体会到延安的氛围完全是一种新天地,所以他们就创作出了《延安颂》。这首歌当时很快就在延安传播开来,之所以能传唱到至今,就是因为大家只要一唱起这首歌,就会想起当年延安的那种朝气向上的氛围。这首歌能成为宝塔山合唱团的团歌是因为虽然那时候我们小,但是已经能够有点点滴滴的记忆。后来经过学习、了解,更深地认识到这段生活在我们的人生路上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再唱起这首歌,更多的人就能回忆起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
所以我觉得这首歌应该让全国的年轻人都知道,要传唱下去,胡木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