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战斗——龙源口大捷。
亮点九:红军洞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中,复原了一个幽奇深邃的山洞,二潭飞瀑倾泻而下,两侧怪石嶙峋,奇峰突兀,游客穿越其中,可真切感受井冈山斗争时期军民训练生活的情景。
红军洞。(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钟海泉 摄)
场景介绍:采用井冈山特殊的地形风貌,以投影扣像技术,艺术夸大的效果,将井冈山斗争时期军民鱼水情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留连忘返。
亮点十:公卖处
1928年7月以后,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在茨坪、小井等地设立公卖处。公卖处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物资交流,稳定市场物价,解决根据地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的困难。
公卖处。(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钟海泉 摄)
场景介绍:通过1:1的复原技术,硅胶像、实物,再现当年买卖公平的热闹场面。
亮点十一:黄洋界保卫战
1928年8月30日,湘赣敌军组织4个团会攻黄洋界。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险抵抗,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成功地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黄洋界保卫战声光电激战场景。(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钟海泉 摄)
场景介绍:采用场景结合影视的设计手法,在半开放式的场景中,前景为实景表现,背景则运用背景画和投影扣像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当观众走近场景时,弧形的背景墙开始表现激烈战斗的动态内容。同时,前景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现炮弹轰炸和烟雾的效果,在配以轰隆隆的音响效果,真实地再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
亮点十二:朱毛挑粮
1928年10月,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经常与井冈山军民一起往返一百多里到宁冈等地挑粮,他们经常在黄洋界荷树下歇息。“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朱毛挑粮。(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钟海泉 摄)
场景介绍:以井冈山风光为背景画,山间小径、大树浓荫,远处起伏的山岗,树下毛泽东、朱德利用小憩间隙与战士们亲切交谈,做到人物与环境切实结合,并着重革命队伍上下一致。整个场景呈现出浓厚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理想情怀。
亮点十三:八角楼的灯光
雄鸡晓唱,夜空如洗。八角楼的灯光穿透夜幕,毛泽东还在微弱的油灯下总结革命经验。1982年冬天,毛泽东在茅坪的八角楼和茨坪等地,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篇光辉著作,集中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八角楼的灯光。(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钟海泉 摄)
场景介绍:《八角楼的灯光》场景用幻影成像技术1:1比例,运用真人比例幻影成像动态演示毛泽东、贺子珍在八角楼生活工作的情景,令游客耳目一新。幻影成像结合实物1:1复原展示领袖人物,在全国同类展馆中属首次采用。
亮点十四:八面山战斗
1929年1月底,湘赣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全面进攻,八面山哨口的工事全部被敌人轰塌,红军只得用冰雪筑成防线守卫阵地,100多名红军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八面山战斗。(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钟海泉 摄)
场景介绍:景箱内景采用微缩置景与景箱背景油画来表现八面山红军筑冰守阵地的战斗场面。用灯光,音响结合话外音演示守卫八面山哨口红军,用冰垒成哨口工事,坚守阵地的整个战斗过程。
亮点十五:彭德怀送银元
1929年5月,彭德怀率红五军重返井冈山,在茨坪北桥召开军民大会,彭德怀、滕代远等代表前委慰问了坚持斗争的井冈山军民。会上,彭德怀向到会的群众每人发了一块银元。
彭德怀送银元。(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钟海泉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