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门外谓河广,一苇可杭之?岸上迎客老榕树,二帅对弈夕阳下,胜负皆欢娱。
上杭的名称语出《诗经•卫风•河广》。一捆芦苇能渡上杭的汀江水?这样的上杭是铁上杭吗?
先回望明朝,赣南巡抚王阳明在上杭建桥、平寇、祈雨有功,赋《上杭喜雨》诗:“山田久旱俄逢雨,野老欢腾且纵歌。莫谓可塘终拟险,地形原不胜人和。”这样的诗句,可知当时王阳明是如何得兴奋与欢腾,此后不久官拜南京兵部尚书。上杭后人为纪念他,将南门渡口的城门改为“阳明门”。
再读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诗词是毛泽东于1929年10月上旬在福建上杭县的临江楼上吟咏而成。初看这首诗词,读者感受到的是毛泽东和王阳明一样舒展昂扬、乐观自信的情绪。因为,王阳明是毛泽东的精神导师。当毛泽东站在临江楼上,眼见楼附近的阳明门,又与朱德对弈在阳明门渡口的老榕树下时,希望自己和王阳明一样平寇成功的必胜信念应该是很坚定的。
可是毛泽东和王阳明当时的处境不同。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在陷入敌人重重围困,不得不隐匿在福建偏僻的小县城里养病时,毛泽东果真如此乐观自信吗?虽然如今百姓为他建庙,把他当作了神来祭祀纪念,但那时他只是一个被红四军排挤又深受病痛折磨的凡人。所以,我这个小女子产生了疑问。一个人如何变成神的?一个人如何在极其艰难困苦中还能如此乐观自信的,他这伟大超凡的精神力量来自何处?读史是很有趣的事,也是一次震撼人心、冲击心灵、穿越不同人生的过程。
翻阅大量资料后,我发现了一则令我震惊的讣告。1930 年初,在寒风凛冽的莫斯科,流传着一条重要消息:“毛泽东因患肺结核病逝世”。当时在中国农村红色政权的创建过程中,尽管共产国际所持的理论与毛泽东的实践完全不合拍,但毛泽东在农村站稳了脚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共产国际也在密切关注毛泽东的行踪,对他十分重视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期望。于是,共产国际总部专门在英文版的《国际新闻通讯》上发表了一则一千多字、评价很高的讣告,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的重要地位。
这条消息是真的吗?那个时候,毛泽东究竟在哪里,做什么呢?为何认为他因病去世呢?这就要追溯到1929年的夏天。6月22日,在龙岩城内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大会对毛、朱二人的争论作了批评,认为作为全军主要领导人,他们两人对党内发生的争论负有责任,有同等错误,“但毛同志因负党代表与书记之工作,对此次争论应负较大的责任”,因此,“毛同志予以严重警告,朱德同志予以书面警告”。大会最后改选前委,选举陈毅为前委书记,由中央指定的前委书记毛泽东落选了。大会结束后,毛泽东不得不到闽西做调查研究和地方工作。做出这样的痛苦决定,毛泽东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是多么低落。可他和一般人不一样,尽管情绪低落,并未因此怨恨别人对他的不解而放弃自己的共产理想,解放穷苦百姓建立新中国的信念在他的内心是那样执着坚定,任何困难也无法动摇打倒他。根据红四军前委的建议,他前往上杭县蛟洋文昌阁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指出闽西党组织今后的任务是巩固和发展闽西红色根据地,并阐述了实现这一任务的六个有利条件和三条基本方针,毛泽东通俗易懂和问答式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与会代表坚持斗争,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次大会还选举产生了以邓子恢为书记的中共闽西特委,通过了由邓子恢等执笔起草,毛泽东修改审定的《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政治决议案》以及关于苏维埃政权、土地问题、共青团工作和妇女问题等五个决议案,制定了“坚决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工农政权的割 据而奋斗”的总路线,确定了巩固并扩大党的组织,发动并组织广大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扩大工农武装等5个方面的具体任务,为闽西土地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大会结束后,闽西各级党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起义暴动和开展土地革命运动,闽西大地上呈现出一派“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景象。
而红四军失去毛泽东的领导后,朱德一人挑起了指挥全军应付“围剿”的重任。攻克上杭城的战役并不好打,因为上杭是铁上杭,并非一苇可杭之。但红四军终取得了最大的一次胜利,朱德深感工作繁杂,独木难支,力不从心。而且,由于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准备不充分,在政治上失去了领导中心,又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因此会议争论不休,连续开了3天却毫无结果。这时,朱德才意识到毛泽东的重要性,渴望着毛泽东早日返回红军,重新主持前委的工作。当然,他们原有的激烈争论依然存在,而且正因为这样的争论,毛泽东才离开了红四军。但生死与共的战友,大敌当前,朱德不计个人得失恩怨,对毛泽东精深的政治理论与渊博的学识是始终怀着崇敬之情的。红四军内部许多人也觉得毛泽东离开红四军后的这两个多月问题越来越多,仗也越来越难打,都把重振红四军雄风的希望寄托在毛泽东身上。于是,朱德亲自致信毛泽东,请他返回红四军主持前委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