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和洞遗址
象湖红军留言墙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日益成为一种极具经济开发价值的旅游方式,成为推动漳平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创造了优越的自然和文化条件。因此,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在遵循一般旅游开发原则的基础上,更要遵循一些特殊的原则,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实施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以建设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抢救民族文化为最终目的,以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为重点,全面实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带动战略,才能保证旅游开发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此,对漳平老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现状分析,提出加快开发奇和古人类遗址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
一、漳平老区民族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漳平老区民族文化旅游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象湖,一个在少数民族村周边的“考究万年人类史、见证军民鱼水情”民族文化旅游地的奇和古洞和“红四军出击闽中纪念馆”,日前,经象湖镇及相关部门的申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荣获国家AAA级景区称号。还有灵地长安少数民族村的泰安堡,堪称为漳平古民居第一,等等。 但相对于外省、外县民族文化旅游热,尚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市范围内有名的、规格高的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区域优势、品牌优势明显,但却没有几处景区比较出名。
2、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开发缓慢,奇和古人类遗址项目进展不快,模式简单、落后。遗留下的许多历史文物是民族文化旅游的载体,人们到此可缅怀先祖,抚古惜今,但漳平老区各地民族文化旅游区对这些历史文物的开发缺少创意,大多为文字介绍和遗址、遗物展示;动态旅游物品偏少,静态旅游物品较多;参与性物品少,参观性物品多。这种馆物式的开发模式造成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个性小、共性大,景区面貌大同小异,缺乏吸引力。
3、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民族文化旅游是传统教育观念和旅游产业观念有机溶合的新生事物,各地要结合实际创出特色,而漳平老区所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没有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不能营造“民族文化大旅游”的氛围。
4、宣传力度不够。漳平老区一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外界缺乏知名度,甚至在某些人眼里和民族文化旅游根本就挂不上号,宣传力度显然不够,名声不响。
二、加快漳平老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整合全市民族文化资源,树立“民族文化大旅游”思想。象湖奇和古人类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史前考古文化遗址,它是距今17000年到7000年期间的一个连续发展的文化遗存,共有9层文化层堆积,在第7到第3层有巨大发现——完整的古人类颅骨以及用火痕迹、打磨石器、纹饰陶器、骨器及动物牙齿和骨骼等。因此,漳平老区要重视“古人类遗址——奇和古洞”的建设项目,要向上多争取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早日建成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同时,要整合所辖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借助这张大名片,通过整体捆绑的形式,采用统一的调子号令,统一的品牌包装,避免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的现象。
二要加快景点建设步伐。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品牌效应,以项目为载体,加快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设施的建设,完善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人类遗址——奇和古人类遗址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重要,要采用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