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挺拔,树影婆娑,风的变幻,水的温柔,构成自然艺术之美,创作的艺术之根深扎在百姓的沃土中,艺术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才称其为艺术。
现代汉语词典对“艺”字解释为:技能、技术,如工艺、手艺、园艺等。艺术的解释为: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如领导艺术;从形态上讲,其形状或方式独特且具有美感。如青山如黛,翠柳成行,又如元曲名家张可久作品:“荷盘敲雨珠千颗,山背披云玉一蓑。”作者行于永康道上,忽逢阵雨,躲避雨水时,望着雨打荷叶的情景,仿佛天上掉下的千万颗珍珠;山背被云笼罩着,恰似披着一领玉色的蓑衣。这就是艺术家的形象感。所谓艺术家,词典解释为“从事艺术创作或表演而有一定成就的人”。
一幅优美绝伦的图画,挂在墙上或养人耳目,或陶冶情操,或启迪心智,总之她给人的是一种美的享受,欲望的诱导,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从而,激励人们努力奋斗,去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 历史上有很多名著,之所以久盛不衰,脍炙人口,因为有自己的灵魂维系其间。一是语言表达丰富,二是事件曲折感人,间或是对一段人类历史活动中刻骨铭心的记忆。作为一个时代的标签,一部作品,一幅画,一支曲子,一尊雕塑才有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灵魂就是具有一定时期的代表性,而不是炒作。所以,才散发出强烈的生命信息,才能在艺术史上奠定自己的历史地位,得一流传千古。
诗圣杜甫(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正月初一,出生于河南巩县东三里瑶湾社,其爷爷杜审言系武则天皇帝的文学顾问,著名诗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管辖今河北、山西、辽宁一带的节度使安禄山(胡人),见唐朝内地兵力空虚,政治腐败,在范阳(今北京城西南)举兵反叛,先后攻陷了洛阳、西安两座城池。安禄山死后,其部下史思明继续反唐,造成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逃难的杜甫被乱军捉去长安城,看到故国处处荒草的凋零景象,写下了著名诗篇《春望》:故国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很多名篇佳作皆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有很深的时代烙印。成为时代的标签。
艺术有个性,也在共性。笔者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到北京798艺术中心参观学习,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其它艺术品,许多作品还是值得品评玩味的,有的堪称时代佳品。现代不少年轻艺术家,倾慕西方自由派风格,喜随意执笔,信手而作,其创作目的和意图模糊,尤如没有主题的聊天,不知所云。画了不少让人看不懂,道不名的“鬼画”,其主题就是一个乱字。车乱停,人横行,垃圾纷纷,刮怪风。从头至尾看了几遍,也没弄明白,作者要表什么情,达什么意。找不到作品的支撑点在哪里,作品的灵魂又在哪里。作品的灵魂,就是作品生命的恒星,永久地散发自有的神光。唐朝大诗人杜甫,在写诗时有个习惯,他的作品写完后,要念给不认识字的房东老太太听,老人听后要说“好”,他就把诗稿收藏起来,聚会时朗诵给友人听。如果老人听后摇头说“听不懂”,他就毫不吝啬的将诗稿丢弃。这是为什么哪?杜甫自己解释说:“我的诗文创作目的是为大众而歌,普通老百姓要是听不懂,说明这首诗没有生命力,没有人去背诵连自己都搞不明白的诗文。”诗是众多文学作品中概括表述生活最洗练,最精辟的文学语言。绘画是形象艺术语言,她没有国界、没有民族和语言的区别,易于沟通交流。所以绘画艺术、摄影艺术有广泛的传播性。如果只是为了得奖或为少数懂艺术的人而创作,作品的生命就会曲高和寡,减少寿命。元曲作者薛昂夫(今新疆人)曾写过这样一首曲。伯牙,韵雅,自与松风话,高山流水淡生涯,心与琴俱化。欲铸钟期,黄金无价,知音人既寡,尽他,爨(cuhn音:窜,意:炉灶)下煮鹤罢。曲中赞扬伯牙,志向高雅,淡泊生涯,抚琴弄弦,出神入化,每每只有钟子期来听他弹琴,突然有一天,钟子期仙逝,伯牙也不再操琴,把琴抱至山下,作为煮鹤的柴草焚之。可见伯牙多么看重情谊,尽管伯牙曲高和寡,但毕竟曾有钟子期这样一位和音君子,所以还是十分荣幸的,焚琴煮鹤虽煞风景,作者也给予伯牙情趣节操以礼赞,同时也流露出对伯牙知音难觅,感世伤怀的叹息与同情。
毛泽东“人生自信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人生能有几个二百年乎?为少数人服务,其艺术的灵魂最容易走失。珍惜有生之年,将艺术之根深埋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围绕大众的欣赏标准和思路去创作,易于赢取大众的共鸣,艺术的前途才更加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