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新华先烈的热血,再次洒在祖国大地上。
黄君珏——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经理部秘书主任兼总会计师,在1942年日军的大扫荡中,她与另两位战友在一个宽约1米、深不足3米的山洞里,抗击搜山的日本鬼子。当10多个鬼子冲到洞口时,黄君珏跃身而出,持枪猛烈射击,几个鬼子应声倒地。子弹打完,黄君珏在岩石上狠狠地砸断了手枪,用尽最后的力气,纵身一跃,乌黑的短发在空中扬起……那一天,是黄君珏30岁的生日。
1942年5月,疯狂的日军包围了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转移途中,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社长何云和一支小分队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只好利用山野灌木丛同敌人周旋。5月28日黎明,他们被搜山的敌人发现,何云一边沉着应战,一边交待身边的同志说:“不要把子弹打光,留下最后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决不当俘虏受辱!”不幸,何云中弹身亡。37岁的他,新婚尚不足半年。
解放战争时期,同样有许多新华人为和平而流血、献身。
新华社华北野战军二十兵团分社记者萧逸曾先后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平津等重大战役,写出大量生动感人的战地通讯。1949年初,萧逸在刚刚解放的北平见到自己的岳父茅盾先生,岳父的鼓励使他更加坚定了记录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的信心。当年4月,在太原战役前沿阵地采访的萧逸,冒着弹雨向躲在地堡内的敌军喊话,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4岁。
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逐步统一和调整了全国各地的机构,成为面向世界的国家通讯社。但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共和国成长的磨难见证着新华人血染的风采。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新华社记者与英雄的人民志愿军一起跨出国门,在朝鲜三千里江山上赴汤蹈火,共有7位新华社记者长眠异国,用不朽的英灵见证着源远流长的中朝友谊。
进入和平建设新时期,危险依然伴随着新闻记者左右。
1955年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召开之前,国际反动势力和台湾当局勾结,阴谋暗害出席亚非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和周恩来总理,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事件中牺牲的十一位烈士包括3名新华社记者:对外部第一任主任沈建图、香港分社社长黄作梅、对外部记者李平。
1999年5月7日深夜,北约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新华社女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妻子朱颖3人壮烈牺牲。
新华先烈的名字和精神穿越流淌的岁月,融入新华人的生命,成为新华人宝贵的共同记忆。他们的热忱、勇气与奉献,将如同燃烧的火焰,激励一代代新华人不辱使命、戮力前行。
|