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29年秋,年仅25岁的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代表来到广西,与主政广西的俞作柏、李明瑞政府接洽,领导广西党的全盘工作。他从广西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执行中央的指示,点燃了百色起义的熊熊火炬,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了为全国所瞩目的右江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百色,作为邓小平军事生涯的起点,这片红土地上的壮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饮马右江、雄姿英发的“邓政委”,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时刻牵挂百色老区的“老共产党员”,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带领各族人民走上富裕之路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知所从来,方明将往。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2022年是邓小平同志逝世25周年,为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唱响赓续红色血脉的主旋律,红七军军部旧址特别推出“永远的邓政委——足迹”专栏。从年少时期的笃志求学,励精图治,到革命年代的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从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到改革岁月的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邓小平一生的奋斗历程留下许多光辉印记,勾勒出邓小平初心为民,矢志复兴的历史曲线。追寻光辉足迹,领略伟人风采,致敬革命先辈!在伟大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第二期:翰林院子
1909年初,邓小平开始入私塾读书。私塾先生邓时敏认为孩子名叫“先圣”,对孔老夫子有些不恭。便将“先圣”改为“希贤”,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稀世罕见的贤才。在私塾的学习中,邓小平阅读了许多中国传统著作,并勤于练习书法,由此打下了良好的书法基础。
邓小平在私塾里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他不仅自己学习刻苦认真,还乐于帮助同学。同学胡德银毛笔字总是写得不好,老挨先生批评。邓小平常常在放学后留下来,和胡德银一起练字,帮助胡德银纠正笔画,掌握要领。胡德银因此和邓小平成了好伙伴。几十年后,他还念念不忘儿时邓小平对他的帮助。
翰林院子(图源自小平故里新青年公众号)
邓小平就读的私塾离家不远,当地人称为“翰林院子”。翰林院子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系邓小平先祖清代侍讲学士、翰林通奉大夫、大理寺正卿邓时敏告老还乡的旧宅。邓时敏雍正十年中举,乾隆元年进士及第,进入翰林院被授以编修,后升为侍讲,乾隆十年升大理寺正卿。清嘉庆年间朝廷为褒奖他和另一位广安籍高官郑人庆的功绩,在村中敕建了两块神道碑和一座牌坊,“牌坊村”的名字由此而来。
神道碑、德政坊——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邓时敏的功德而赐造的。 (上图源自小平故里新青年公众号,下图源自网络)
翰林院子有大小房屋36间,由朝门、戏楼、厅堂及厢房组成,占地面积2219平方米,建筑面积1671平方米。翰林院子是邓小平青少年时期活动的重要遗址之一。2013年5月,翰林院子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源自网络
来源:《邓小平传》、《邓小平档案背后的故事》、中国新闻网、小平故里新青年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