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头条>>正文
特稿:为了梦中的黄土地 程炜唱响山西老知青的扶贫之歌(组图)
2015-01-20 16:24:56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 王继红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18年时光穿越,18年扶贫开发,18年含辛茹苦,18年不懈奋斗,程炜以博大的胸怀和人生的壮美,书写了一部当代文化精英和老知青的感人故事,吟唱了一曲具有崇高价值的事业之歌,充满诗意的人生之歌!

    程炜,这位北京老知青,近50年来,三上山西,与大山结下了不解的情缘。1997年,为了改变这片苍凉而又贫脊的大山,为了扶持穷困得让人落泪心颤的乡亲,她毅然舍弃了安逸稳定的工作和生活,舍家离职,自带资金,在47岁时,来到了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大宁县榆村乡金圪塔村,孤身一人与大山整整厮守了18年。办学、修路、引水、通电、安装手机信号塔、绿化荒山、筹建知青博物馆、谋划二郎山旅游开发……。

    她像传说中的精卫,御石填海,坚忍不拔,要填平大山里已经经受和延续了祖祖辈辈的贫穷;她像传说中的女娲,炼石补天,矢志不渝,创造的是大山的绿色和百姓的富裕;她像传说中的杜鹃,啼血如朱,唇干舌苦,要涂染的是满山的树绿花红。

    程炜以自己的义举和实践为党和政府承担了压力和责任,为社会承受了痛苦与不幸。

    解不开的知青情结

    今年64岁的程炜,原是北京朝阳区幸福村中学教师。17年前,在中央发出“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的号召时,程炜自筹资金20万元,放弃北京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大宁县榆村乡金圪塔村搞开发式扶贫,并于1998年4月创办了“大宁县程炜扶贫开发有限公司”。

    她这已是三上山西。

    究竟是什么让她对黄土高原那样情有独钟?

    30年前,程炜曾是“知青部落”的一员,和他的同代人一样,经历了历史独特的一页。对于老知青来说,那片曾经放逐青春年华、流浪生命激情的土地总是驻扎在记忆心头,无法切割,只有追忆。

    当年18岁的程炜响应号召,插队来到山西省汾西县马沟大队,她很积极,很快就入了党。1972年初被推荐上了清华大学化工系,学高分子专业,1975年底毕业时,面对汾西县委的邀请和留京工作的机会,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对她有大山般恩情的山西,第二次回到汾西,担任马沟村党支部书记,后任县化肥厂基建指挥部副总指挥; 1978被任命为县委副书记,1978底由于历史的原因调回了北京,在朝阳区幸福中学当了一名教师。

    家生子过日子,一晃18年过去了,她被淹没在北京偌大的城里,岁月烙下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对程炜来说,一般人的标准不合适于她。,她心中依旧记着山区生活的父老乡亲,多少次梦回山乡,醒时又身不由己。

    1996年8月,一张“汾西县解放50周年纪念会”邀请书使程炜又一次来到山西。那次开会后,她去了马沟村,挨家挨户探望父老乡亲,他们一贫如洗的处境促成了她几个月后第三次重返山西的扶贫义举。

    程炜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时说:“心有千千结,情结最难解,无论苦乐,谁都不会忘记人生的第一驿站,汾西是我为之献出青春的土地,我忘不了当地老乡的朴质深情,插队那会儿,他们当我是他们家中的一员,渴了饿了,走进每一户人家都能受到热情款待,让我享受他们的善良。”

    1996年回汾西开会,程炜没急于回京,去了自己曾插队过的马沟村,想看看多少年魂牵梦绕的地方,她挨家挨户拍照、录相,想留下乡亲们变迁的影子。拍着、拍着,她的心越来越沉,她的希望同当年带领村民种的泡桐、杨树一样,在那条熟悉的小河边荡然无存。

    阔别18年,北京等地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地覆的变化,这里却山河依旧,当程炜走进当年老支书乔月明的家时,想不到他仍旧住在原是仓库的破土窑里,得知有人来看他,从蜷缩的炕头一点点爬起来说:“我老啦,见一分钱也不容易……。"程炜拿出100元钱塞在他手中时,老人声音颤抖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两行老泪顺颊而下。

    那次返京后,穷山村的影子白天夜里追着程炜。一有空,她就抱着相册、放录像看,看那些曾熟悉的,插队时待她亲如父母的乡亲们还过着贫穷的生活,每看一次,心灵就被冲击一次。十几年京华岁月她从未忘记他们,这次却被震撼了。她明白,她将再次选择。她的性格中有一种不安分的元素,她宁愿为自己心甘情愿的事业去冒风险,也不愿庸庸碌碌地虚度一生。

    1997年1月13日,她冒着深冬的严寒,从首都北京来到了国定贫困县大宁县榆村乡金圪塔村考察。这一次亲眼一看,她的心被这里的贫穷紧紧地、紧紧地揪住了。程炜先看的是学校,到了教室里头一看,破塑料布遮着窗户,教室里就两根木头,地上有一堆玉米秆,孩子们跑了十几里山路,自己背着水,带着饭来学校上课。学校没有钱,买不起煤,正是大冬天,孩子们就在那冰冷的教室里,坐在玉米秆上,趴在两根木头上写字听课。

    程炜含着满眼的泪水,抚摸着一个小姑娘冻得红肿冰凉的小手问:“冷吗?”
    小姑娘抬起那冻得发红的小脸,望着程炜慈母般的表情,低声说:“冷。”
    “学校离你们家有多远?”
    “有十几里山路。”小姑娘说。

    程炜再往下一看小姑娘的脚,一双鞋已经裂开了缝,露出的半个小脚指头冻得红肿,她弯腰把鞋缝捂了捂、按了按,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她用摄像机录下了学校那撕人心肺的场面。

    出学校,上山坡,半路上碰见一个小姑娘正在放羊,程炜走上前去,问:”你怎么没有上学去?”小姑娘说:“上不起.。”“想上吗?”“想,你跟我爸说说让我上学。”说着小姑娘呜呜地哭了起来。

    程炜手提着摄像机,哽咽着把这个穿着破烂衣服,浑身是脏的孩子搂到了怀里。

    走到小姑娘的家,也是破烂的土窑洞。快过年了,炕上没有席,缸里没有白面,程炜辛酸的掏出100块钱说:“凑合着先过个年吧。”

    小姑娘的爸爸哭着就要下跪,连声说:“大姐,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

    程炜问村干部孙新德:“村里究竟还有多少孩子上不了学?”孙新德说:“全村有19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相距都很远,因穷和路远等多种原因,全村有20几个小孩子失学。”

    这句话象一击重拳沉沉的打在了程炜的心上。

    翻过高山,程炜来到了最远的前棉条自然村王学昌家;一家三代四口人居住在半山腰的一孔破窑洞里,只见除了破破烂烂一点被子堆在没有炕席的破土炕上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他的媳妇因受不了这儿的穷于去年跑了,留下两个孩子,70岁的老母亲病着躺在炕上。

    程炜坐在炕头问:“大娘,您怎么了?”
    “难受!”大娘艰难的说。
    “您得的是什么病?”
    “路远也没钱看,也不知道得的是什么病。”

    程炜被大娘的话震惊了,她流着眼泪给大娘放下了100块钱和一点药,拍下了那发人深思的照片。

    不通车,不通电,离城远,离医院也远,若是有病只能是自生自灭。穷!可怕的贫穷!他们一贫如洗的处境,促成了她第三次重返山西的扶贫义举。

    人们常说最能为公众献身的人往往是那种不被家室所累的人,程炜之举也为这句话做了有力佐证,当然,那也是欲说重返这好艰难。

    她对年迈的妈妈一说出想法,年已70岁的老母亲自然不同意,呜咽着说:“我舍不得你走啊,你已两次去山西了,弟妹中数你年纪大,吃苦最多,这日子刚过好你又要去受罪,我心里疼啊。”

    丈夫从尼日利亚回来时间不长,刚过上幸福团圆的生活。开始还以为她还玩笑,后来看她真要走了,满心不高兴:“说说得了,还来真的呀,你就穷折腾。”

    学校领导不敢做主,跟她一起请示教育局领导,教育局领导说:“程老师,您说的这事绝对是一件好事,咱们知青才有这种解不开的情结。但我先问您,孩子多大了?”

    “13岁。”
    “要是您的孩子20多岁了,我毫不犹豫就会批准您,孩子太小了,您回去再考虑一下吧。”
    13岁的女儿搂着她的脖子说:“妈妈,你走了,谁来亲我呢?”晚上女儿说梦话都是“妈妈,你别离开我!”

    但程炜决心已定,经过细致深入的说服工作后她加快了重返山区开发扶贫的准备工作。

    安顿好方方面面的事情,她自筹20万资金准备出发了。

    春节刚过,冬意尚在,寒风料峭。

    朋友、邻居来送别,老北插来送别,领导、同事来送别•••••

    在家人为她举行的壮行宴会上,公公、妈妈、丈夫、弟妹、女儿全家老小15口人,一首《祝你平安》的歌曲还未唱两句,妹妹们哭了,弟弟哭了,妹夫们哭了,孩子们哭了,全家人拥抱在一起痛哭。妈妈不忍再看下去,把头转向窗外,不停地抹着泪眼。她伺候了18年的84岁的老公公哭着说:“程炜啊,你自己要多保重,我这把年纪恐怕见不到你了。”(不幸言中,老公公当年七月突然去世,那次离别竟是诀别)。

    此情此景,颇有几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

    我和女儿像朋友一样,但我从没有离开过她,我只跟她说妈妈这辈子活得特不甘心,时间要抓紧,再过几年,有雄心也没力量了…..出发那天,列车才过保定,我就受不了了,往常女儿晶晶这会儿放学回来,准在门口喊我……我的心都被掏空了。

    有知青情结的人不少,年华已逝,往事如歌,他们跟新时代一起开始新生活,回首往事虽然有一种说不清的情绪,但没有几个重返插队地区去创业的。为了同一土地上另一群人的艰难命运,程炜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后半生,这重返之举,重如泰山。

    在程伟身上,烙上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但那片曾经放逐青春年华、流浪生命激情的土地总是驻扎在记忆心头,只有追忆,无法割舍。有知青情结的人不少,年华已逝,往事如歌,他们跟新时代一起开始新生活,回首往事虽然有一种说不清的情绪,但没有几个重返插队地区去创业的。为了同一土地上另一群人的艰难命运,程炜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后半生,这重返之举,重如泰山。

    为扶贫生命寄与山区

    程炜去的大宁县金圪塔村是国家级贫困县中较典型的贫困村,居住着196口人,分散在19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最远相隔30里之遥,缺煤少电,交通不畅,连人类赖以维持生命的水也难以保证。仅有一所学校破烂不堪,全村已有20多个适龄儿童失学。由于分散和贫困等原因,全村占地2.5万亩,仅有1500亩可耕种的坡地,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却广种薄收。造成贫困——发展能力差——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贫困的恶性循环,山区的人民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

    程伟把金圪塔村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当自家事去办,当成最伟大的事业去干,当成回报山区父老乡亲恩情的一份最好的答卷!她若有所思又颇感慨地说:“经过一个人和一群人的努力,改变一个地方的生存环境,改变人们的贫困环境,改变许多孩子的命运,这件事干起来是很有意义的!”自然,我们为她的选择而感动,同时为她的行动而惊叹。最后,她补充道:“我曾经在山西上山下乡插过队,和这里的黄土地有着不解的情缘,和这里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为他们真心实意地做点事情,是我们老知青的共同愿望。”老知青的情怀溢于言表。她来到金圪塔村后,就夜以继日的调查、访问、规划、设计。气候多变、条件艰苦、身体有病,全然不顾,在地、县、乡、村等有关方面的大力配合下,很快勾画出了金圪塔村开发式扶贫的宏伟蓝图。

    第一,要把金圪塔村的荒坡荒地,开发成高科技农、林、牧、副的试验基地。取得经验后,逐渐推广,让农民直接受益。今年就准备开发“猴头菇”等项目。这叫做科技扶贫。

    第二,要把二郎山尽快开发成自然风景旅游区,也可说是自然风景扶贫旅游区。把金圪塔村现在的破学校和几个特困的住房与摆设保留下来,作为城市学生的教育基地。这叫做旅游扶贫。

    第三,要把金圪塔村居住分散的19个自然村,移民并成3个村,集中解决道路、通电、通水问题,彻底改善他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这叫做迁移扶贫。

    第四,要在3个村建3所学校,使现在失学的20多名孩子和现在上学的18名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为长远培养人才。这叫做教育扶贫。

    还要建敬老院,办农业联合开发公司等等,就是要使金圪塔村,在3年内率先达到小康标准。以启示和带动其它贫困地方的父老乡亲也走上开发式脱贫致富的路子。

    1997年4月9日在县、乡、村三级政府的支持下,在金圪塔村的一片荒山上,开了奠基典礼大会。鸣鸣的汽车声、轰轰的推土机声连成一片,赤背穿着棉袄的老汉,光着脚丫子的孩子喊着、叫着,跟着推土机跑啊跳啊。他们新鲜、高兴、好奇。好多年乡亲们就没有一起聚过,那一天比过年还要热闹。”

    她做的第一件事是历时3个月,行程2万里,走遍19个村每一户人家。她首先解决的是学校问题。她在林场借了一孔旧土窑,建起了幸福小学,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从6岁到14岁的20几个孩子同上一个年级。程炜又给每个孩子买了书、本、文具、书包。还给两个14岁的孩子交了学费。为了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也像大城市的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先后投资4万多元,建了两间72平方米全铝合金门窗的大教室,教室的上方一幅醒目的大横标:“知识是你们的希望,你们是中国的希望。”这成为贫困山区未来的象征。

    9月1日正式开学。八月底程炜在北京出差,9月1日前要赶回村里,这时女儿依依不舍地说:“妈妈,过几天就是我的生日,每次都是您陪我过生日,等我过了生日您再走吧。”孩子用祈求的眼光看着她 。程炜在讲述这段情况时,明显我们看到她的眼睛湿润了。她把女儿搂在怀里轻声说:“宝贝,山上还有好多孩子没有学上,妈妈不回去,这个学就开不了,小弟弟小妹妹没有学上多可怜,就让妈妈回去吧。”孩子懂事地点点头。

    开学这一天,公司给孩子们买了书本铅笔盒等学习用具,正好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组的记者来采访。
记者问一位来上学的小女孩:“你是哪国人?”

    “中国人。”
    “哪个省的?”
    “不知道。”
    “哪个县的?”
    “不知道。”
    “哪个乡的?”
    “不知道。”
    “哪个村的?”
    小姑娘大声答道:“金圪塔的!”

    封闭、落后、贫穷让“中国金圪塔村”的孩子一问三不知,程炜办学的义举无疑给他们开拓了一条通向光明的大道。

    而她要为女儿打一个祝贺生日的电话却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才有微弱的信号。

    她在给女儿的信中这样写道:“晶晶,我的好女儿,不是妈妈想狠心离开你,是妈妈这辈子活得不甘心,想给山区老百姓干点事。只有这几年时间了,可这几年又是女儿最需要妈妈的时候,你知道妈妈心里有多矛盾,有多想女儿呀!紧紧拥抱我的女儿,我的好女儿!”程炜说完这段事时,已经抑制不住眼眶里泪水。我们也为之感动。是的,她深深爱着自己的女儿,但眼下她却只能把心全操在了贫困山区孩子们的身上了。

新建的幸福小学

    从哈尔滨来的大学毕业生扬光、北京的大学毕业生邢瀚丁志愿放弃城市生活和工作,来到金圪塔幸福小学任教。他们对所有的学生都进行了家访,流着泪,心里燃着一团火,把全部心血都用在了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上。当年全乡23所学校统考,该校成绩名列第三,教师也被评为全乡的三名模范教师。看着孩子们精神面貌发生的变化,程炜欣慰地笑了,精神脱贫,她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1998年建成的公司驻地和供游客居住的宾馆。一排30孔窑洞十分壮观。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节省资金她带领职工边学边干,自己脱坯烧砖,她亲自设计上下水、沤肥池、雨水收集系统,连每个房间的窗帘、被单、被罩都是她亲手缝制。白天干活,一块凉馒头,一片老咸菜,一口白开水就是她的一顿饭;晚上钻进土坯垒的“家”睡觉,浑身酸痛,难以入眠。

    1998年她贴补村里每家100元建成70口旱井。她亲自参与挖坑扛管将山下的泉水引上了1480米的高山,结束了金圪塔村无自来水的历史。之后,又投资修通了从乡政府榆村到金圪塔村的7公里土路,基本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么?”

    公司站住脚跟后,程炜像一枚陀螺一样开始急速旋转,像一艘加足了马力的航船一样破浪向前,像一只上满了发条的钟表整天不知疲倦地有节奏运转着。她北上省城求助省农科院为村民购买适合当地种植的各种农作物种子;她带头养殖多寒特羊、小尾寒羊,把种羊发放给村民扶持他们致富;她从外地调来优种核桃、枣树苗木分给村里人栽植;她提供水泥和资金帮家家户户打旱井••••••一件件一桩桩,涉及村民致富的事儿程炜鞠躬尽瘁,尽力而为。前年,全村有11户买了摩托车,10户买了三轮车,1户还买了汽车搞运输,孩子们全部上了学,孩子们也通过电脑网络认识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乡亲们的生活开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正在从贫困中走出来,享受他们应有的快乐生活。

    同时,程炜承包了七个山头5000亩荒山,开始绿化荒山发展果木种植业。树苗都是她亲自去挑选购买,坐着大卡车,长途跋涉,每棵树苗都要浇上水用塑料布包好,以保证成活率。截止前年,公司已栽种枣树100亩,苹果树3000余株,核桃树5000多棵,各种杂木树15万株。夏日山外酷热,这里却满山翠绿,温度宜人,直如世外桃源一般。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中国首部描写毛泽东壮丽生涯的章回小说《大英雄本色》在毛泽东故乡韶山首发
·下一篇:无
·特稿:为了梦中的黄土地 程炜唱响山西老知青的扶贫之歌(组图)
·特稿:老知青再下乡帮民致富有亮点——记张承永第二次创业的故事(组图)
·特稿:长汀红色旅游宣传迈上新台阶
·特稿:《大英雄本色》目录与选载
·特稿:中国首部描写毛泽东壮丽生涯的章回小说《大英雄本色》在毛泽东故乡韶山首发
·特稿:中国首部描写毛泽东壮丽生涯的章回小说《大英雄本色》在毛泽东故乡韶山首发
·特稿:湖南浏阳 秋收起义文家市纪念馆开设“秋收大讲堂”课堂 传播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特稿:五绝·咏毛泽东
·特稿:五绝·咏毛泽东
·特稿:亲历延安岁月:延安中央医院的往事 [平装](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为了梦中的黄土地 程炜唱响山西老知青的扶贫之
王继红:为了梦中的黄土地 程炜唱响山西老知青的扶贫
特稿:为了梦中的黄土地 程炜唱响山西老知青的扶贫之
王继红:老知青再下乡帮民致富有亮点——记张承永第
特稿:老知青再下乡帮民致富有亮点——记张承永第二
中国首部描写毛泽东壮丽生涯的章回小说《大英雄本色
长汀红色旅游宣传迈上新台阶
吴德荣:长汀红色旅游宣传迈上新台阶
特稿:长汀红色旅游宣传迈上新台阶
中红网:《大英雄本色》目录与选载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