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介绍:复原茨坪木桥,单色雕塑塑造人物反映红五军发银元慰问群众的情景,与背景及道结合,将军民血肉情谊真实地表现出来,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亮点十六:陈毅起草报告
1929年8月,陈毅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了红四军的情况,在上海英租界四马路新苏旅馆给中共中央政治局起草书面汇报材料《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等,如实地反映了红四军各方面的情况。
陈毅起草报告。(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钟海泉 摄)
场景介绍:环境用上海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符号烘托,起点明主题的作用,表现出陈毅不畏环境险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革命事业在重要时刻作出的重大贡献,人物突出,主题鲜明。
亮点十七:长征出发
1933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共中央被迫决定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长征出发。(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钟海泉 摄)
场景介绍:场景的前景设计了一座仿制当年红军从于都出发越过于都河的浮桥,桥头一组群雕作品,表现了当年红军战士和老区人民依依惜别、踏上长征路的感人场面。这是一个高度浓缩的场景,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段,将中国革命进程的几个重要场景跳跃式地组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开放式的互动体验场景。观众走在浮桥上、踏在雪地里、走过草地时,电脑都会模拟逼真的音效,令人如临实境。
整个场景是一个跳跃式体验景观,综合运用半景画、模拟实景、视频、雕塑等展示手段,将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历史阶段浓缩组合在一起,让观众在体验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的同时,深化对“井冈山斗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开创了中国革命崭新的纪元”主题的理解。
亮点十八:98抗洪抢险
80年前,在艰难困苦的斗争中培育起来的井冈山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这一伟大精神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又衍生出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和九八抗洪精神等。
1998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地区遭遇特大洪水。8月上旬,在洪水即将吞噬九江城区的紧要关头,2.4万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及广大抗洪干部群众,发扬伟大抗洪精神,创造了在世界第三大河流上,在超历史高洪水位情况下堵口成功的人间奇迹。
98抗洪抢险。(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钟海泉 摄)
场景介绍:运用雕塑、半景画、画外音,结合高科技手段,塑造变换的场景,艺术再现了兵民奋力封堵九江决口的壮观场面。
亮点十九:五百里井冈沙盘
巨型沙盘长11米,宽6米。群山延绵,展现了井冈山绝特、雄伟、瑰丽的地形地貌。
五百里井冈沙盘。(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钟海泉 摄)
亮点二十:胜利的起点
在“红色之路”最高点上,耸立着一座大型雕塑《胜利的起点》。它表现的是朱毛会师宏大的场景。雕塑呈稳重的“V”字造型,又似雄鹰展翅欲飞,它也寓意着两支部队从两个方向汇合到一起,从此走向胜利。雕塑正中间是毛泽东和朱德并肩而立,凝视远方。毛泽东一手握拳表达一种力量,朱德右手按在腰间的手枪上,寓意随时准备战斗。
雕塑高8米,意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长19。27米,意寓毛泽东于1927年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整个雕塑由228块高粱红花岗岩构成,重650吨,整体形状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象征着和平和胜利;又似一个摇篮,象征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还像一座山,象征两位伟人以大山的胸怀身处井冈,放眼天下。
雕塑·《胜利的起点》。(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钟海泉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