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918年8月,风华正茂的毛泽东开始了他第一次进京之行。
8月15日,毛泽东同萧子升、罗学瓒、罗章龙、陈赞周等20多位准备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乘火车离开长沙,因铁路被水冲断,火车在河南郾城漯河站停留一夜,次日,毛泽东与罗章龙、陈赞周到许昌凭吊魏都旧墟,抒思古之幽情,8月19日到达北京。
到达北京后,毛泽东先在湘乡会馆落脚,又与蔡和森在豆腐池9号(今豆腐池胡同15号)杨昌济先生家小住数日,后由萧子升出面以北京大学学生的名义租住吉安所东夹道7号的3间正房。毛泽东在京期间,相识了李大钊,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
毛泽东从1918年8月19日到京,至1919年3月12日因母亲病重离京回湖南,在北京住了近八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主要从事三项活动:一是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二是探索救国道路,三是联系革命力量。
刘昂在《浩气贯天地风雨送征船——缅怀蔡和森同志》中说:“毛泽东、蔡和森同志一方面积极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而奔走,一方面如饥似渴地探索当时世界的新思潮、新学说,努力追求改造中国的革命道路。”罗章龙在《回忆新民学会》中说:“赴法勤工俭学是新民学会会员北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后来新民学会会员大部分都走了,只有润之和我留在北京……我当时问润之说:‘大家都去了,他们也希望我动身,你留下吧,我去欧洲。’他说:‘不然,我们留下是有理由的,我进北大是职员,活动范围受限制,你是学生身份,最好活动,范围更广泛些。工作方面是需要你的。’于是我就决定留在北大不走了。我在学生中积极活动,他在教职员中做联系工作。这个做法后来都实现了。”
几十年后,毛泽东在中南海与医生王鹤滨聊起了康德的“星云学说”,勾起对昔日的记忆,他说:“我年轻时曾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过,那是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有很多书可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在那里认识的。”
参考资料:
《红旗飘飘》(中国青年出版社)
《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卷》(谭伊孝编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
《红墙医生》(作者:王凡 东平 作家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