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11年8月9日电(红笔杆)
这是一张名为《东方红》的照片,只见在天安门的东方,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满天红霞、满地红光、满照红色。
这张曾经传遍祖国大地的著名红色照片,是中国影协原副主席、中国著名摄影家和评论家袁毅平的杰作。
不久前,我们中红网特意来到袁毅平家,只见在他书房墙上的显著位置,挂着这幅著名红照《东方红》。在他的桌上,放着一篇题为“我怎样拍摄《东方红》”的文章,看来事隔半个世纪,袁毅平仍在不断地总结自己拍摄《东方红》的体会。在我们的一再请求下,他再次介绍了当年拍摄的经过,才知道他为了拍好这幅红照,前后竟经历了两年多时间。可见一幅好照片的诞生,浸透着摄影师多少心血啊!
袁毅平拍摄的著名红照《东方红》(中红网红色图库)
在袁毅平家的墙上,至今仍挂着他的著名红照《东方红》。(中红网江山摄)
“创作灵感往往是不期而至的”
“《东方红》创作于1961年的8月,时隔已整整半个世纪。今天来回忆和追溯当年的创作情况,倒也有点意思。”袁毅平淡淡一笑,开口说道:“《东方红》从立意、构思、酝酿和深化主题,直到拍摄完成将艺术意象物化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大约延续了两年多的时间,其中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如前所说,开始(实际上是平时),我曾想拍摄一幅壮观的日出照片。因为每当我看到绚丽灿烂的日出景象时,心请总是激动万分,为此也费掉了不少胶片。比如泰山日出、东海日出、北戴河日出以及其它地方的日出,拍了不少。虽然其中有的照片还比较美,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但总感到缺乏新的意境。所以一直在观察与思考着如何把日出照片拍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新意。与此同时,我也一直在酝酿着拍摄一幅较有新意的天安门照片。因为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新中国的象征,全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向往着天安门。当时我有个很好的条件,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天安门,几乎年年、月月、日日为此。当我看到矗立在晨曦中巍峨的天安门,看到隐现在晨雾妙境中的天安门,看到在朝阳照耀下琉璃瓦上金光灿灿的天安门,看到宫灯高悬、红旗招展的天安门,以及节日夜晚灯火辉煌的天安门……我总抑止不住心头的激荡,产生一种所谓创作冲动,为此也一次一次地按下快门。但是,中外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拍摄过天安门的照片何止千万,其中已有不少美好的镜头。尽管我在变换拍摄角度、选择不同光线、等候不同气象等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但都未能脱旧出新。因此,我一直耿耿于怀,探索着如何把天安门拍得新颖独创,具有较深意境。为此,我常常瞑思苦想而不得其法,但这个‘幽灵’总在我脑际转悠,驱而不散。”
“创作灵感往往是不期而至的。”这时,袁毅平的语气不禁感慨万千:“那是一天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开始曲之前,反复响起‘东方红、太阳升’的清脆悦耳的乐曲声(其实那时候每天清晨都播放这段乐曲,只是我平日没有引起特别注意)。音乐艺术打开了我的心扉,一种艺术通感给了我莫大的启示,使我获得了拍好天安门照片的新机,这时我心中突然领悟,豁然开朗,刹时间我联想起 1949年 1O月 1日新中国诞生的那个光辉的日子,我似乎听到了那天在天安门上响起的‘东方红’的雄壮乐曲,也似乎听到了那天毛主席在这座新生的古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宏亮的声音。想象的翅膀一下展开了,在我的眼前仿佛呈现了一轮红日透过漫天的彩霞,在庄严肃穆的天安门的东方冉冉升起这样一幅壮丽的画面。这时候,‘日出’和‘天安门’这两个平素毫无关联的景象联系在一起了,它们已不再是原形态的客观物象,而是成为我心中的太阳和心中的天安门了,也就是说它们已经融合了我的心意,已经被‘意象化’了,而且这两个原本是分散的、单一的意象,在我的头脑里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鲜明的艺术意象了,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时代特征的意象!我简直激动得忘乎所以,心想灵感啊灵感,众里寻你千百度,你却蓦地显现在‘东方红’的乐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