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长安大学地测学院“承先烈伟志,育爱国青年”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队员们开始了第二天的红色学习活动。在这个红色的圣地,有太多值得后人铭记的红色故事和传承的红色精神。团队先后参观了枣园革命旧址、延安四八烈士陵园、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于不同的场景中感受同样崇高的革命情怀。

讲解员正在为队员们介绍枣园大礼堂
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边聆听边感悟,在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等人的旧居中体会他们曾经历过的艰苦岁月,在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中感受伟人令人肃然起敬的品质,在革命先烈的墓碑前致以他们最为崇高的敬意,在一组组“不幸遇难”的字眼下体悟革命征程的艰险,在“抗大”的丰功伟绩中学习敢于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

团队成员在讨论黄克功的故事
再惨烈的战争也不能剥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延安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由烈士陵园里每一个牺牲的英豪的墓志辞得知,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在延安聚集,有爱国青年,有文化学者,他们在这里从事着文化、军事、政治等多方面工作,很多人都身兼数职,文武双全,他们在延安感受到尊严、自由、民主、希望,精神世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刻着毛主席的题字“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这句话,正是无数英雄烈士这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抗大纪念馆中,艰苦奋斗精神更直观的呈现在大家面前。每个学员的背包后面,挂一块木板——学习牌,就是为了打造一种边走边学的独特的教学方式。当时还流传着——“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顺口溜。抗大就是在政治环境和生活条件这样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办和发展起来的,而且“越抗越大”,最后培养出了20多万优秀的军政干部,和成千上万名优秀的指战员,影响了整个中国革命的进程,抗大也因此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名校。

抗战时期抗大的学生们在行军中仍不忘学习
历史是不断前进的,更是催人奋进的,抗战结束了,但抗战过程中最为宝贵的东西却永远的流传了下来。一系列的参观,使每一位团队的成员都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广阔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昂扬的报国之志,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学习中定将坚定理想信念,承先烈伟志,做爱国青年。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