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述了“半床棉被”的故事,“半床棉被”虽然微不足道,但却深刻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彰显了军民鱼水一家亲的优良传统、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诠释了一切为了和依靠人民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走好新的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要深入挖掘“半床棉被”所体现的价值内涵,讲好“半床棉被”的故事,搞好“半床棉被”的宣传,用好“搬床棉被”的资源,将“半床棉被”中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关键词:“半床棉被”; 红色基因; 传承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因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相结合,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斗争,用鲜血和生命所锤炼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红色基因规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本质。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半床棉被”的故事。“半床棉被”虽小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将其中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对于我们今天保持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好新的长征路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半床棉被”故事的讲述与回顾
2016年10月21日上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引用“半床棉被”的故事来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他指出:“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半床棉被”故事,感人至深。它具体发生在红军长征时期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的徐解秀家中。1934年夏末,第五次反“围剿”在博古、李德等人“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下,败局已定。中央苏区在蒋介石的重兵包围和猖狂进攻下,根据地不断丧失,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随时面临着被全部消灭的可能,中国革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为此,中共中央被迫决定开始实施战略转移,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于10月12日相继出发。10月21日,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后,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10月30日,中央红军前锋攻克湘南汝城。[[[] 刘建平、王昕伟.红军长征在湖南与长征精神的形成[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02).]]中央红军进入汝城境内,历时16天,先后经过了热水、集龙、益将、濠头、永丰、土桥、附城、泉水、井坡、大坪、东岭、马桥、外沙、延寿、小垣、岭秀、盈洞、文明等18个乡(墟)205个村,行程130余公里,历经大小战斗20余次,摧毁敌碉堡100余座,毙敌千余。[[[] 习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半床棉被”的故事在这里![OL].郴州新闻网,http://www.czxww.cn/2016/10/22/133358513445.html.]]11月4日,突破敌第二道封锁线。中央红军卫生部、后勤部驻扎在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然而一开始这里的老百姓受地主老财的影响,对红军有误解,纷纷躲到山里去,而当时30多岁的徐解秀大胆的带着一岁多的孩子留了下来。[[[] 红军长征故事:“半条被子”里的殷殷深情[N].湖南日报,2016-10-23.]]
红军纪律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散发革命传单、召开大小会议、宣传革命道理、帮助贫苦群众,使得徐解秀夫妇对红军有了新的认识,而上山的群众也陆续回家。一日夜间寒风凛冽,徐解秀看到一些红军睡在自家门前,就让其中3个女红军跟自己睡在厢房里。徐解秀将她们领到了床边,简陋的床架以及垫着稻草的残破竹席便是徐解秀和丈夫平日就寝的地方,女红军们毫不挑剔,将她们唯一的棉被铺在床上,和徐解秀睡在一起。而丈夫朱兰芳则一夜睡在门口的草堆上守护着她们。此后,红军女战士们和徐解秀一起干活,同吃同住、讲进步道理,还帮她带孩子。第三天清晨,红军大部队开拔,三位女红军看到徐解秀家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就要把棉被留给她。徐解秀看到女红军们就这一条被子,说什么也不要。女红军扔下被子就走。徐解秀抱起被子追到村口,几个人让来让去。这时,一位女红军掏出一把剪刀,把被子剪成了两半,对徐解秀说:等革命成功后,我们一定送你一床完整的新棉被。徐解秀接过半床棉被,泪水哗哗地流下来。母亲嘱咐丈夫朱兰芳,一定要把红军姐妹送到安全的地方。可这一走,再也没了朱兰芳的音讯。后来才知道朱兰芳也参加了红军长征队伍,牺牲在长征途中。遗憾的是,红军走后敌人将全村人赶到祠堂,逼村民说出谁给红军做过事,3名女红军留下的半床棉被也被搜出烧毁,徐解秀也因此被在祠堂罚跪了大半天。[[[] 永远的温暖:红军剪下半床棉被给百姓,红网专题[OL].红网,http://zt.rednet.cn/c/zt/45956.]] 1984年11月初,记者罗开富来到了这个村庄,发现了徐解秀的故事,以《三个红军姑娘在哪里》为题发表了文章。邓颖超读了报道后,给罗开富打来电话,表示要想办法找到那3名女红军,并特意买了一床新棉被,委托罗开富送给徐解秀。当罗开富重返徐解秀家时,她却已在3天前去世,她临终告诫子孙说:“一定要跟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是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一半给你的好人。”
二、“半床棉被”中蕴含的红色基因
发生在九十多年前的“半床棉被”的故事,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其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红色基因却历久弥新,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就以“半床棉被”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的揭示了“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这一深刻道理。通过认真分析,我们认为“半床棉被”蕴含着如下的红色基因:
(一)彰显了军民鱼水一家亲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 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N].海南日报,2015-3-13.]]良好的军民关系根植于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是人民军队由小到大、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实现由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军民团结一致、无私奉献,不怕牺牲,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以中央红军长征的始发地中央苏区为例,为了保卫苏维埃,广大苏区军民倾其所有,参军支前,积极支援红军和反围剿战争。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赣南有13个苏区县,总人口约240万,青壮年50余万,先后扩充参军33万,支前的有60余万,牺牲的有20余万,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仅为10.8万人;闽西有10万儿女参加红军,有2.8万人参加长征。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夕,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张闻天发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社论,号召苏区人民为了保卫苏维埃而战斗,苏区人民积极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扩大红军达8.6万人,征调挑夫5000余人,借米84万担,筹款150余万元。中央苏区平均每15名至20名农民就要供养1名脱产的红军官兵和苏维埃工作人员,还要保障数额巨大的军需供给。苏区人民的负担之重可想而知。但是,苏区人民为了革命,为了苏维埃事业,毫不迟疑地承担了这一切,真是把自己的最后一把米、最后一尺布、最后一双鞋,全都献给了革命,献给了红军。这些正是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深刻诠释,而“半床棉被”中,三位女红军和徐解秀夫妇的深厚情谊也就是这众多故事中的一个微小缩影。
(二)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利益,正是无数共产党人的执著追求。这一理念在中央苏区时期就已明确。在根据地初创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念叨“争取群众”,每个共产党员要时刻不要忘记争取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只有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广大群众才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做他们的生命。毛泽东在第二次全苏大会上谆谆告诫苏区干部:“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136.]]他说:“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136.]]他着重提出“要深刻的注意群众的生活问题”并强调指出“要使广大群众认为我们是他们利益的代表”,“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问题,解决他们的一切问题。”[[[]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136.]]广大苏区党政干部奉行党的这一宗旨,努力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伴随着红军长征,红军战士们又将这一宗旨一路践行,“半床棉被”故事中的三位女红军正是这一宗旨的积极践行者。
(三)诠释了共产党人对革命理想的执着
革命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艰辛历程中所树立的理想、信念及人生追求的总和。它坚信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革命斗争必将胜利,共产主义必将实现。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种境界,坚定地信念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强大精神支柱。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追求,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正是这种对革命事业的极端热忱和对马列主义的崇高信仰所凝聚成的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使得共产党人在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和形形色色的敌人时,毫不畏惧,一往直前。在长征中,广大红军战士必须时刻面对着数十倍于我的敌军的围追堵截,面对着严寒酷暑、饥饿、疾病、缺医少药、流血牺牲等艰难困苦的时刻威胁,但这支钢铁之师却并未退却,相反却机智灵活、一往无前的冲出包围,战胜了强大的敌人。他们所依靠和凭借的正是这种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长征初期,在“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导下,红军陷入极其被动的状态,中央红军在连续作战冲破敌人三道封锁线,进入湘桂边境。红军沿途之上,宣传革命道理,启迪民众思想,揭露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面貌,开展扩红运动,始终保持着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对革命必胜的决心,正如“半床棉被”故事中的三位女红军,在离别之际,仍不忘对徐解秀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看你的。”[[[] 郴州汝城"半床棉被"背后的红色印记,世代相传见证军民情[OL].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syjj/dfcz/hn_1680/201610/t20161024_3835269.shtml]]
三、“半床棉被”中红色基因的价值
“半床棉被”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价值,既有社会价值,还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成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革命传统、传承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于我们今天“走好新的长征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政治教育价值。弘扬“半床棉被”中的红色基因,有利于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构筑强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思想保证;红色基因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和领导水平。增强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政治本色,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保持我国政治局势和社会局势的和谐稳定。
(二)经济开发价值。“半床棉被”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作为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可以以此为依托,整合相关红色资源,发展汝城红色旅游,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这些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三)文化传承价值。“半床棉被”中红色基因的传承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传承好红色基因有利于弘扬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和平统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实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共进,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企业新文化。诚信奉献、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基础。
(四)社会协调价值。“半床棉被”中红色基因的传承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更好的发展,助于建设和谐、公正、充满活力的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成就。改革开放要健康推进,就要更加注重质量与速度的均衡,尽可能降低发展的代价,减少发展中的问题,逐步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加强监督和促进廉政建设。动员人民群众,强化对贪污腐败和黄赌毒黑等社会丑恶现象的舆论监督、道德监督、社会监督,展开群防群治,打击违法犯罪,净化社会环境和社会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