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是中央苏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的故乡。今年是福建省委、省苏、福建军区成立80周年,值此,很有必要梳理一下闽西苏区在中国红军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一、红军名称和红四军的由来
1、红军的由来。关于中国工农红军名称的由来,一种说法是来源于一副名联; 1927年11月13日,湖北黄麻起义后,起义军称“农民自卫军”。14日农民自卫军解放了黄安县城,活捉了伪县长贺守忠等,反动政权被摧毁。18日,新生的黄安县城披上节日的盛装,热烈庆祝新生的农民政府诞生。黄安县农民政府颁布了《施政纲领》。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土地革命,工农武装起来,推翻豪绅地主统治,建立工农政权;实行民主自由,改革劳苦群众生活;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保护商业贸易,保护小商人;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后来,中共鄂东特委宣布:将农民自卫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该军纪律严明,深受群众爱戴。当地著名书法家吴兰阶书写了一副对联:痛恨绿林,假称青天白日,黑夜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这一名联贴在新政府大门两边。表示颜色的10个词巧妙地镶嵌在对联里,唯有红色象征农民自卫军,由此“红军”的称号开始使用。另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共产国际沿袭苏联红军的称号。土地革命之初,各地起义部队称工农革命军。而最早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的是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军打出了自己的军旗——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上井冈山初期仍称工农革命军。1927年12月广州起义部队也称“工农革命军”。1928年2月25日,共产国际通过《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指出,“在苏维埃化的农民区域中”,党的主要任务是实行土地革命和“组织红军部队”。四,五月间,共产国际执委会东方书记处又在《关于中共军事工作训令》中要求中共在工农暴动胜利得到巩固的地方,必须把农民游击队改成红军。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军事工作大纲》,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此后,各地工农革命军和其他革命武装陆续改称为红军。
2、红四军的由来。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700余人,10月到达井冈山创建根据地,1928年2月改编袁文才、王佐部。1927年10月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失败,朱德、陈毅率余部转战湘南,于1928年1月发动湘南起义,将起义的农民武装改编为革命军。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率领的两支红军在井冈山会师,5月4日合编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0师(朱德兼任师长,宛希先任党代表,辖28、29、30团)、第11师(张子清任师长,何挺颖任党代表,辖31、32、33团)、第12师(陈毅兼任师长,邓宗海任党代表,辖34、35、36团),共一万多人。五月下旬,因给养问题,所属30团、33团、34团、35团、36团返回湘南,改成农军。各师同时撤消。军部直辖第28、29、31、32团,全军共六千余人。5月25日,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二、闽西十万工农当红军,在壮大红四军的同时创建了五个军的红军部队,诞生了红一军团,是名符其实的红军故乡
1、红军第四纵队的组建。1928年8月,中共闽西特委成立,郭慕亮任书记。同时成立闽西起义总指挥部,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长王海萍任总指挥,张鼎丞、邓子恢、傅柏翠任副总指挥,统一领导闽西地区武装斗争,并将龙岩、上杭、永定起义武装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十九师,下辖三个团:白土和蛟洋的武装编为第55团;金峰、上湖雷武装编为第56团;溪南里的武装编为第57团。红19师成立后,即攻击四周乡村据点。由于采取了灵活的战术,接连攻下了几个据点,每次都能缴到十几支、几十支枪。1928年9月以后,因敌纠集重兵进攻,革命力量遭到损失。为了保存实力,以待时机,中共闽西特委决定采取有组织的暂时退却,革命武装隐蔽活动。1929年初,罗瑞卿、曾省吾受中共中央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派遣,到闽西整顿游击队,加强对闽西工农革命武装的组织领导和军事训练。经过训练后,把集中在上杭蛟洋的红军游击队编成闽西工农红军第59团,傅柏翠任团长,曾省吾任党代表,罗瑞卿任参谋长。红四军1929年3月第一次入闽攻占了长岭寨,消灭了军阀郭凤鸣部,解放了长汀城,即在长汀接收了30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弥补了红四军撤离井冈山过程中的损失;1929年5月第二次入闽三打龙岩城,歼灭了军阀陈国辉。随着斗争的发展,红四军不失时机地将分散的地方武装上升为统一编制的正规红军。1929年6月,红四军前委决定组建红四军第四纵队,由长汀赤卫队、永定湖雷、溪南游击队,红59团等合编为红四军第四纵队第七支队,由永定、龙岩、上杭东五区的武装编为第四纵队第八支队。傅柏翠任第四纵队队长,未到任由胡少海继任,李任予任政治委员,后张鼎丞接任,罗瑞卿任参谋长,谭震林任政治部主任。红四军第四纵队的组建,使红四军的兵力一下发展到5000余人,使这支中国革命的生力军得到发展壮大。此后第四纵队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出击东江、攻克铁上杭等战斗的磨练,迅速成为正规的红军部队。攻克铁上杭后,红四军又进行了扩编,每个纵队由两个支队扩编为三个支队,总兵力已达6000余人,其中近半数是闽西子弟。红四军第四纵队的组建和红四军在闽西的扩编使闽西人民成为中国革命斗争的主力军,在红军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闽西红军第12军、第20军、第21军、新12军、第19军的建立和发展。
红军第12军的成立:1930年,闽西各县的赤卫总队经过扩充,都发展成为地方红军——龙岩为第1团,上杭为第2团、第6团,永定为第3团,连城为第4团,长汀为第5团,各团为300—700人不等,应该说具有相当的实力。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定,将各县的赤卫团改编为地方主力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任命邓伟为军长、高静山为政委、陈正为政治部主任、邓壹为参谋长。全军6个团,共3000余人,2000支枪,每人平均有15至20发的子弹。1930年4月10日,根据中共中央给福建省委关于“闽西六团红军,中央决定你们立即集中起来,建立红军第十二军”的指示,红9军随即改为红12军,由邓毅刚任军长、邓子恢任政委、陈正任政治部主任、邓壹任参谋长。全军共辖6个团,3500多人。5月下旬,红12军进行了扩编,人数达5000多人。5月18日,红12军在永定下坝一战,歼灭大股民团,毙敌200多人,缴枪200多支。1930年6月,红12军划归红一军团建制,又为中央主力红军增虎添翼。
红军第20军、第21军和新12军的成立;1930年5月,刚成立不久的红12军为了配合广东东江红军第21军向潮汕发展,奉命向广东东江出击,闽西苏区又无地方红军保卫的状态。因此,闽西苏维埃政府决定,将各县的赤卫队、少先队集中起来组建红20军,胡少海任军长、邓子恢任政委。很快的全军由3个纵队发展到5个纵队加2个游击队,近4000人。1930年6月,又以红四军第四纵队、红12军第一纵队和各县的赤卫队合编成新的红军主力红21军。胡少海任军长、邓子恢任政委、陈正任政治部主任、邓毅刚任参谋长。全军共5个纵队2000多人。仅仅半年时间,闽西苏区就接连成立了三支地方主力红军,总兵力达万余人,为壮大红军作出了极大贡献。同时,地方武装赤卫队仍在发展。到1930年7月,闽西各县有组织的赤卫团、常备队和赤卫队,人数已达3万人之多,少先队的组织亦发展到5万人之多。1930年7月中共闽西特委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后,红军第21军政委邓子恢调福建省委工作,其职务改由李任予接替。9月,红21军出击东江,失利后退回闽西。为加强部队的战斗力和统一指挥,闽西总行动委员会和红21军军委联席会议决定,将红军第21军和红军第20军合编,成立闽西红军第12军。为了区别于第一军团的第12军,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新12军,贺沉洋(后左权)任军长、施简(后为黄埂)任政委、李任予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第2、第3团。新12军成立后,出击平和,进攻漳平、永定、上杭、连城,因敌强我弱,连遭失利。原第21军军长胡少海在漳平永福战斗中负重伤,在回龙岩途中牺牲。
红军第19军成立:1933年3月,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为加强东南战区的作战行动,在由宁化、清流等地武装编成的独立第7师,由龙岩、永定独立团编成的独立第8师,由长汀、连城独立团扩编成的独立第9师和武平红军游击队编成的独立第10师的基础上,整编成立了红军19军。3月6日,在上杭旧县石圳潭召开了成立大会。叶剑英兼任军长、杨尚昆任政委、杨英任政治部主任。辖第56师,师长陈树湘、政委张平凯;第57师,师长韩伟、政委范世英;第58师,师长杨如海、政委简载文。后改为红34师。
3、闽西红军学校和红一军团的诞生。
闽西红军学校:在井冈山时,朱毛领导的红四军就开始创办教导队和红军学校。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时,军部又办起了随营学校,各纵队均成立了教导队。根据福建省委的指示,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就作出“建立和扩大闽西红军,开办红军学校训练干部人才”的决定,并充分利用红四军所拥有的军事教学资源,开始创办红军学校。1929年11月,红四军出击东江后转战闽西,就将随营学校设在龙岩大池,总队长石迟峰、党代表邓子恢、副总队长谭希林。1930年春,改为红军学校,朱德兼校长、毛泽东兼政委、陈东日任政治部主任。红四军向赣南进发,其随营学校留在闽西,改为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谭希林(后何长工)任校长,邓子恢任政委,左权(后邓萍)任教务长,归中共闽西特委管理。1930年1月,闽西红军学校正式在龙岩第九中学创办,校长谭熙林,邓子恢兼任政委。第一期招收学员200名,由闽西各县的区乡苏维埃负责选送,每期学习六个月。第二期除招收闽西学员200名外,还招收全省各县和邻省的学员200名。后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规格不断提升,招生人数由800人增加到1500人,其中香港250人、厦门270人、上海150人、东江200人、赣南450人、闽西200人。1931年5月,闽西红军学校改称闽粤赣红军彭杨学校,又称第三分校,肖劲光任校长,张鼎丞兼政委,李林任教务长。随后该校与红一、三军团的随营学校合并,成立了中央军事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