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八路军抗日军人家属子弟小学旧址
恢复“延安抗小”遗址,并将其建成青少年教育基地
延安,因中国共产党在这里的13年,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和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和“中国革命的圣地”。从而,使延安成为是一个神圣而又令人神往的名字;成为一块神秘而又神奇的土地;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友人心中永远的敬仰。
所以,从1935年的那个时候起,至今77年来,前往延安参观学习、缅怀祭奠、寻史访友的中外人士已不计其数。随着世人对延安的向往与深入了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振兴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发展,恢复革命遗址、开发红色旅游、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成为延安建设、提升地位及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主体。
众所周知,延安的枣园和杨家岭,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红色参观、旅游圣地。而1941年,建立在这两者之间邓家沟的“抗小”,即具有历史特殊性的八路军抗日家属子弟小学”遗址,却还在默默地沉睡着,等待着复建、开发,以期让人们了解,那个时候的学校生活;以期向世人展示,那个时候独特的办学、教育理念和风采。 一、十八集团军抗属子弟小学 (简称“抗小”)
从一九四O年开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要选派大批干部到抗日前线指挥作战和开展地下工作。为了解除这些干部的后顾之忧,能让他们安心工作,八路军总部于一九四一年七月在延安大砭沟桃花岭下筹建了一所供给制的寄宿小学,即“八路军干部子弟小学”,专门负责这些干部的子女教育问题。
一九四三年九月,因为校舍无法容纳不断增加的学生,学校搬迁到延安枣园斜对面的邓家沟,同时改名为“第十八集团军抗属子弟小学”。简称“抗小”。
“抗小”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八路军革命干部子弟及烈士遗孤,使其成为为边区人民服务的初级或中级干部的后备军。全校分三个年级,教学内容以文化教育为主,政治、思想、生产三种教育为辅,以培养学生的革命观点、劳动观点和群众观点。毛泽东曾亲笔题词:又学习,又玩耍。
学校的校舍条件十分简陋,以依山就势的土窑洞为主,露天上课吃饭、地上练字算术,是经常的事情。抗小学生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学习文化知识,接受革命教育。抗小的学生主要由革命领导人的子女、革命烈士的遗孤、白区地下党的子女组成。刘少奇、任弼时、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子女,澎湃、谢子长等烈士的遗孤,李鹏、李铁映、伍绍祖等都曾就读于该校。该校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新生力量,大都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才。一九四六年,学校与延安保育小学合并。 二、“抗小”遗址现状
成立于1941年至1946年的“抗小”,主要生源,是抗日战争期间高级指挥官子弟,及中央干部子弟。解决了当时许多干部和前线指挥员的后顾之忧,并为新中国的成立,培养了一代新生力量。故而,“抗小”也成为红色圣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近年来,在延安抗小工作、学习过的老前辈多次到延安寻访。曾经的校友李铁映同志,虽然一直关心、惦记并几次到实地探访,但2008年9月,还是和罗箭将军等,受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和诸多老校友委托,专程赴延安视察。他们看到抗小旧址现存土窑洞30余孔,但多已坍塌破损;遗址周边杂草丛生,建筑凌乱,环境恶劣,已经很难辨认出红色遗址迹象,严重影响“抗小”这个革命纪念地的形象。而且也与延安这个国家历史名城的革命文物体系不相协调,故对“抗小”——这个曾经很能展示延安精神学校的现状,深感惋惜。于是,他们代表所有校友和曾经工作过的同志们,向陕西省委、市政府,向延安市委、市政府,多次表达了迫切希望恢复、保护抗小旧址,同时把其建成对青少年进行延安精神教育基地的愿望。
2012年5月9日李铁映同志携夫人秦新华(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会长)回到了延安抗小邓家沟。他们心情非常激动,沿着当年上学时的小路,详细观看了抗小教室和学生宿舍窑洞遗址。李铁映同志兴奋地边指认边回忆:这个窑洞都是我们自己挖的.从6、7岁开始,老师就带着我们挖。而且那个时候窑里没有炕,是木板搭起来的四条腿木床。我们没有任何家长给的东西,全都是学校配置的被子。衣裳也都是学校统一的,大家学着小八路的样子。冬天的时候,窑里放一个火盆木炭。我记得教室就是这附近的一个窑洞。那边还有我们学校的菜园,西红柿、黄瓜、萝卜都自己种的。
李铁映同志反复指出,抗小遗址是革命文物,必须修复并进行保护,将窑洞修复成原样,作为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他还说道,假如没有这几个窑洞我不会来的。要保护自己的根,不要把自己的根都掘了。现在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很缺乏历史感,就是什么都要拆旧建新,而且拆旧建新成了一种时髦。你把挖自己的根都挖了,还讲什么传统教育。他特别强调要保护“抗小”遗址,应该按原样修复起来。
陕西省委、省政府和延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对李铁映等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非常重视,积极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勘察、论证、评审,并形成了“延安抗小遗址景区的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更为可贵的是,政府、民营企业、社会人士及一些专家学者,共同把脉,确定了“民企牵头、多方支持”的恢复、开发、建设原则,即以遗址景区的形式,把抗小旧址建成引导青少年传承革命传统、弘扬延安精神的教育基地。以石油伴生气研究生产为主业的“延安金德利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自愿出资注册“陕西抗小文化投资公司”,担负该项目的筹建工作,并快速开展起相应的各项筹备工作。
三、恢复抗小遗址并将其建成青少年教育基地
当年的校友李铁映同志,报告阐述了抗小的历史特殊性,强调在延安众多显赫的革命遗址中抗小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对当代青少年教育意义非常。现这项“以遗址景区的形式,把抗小旧址建成引导青少年传承革命传统、弘扬延安精神的教育基地”, 正坚持“民企牵头、多方支持”的恢复、开发、建设的原则,于2009年4月,“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编制《延安抗小遗址景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延安抗小遗址景区规划方案》,提交延安市文物局。《报告》与《方案》结合邓家沟地理特点及延安固有的文化特色,在原有的特殊教育形式下,溶入现代元素。力求将“延安抗小遗址景区”,建设成为一个崭新的、传承延安精神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0年4月13日至16日,抗小北京、西安、兰州的老校专门到延安参观了邓家沟抗小校园旧址,并召开了“延安抗小遗址景区项目筹建工作老校友座谈会”。
2012年3月2日,在延安市规划局召开了十大革命旧址景区规划方案评审会。会上,市委书记姚引良,市长梁宏贤,副市长张西林等。做出了重要批示,会议谈及遗址保护、景区内部文化提升和移民搬迁等问题,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下,项目手续的办理正顺利有序地进行。 2012年3月,延安市政府正式将延安“抗小遗址”,列入延安革命遗址群首批保护项目——延安市十大景区之一。
四、“抗小”遗址恢复及总体设计方案
1、“抗小”旧址的恢复,本着“保持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表现当年“抗小”的精神风貌。
2、总体设计方案
据“抗小”遗址所在地,位于邓家沟,位于延安著名红色旅游区枣园和杨家岭之间,东邻国家南北大通道包茂高速公路,具备旅游区位和交通区位的优势。
所以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抗小遗址保护、弘扬抗小教育精神为主线,建设涵盖文物保护、旅游、教育、游乐、地域文化展示及市民娱乐活动的综合性景区。
项目总体的开发思想为:以“还原历史,传承精神;开发内涵,突出教育;运用科技,体现娱乐”;设计思路为:以“高起点引领、大手笔规划、市场化运作、全方位推进”。
根据“抗小”“保小”学生,在延安时期主要活动及作用,以及旧址现状,并结合现代景区娱乐项目及高科技技术手段,遗址景区内,将有“抗小”旧址保护区、村民安置区、青少年教育基地、知青展览室、老年公寓、写字楼、延安特色窑洞宾馆、现代娱乐拓展区、抗小景区、商业住宅区,以及小长征路。
3、总体设计构想
延安特色窑洞宾馆 :修建具有延安特色的窑洞,依山而建结合周围地形环境,体现了红色文化和低碳环保的特点。
传统游乐区 :设有趣味工作室和传统游乐项目。趣味工作室依托抗小小学生在延安时期的课内外学习活动,设有毛泽东诗词学习苑、语文兴趣小组,提供幻彩淘吧、趣味剪纸,模型制作等课外益智活动场所。
青少年教育基地 : 利用修复加固的原窑洞地形,参照原抗小,保小小学生生活模式,举办节假日和假期1至3日青少年短期培训班,对参训学生进行传统生活体验培训,学生进入体验区,生活完全自理,活动按照40年代的抗小、保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作息时间进行。
户外拓展板块:包括现代游乐园、素质训练区、小长征路。小长征路位于景区山顶的防火带公路环形连接,全程展示抗小、保小小学生转战陕北征程。
门户区:主要包括游客中心广场、停车场。设有游客服务咨询中心、售票处、旅游商店。突出遗址景区主要以青少年为主要目标群体进行设计理念,同时突出门户区的接待功能,处处体现童趣。
休息活动广场:为抗小遗址景区的重要景观广场,承接入口区的旧址区的人流,为短暂休息、健身场所。
道路交通:考虑邓家沟区域的交通特点,项目设计了多元化、立体式的道路交通系统,有车道、步道。设立了4个总车位为1200个的停车场。
低碳能源:在景区各功能分区使用市网供电的同时,文化展示馆顶面安装太阳能板,路灯地灯采用太阳能供电,山顶采用风力发电供电。
景区整体用地450多亩,总投资17.22亿元。资金筹措方式以企业自筹为主,争取国家补助为辅。
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延安市委、市政府,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领导下,在各方老领导、老同志、老校友,及社会各方的热情关怀、大力支持、积极督促下,整个设计方案实施顺利。
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得到了省内外甚至国内外各方的关注、支持与帮助。特在此深表谢意。同时,希望各界继续关于关注、支持与帮助。而且,特别需要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关注、支持、帮助与监督。
下面,介绍相关的图片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