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映农,1930年5月1日出生,云南省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之一的马龙县人,老家在该县游击中心根据地大庄乡境军村。幼名映龙,曾用名张仲仁,笔名耘农等。1948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曲靖地委史志工作委员会首任党史科科长,副处级。1987年3月离休后,坚持无私奉献献余热,有多种社会活动。任曲靖地(市)原滇桂黔边区老干部联合会秘书长、曲靖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后改为顾问至今)。曾被评定为全省离退休党史工作者老有所为先进个人,是国家二级“星星火炬”荣誉奖章获得者,受到两次省级表彰嘉奖。其事迹曾被曲靖市和省内外的多种书籍和报刊报道。
追求真理 投身革命
张映农生长在耕读为本的书香门第,自幼聪敏勤学,在家读私塾六年。身在山野、知农民苦难,恨黑暗求光明。时逢红军长征两次经过该县威震城乡,其深远影响注入童心。后入村小二年后、升学县城高小三年,品学兼优,成爱国少年,连年参加抗日救亡宣传,街头演讲才华显露,受师生和乡亲称赞。15岁以全县会考第二名,进入马龙县立中学读初中,苦学新文化求索真理。 时值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掀全面内战,镇压革命。寒冬黑夜盼黎明的他,先受四位进步教师启蒙,从酷爱读革命文艺书,到传阅革命报刊,解困惑明真理。继而荣获三位中共地下党员教师关爱培育,密读毛泽东许多篇名著,而心明眼亮,树立革命人生观,信仰马列主义,向往革命。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成为学运骨干,前后两年身经四次学运斗争锻炼,团结进步同学与反动势力抗争获胜。以善于写作之长,对外曾撰写多篇诗文抨击腐恶时政,在省报发表;在校内创办了《洪流》刊物五期,并执笔编写三幕话剧《出路》。趁毕业典礼登台发言,历数反动校长、大恶霸高国屏劣迹,赶其下台。后经社会声援,改由北大毕业的进步学者李德一任校长,为巩固和发展我党据点工作,创造了条件。此时原已申请入党的张映农,上级决定先为“民青”盟员,参加革命工作。因本校地下党活动有暴露,省工委应急安排三名党员和他速转移昆明待命,避开了敌人抓捕迫害。 1948年秋,为加强昆明外围据点嵩明工作,上级增派老地下党员王增庆带他同赴嵩明,投入新的斗争。化名张仲仁以“初二插班生”为掩护,完成监视敌特活动等多项特殊任务,保卫党组织安全,并在进步学生中勤交友,培养数名“民青”对象待后吸收,增添革命力量。就在此进一步考验中,同年10月初,上级批准他正式入党。
■ 1976张映农瞻仰中共“一大”会址
烽火考验 斗志弥坚
1948年12月,奉省工委调派返回马龙农村搞武装斗争。迅即在家乡组织农民兴起反蒋武装暴动,配合友邻反蒋武装共同抗敌扩展游击区。 1949年3月,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三支队挺进马龙东南部活动,支队首长杨守笃等召见在民军的秘密党员干部,委派张映农和刚由省到此的李彤,任民军第一大队部政工,公开做政治工作,团结军民抗敌围剿。为避实就虚,一、二、四大队联合远征寻甸县扩大宣传,寻机打击敌军,奔袭功山,俘军运卡车四辆,缴获一批优良武器和资金补充装备,将大量物资分发给当地人民。 出征返乡后,为适应县内统战工作急需赢得缓冲时间,按上级部署当民军代表,张映农出任双重政权大乡副乡长,致力巩固游击区各项工作。此期间,还密任中共马龙县特支联络员,完成多次特殊任务。在往返滇北八百华里,向支队军政首长汇报的途程中,张映农参与了成功扑灭禄劝县狗街地霸武装耿耀猷大队的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三支队回师滇东时,将本县民军四个大队集中整编,成为党绝对领导的马龙游击大队,调张映农任大队部政工宣传组长,两月后派回一乡,加强根据地建设。 敌中央军纠集武装重兵扫荡,闪电式进犯本县游击根据地,以“三光”政策镇压革命。张映农的家乡军村被重点打击,把他家的财物抢光、房屋烧光,而深受毁家纾难之灾,株连亲属遭难。但他公而忘私不气馁,斗志弥坚不畏缩,团结群众坚持斗争,历经烽火考验迎胜利。
■ 1950年10月中共马龙县第一区委主要领导张映农(后排左二)与全体区干部和武装班战士在三层大碉堡办公楼前合影
建国后的1950年上半年,他在本县第一扩大乡任党政主要领导人,开展新时期各项工作。乡政府被大股政治土匪猛烈围攻,在无援的危境中,因他预警在先,组织严防固守,指挥机智反击得胜,击毙了匪首张明贵,致敌溃散。速将乡政府干部战士组成武工队,连破三起谋反案,抓紧剿匪平叛安民,保住乡境安宁,坚持完成征粮等任务。 下半年撤大乡合并建区,张映农任区委和区农协领导一把手。在解放大军武工队协助下,组织完成清匪反霸斗争,健全基层组织,迎接社会改革。1951年3月张映农调地委工作队任副大组长、点长,搞完镇反、减退和曲靖、宣威两县四批土改运动工作。其后调省委党校学习统战和人事工作。
岗位多变 佳绩常见
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近30年间,张映农经历坎坷曲折,工作岗位变换多。他在地直机关9个部委办局工作过,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任劳任怨,勤奋工作,求真务实出成绩,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称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